基本信息
书名:细胞生物学(第4版)
:78.00元
作者: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040321753
字数:
页码: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翟中和主编的《细胞生物学》第4版是一本全彩色印刷、图文并茂的教材。全书共17章,内容包括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细胞质膜、物质的跨膜运输、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与内膜系统、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细胞信号转导、细胞骨架、细胞核与染色质、核糖体、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细胞增殖调控与癌细胞、细胞分化与胚胎发育、细胞死亡、细胞衰老、细胞的社会联系等。
本次修订以细胞重大生命活动为主线,以分子机制为视点,对教材结构体系进行了调整,由第3版的15章调整为17章,对全书约1/3的内容进行了修订、改写和补充。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了删繁就简,对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新成果严谨引用、准确修正、及时更新,力争保持教材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前沿性。全书共有图片370余幅,其中照片120余幅,全部插图均为作者自主设计、绘制,全部照片源自作者科研成果或授权使用。
《细胞生物学》可供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和农林、医学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供有关科研工作者参考。
目录
章 绪沦
节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现状
一、现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前沿学科
二、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节 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细胞的发现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意义
三、细胞学的**时期
四、实验细胞学与细胞学的分支及其发展
五、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节 细胞的基本特征
一、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细胞的基本共性
第二节 原核细胞与古核细胞
一、原核细胞
二、小简单的细胞——支原体
三、原核细胞的两个代表类群——细菌和蓝藻
四、古核细胞(古细菌)
第三节 真核细胞
一、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
二、细胞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三、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四、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
第四节 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
一、病毒的基本知识
二、病毒在细胞内增殖
三、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与进化中的关系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节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
二、电子显微镜
三、扫描隧道显微镜
第二节 细胞及其组分的分析方法
一、用超离心技术分离细胞组分
二、细胞成分的细胞化学显示方法
三、特异蛋白抗原的定位与定性
四、细胞内特异核酸的定位与定性
五、定量细胞化学分析与细胞分选技术
第三节 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
一、细胞培养
二、细胞工程
第四节 细胞及生物大分子的动态变化
一、荧光漂白恢复技术
二、单分子技术与细胞生命活动的研究
三、酵母双杂交技术
四、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
五、放射自显影技术
第五节 模式生物与功能基因组的研究
一、细胞生物学研究常用的模式生物
二、突变体制备技术
三、蛋白质组学技术-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细胞质膜
节 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与基本成分
一、细胞质膜的结构模型
二、膜脂
三、膜蛋白
第二节 细胞质膜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一、膜的流动性
二、膜的不对称性
三、细胞质膜相关的膜骨架
四、细胞质膜的基本功能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
节 膜转运蛋白与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
一、脂双层的不透性和膜转运蛋白
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类型
第二节 ATP区动泵与主动运输
一、P型泵
二、v型质子泵和F型质子泵
三、ABc超家族
四、离子跨膜转运与膜电位
第三节 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
一、胞吞作用的类型
二、胞吞作用与细胞信号转导
三、胞吐作用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
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一、线粒体的基本形态及动态特征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三、氧化磷酸化
四、线粒体与疾病
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一、叶绿体的基本形态及动态特征
二、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三、光合作用
第三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及其起源
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图片版权说明
第七章 细胞质基质与内膜系统
节 细胞质基质及其功能
一、细胞质基质的含义
二、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第二节 细胞内膜系统及其功能
一、内质网
二、高尔基体
三、溶酶体
四、过氧化物酶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
节 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
一、信号假说与蛋白质分选信号
二、蛋白质分选转运的基本途径与类型
……
第九章 细胞信号转导
第十章 细胞骨架
第十一章 细胞核与染色质
第十二章 核糖体
第十三章 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
第十四章 细胞增殖调控与癌细胞
第十五章 细胞分化与胚胎发育
第十六章 细胞死亡与细胞哀老
第十七章 细胞的社会联系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对《生物化学:核心与前沿》这本书的评价会稍微复杂一些。它无疑是市面上最全面的生物化学教材之一,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令人称赞。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代谢途径时所使用的流程图和化学反应式,清晰明了,每一个中间产物和酶的活性变化都被标注得清清楚楚,这对于需要精确记忆实验步骤的我来说至关重要。然而,这本书的“大部头”特性也带来了一些阅读上的挑战。厚重的篇幅和详尽的细节,使得在期末复习这种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想要快速定位关键信息变得有些困难。我常常需要依赖书后的索引和术语表,否则很容易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这本书更适合作为一本参考手册,而不是速成指南。它更像是知识的“全景图”,而不是“路线图”。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希望拓宽知识边界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是无可替代的资源库,但对于初学者,建议搭配一本更注重“精简”和“聚焦”的辅导资料。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遗传学教材,其核心价值在于如何处理“变异”与“传承”之间的辩证关系。《遗传学原理》(第X版)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孟德尔的经典理论上,而是迅速将读者的视野带入了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的时代。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复杂遗传模式(比如多基因遗传和基因连锁不平衡)时的清晰逻辑梳理,他们使用了一系列虚拟的家系图谱,并通过逐步添加影响因素的方式,让学生亲手“解开”遗传谜题,这比单纯看结论要有效得多。此外,本书在讨论基因治疗的伦理困境时,也保持了高度的中立和审慎的批判性,这对于培养未来生物学家的责任感至关重要。唯一的遗憾是,我认为在涉及群体遗传学的大量数学模型推导部分,如果能增加更多的逐步推导示例,而不是直接给出公式,对于那些数学基础稍弱的同学来说会更加友好。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现实应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是遗传学学习的坚实基石。
评分这本《分子生物学原理》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特别是那些精细的结构图,简直就是艺术品。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弄清楚DNA复制的复杂过程,翻阅了这本书好几遍,每次都能发现新的细节。作者在阐述概念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感非常强,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跟你娓娓道来,让人很容易就能抓住核心思想。比如,关于基因调控的那几个章节,他用了非常巧妙的比喻,把原本抽象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过程描绘得生动形象,甚至让我能在脑海中构建出微观世界的动态画面。不过,坦白说,初次接触一些前沿的组学内容时,还是感觉信息密度有点大,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消化吸收。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极佳的可读性,对于想深入了解生命运作机制的学生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案头工具书。唯一的小瑕疵可能就是,有些最新的研究进展更新得还不够快,但考虑到它扎实的基础内容,这点可以忽略不计了。
评分我最近在准备一个关于神经信号传导的课题,手里翻了好几本参考书,唯独《生理学导论》(最新修订版)让我感到心潮澎湃。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将人体的各个系统孤立地看待,而是着重强调了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和反馈机制。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稳态”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书中用大量的临床案例来佐证理论,使得原本艰涩的电生理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读到关于肌肉收缩原理那一章时,我简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对钙离子如何精确控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的描述,细致入微,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当然,对于基础薄弱的读者来说,开头的部分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适应它的节奏,但一旦跨过那个门槛,后续的阅读体验就是一种享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会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
评分最近刚看完《微生物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接地气”得让人惊喜。它打破了传统生物学教材那种实验室里“无菌操作”的刻板印象,将目光投向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土壤中的菌群到海洋中的碳循环。作者在描述极端环境微生物时所用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敬畏之情,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例如,书中对深海热泉口生物群落的介绍,配上了震撼的实地考察照片,让抽象的“化能合成”过程变得无比真实和有趣。这本书的很大一个亮点是它的跨学科视野,它巧妙地将生态学原理与最新的分子生物学工具结合起来,展示了如何利用基因测序技术来“解码”微生物世界。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在深入探讨某些前沿的宏基因组分析技术时,理论讲解略显简略,需要读者自行去查阅更专业的生物信息学文献来补充技术细节。但就其激发读者对地球生命多样性的兴趣而言,这本书的贡献是巨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