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两岸三地合约法主要词汇 港台原版 民法 商法 经济法

【中商原版】两岸三地合约法主要词汇 港台原版 民法 商法 经济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可欣 著
图书标签:
  • 合约法
  • 民法
  • 商法
  • 经济法
  • 港台法律
  • 两岸三地
  • 法律词汇
  • 法律参考
  • 中商原版
  • 原版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ISBN:9789629372415
商品编码:14774430560
页数:286
正文语种:中文繁体

具体描述

《两岸三地合约法主要词汇》 港台原版 民法 商法 经济法

作者     陳可欣
出版社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ISBN     9789629372415
出版日期     2014年07月
語言版本     中文(繁)
頁數     286 頁
版次     第  1 版
裝幀     平裝
叢書/系列     法律翻譯系列


内容簡介

「合約法」是法律系統的基礎,在現代法治社會尤為重要。社會發展有賴各層面的自由交易,自由交易乃基於自願約定的協議。合約法正提供民商事協議的法律保障,確保個體法人間能自由平等貿易通商,洽議各類協定。中國大陸、香港與台灣近年交往頻繁,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關係愈趨密切。雖然三地同屬華人地區,但採用不同之法律制度。香港九七年回歸中國後,仍然沿用普通法體系,法律條文及法院判例均具約束力。內地與台灣則奉行大陸法體系,以成文法為主要法律來源。故此,三地的法律條文及詞彙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研究探討。

本書分為甲乙兩部份。甲部內容按合約構成、內容及效力等範疇分立五篇,剖析多個重要詞彙在中港台三地的法律意義。每篇文章先講述詞彙之普通法概念,再探討內地與台灣法的定義和解釋。分析扼要清晰,涵蓋三地法例,及32個英國等地之普通法案例,相信會令讀者全面理解兩岸三地合約法之核心概念。乙部收錄了中港台合約法英漢詞彙102條,以香港普通法合約概念為基礎,再加入內地與台灣詞彙,所根據的法條及詞典來源均逐一羅列,讀者可一目了然。本書檢視三地合約法詞彙翻譯及法理上之異同,在不同段落加插三地案例、文書例句等,理論實踐互相補足,期望為讀者提供基礎的法律知識。

本書可成為三地法律翻譯員、法律專業人員的必備參考,如今三地商貿往來頻繁,律師事務所愈多使用中文處理案件,本書定能在法律文書草擬及翻譯大派用場。對於法律系的教授和學生,本書可供教學及研究參考。本書亦適合多個學系的師生閱讀,如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工商管理學系,工程學系等,以研究相關課題,或了解法律背景知識。此外,合約法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故本書對各界人士均具相當的參考價值。


目錄


甲部 合約法主要詞彙

章 導言
第二章 合約之構成
第三章 合約之內容
第四章 合約無效及解除因素
第五章 違約之補救方法

乙部 英漢詞彙對照表

【中商原版】两岸三地合约法主要词汇 港台原版 民法 商法 经济法 【图书简介】 深度剖析 跨越藩篱:海峡两岸与港台法律语境下的合约法精要 本书以其独特的“三地对照”视角,系统性地梳理和解析了海峡两岸(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合约法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关键术语和法律实践差异。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整合日益深化的今天,理解和掌握不同法域下的合约规范,对于进行跨境贸易、投资合作以及法律实务操作至关重要。本书旨在为法律专业人士、商界精英、国际贸易从业者以及法学研究者提供一本权威、详实且具备高度实用性的参考工具书。 一、 体系构建与内容覆盖: 本书并非单纯的词汇汇编,而是基于对三地法律体系的深刻理解,构建了一个结构化的比较分析框架。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合约法律关系的生命周期展开,从合约的成立、效力、履行,到违约责任与救济,直至特定类型的合约(如买卖、服务、担保等),均进行了细致的文本比对和概念阐释。 1. 基础法源的溯源与辨析: 本书首先深入探讨了三地合约法的基础性法律渊源。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台湾地区的《民法》(特别是“债篇”中关于契约的规定)以及香港依据普通法原则发展起来的成文法(如《货物售卖条例》、《要约及承诺条例》等),在法律精神和具体条文上存在显著差异。本书详尽对比了如“要约与承诺”(Offer and Acceptance)、“意思表示”(Intention to Create Legal Relations)、“衡平原则”(Equity)在不同法域的适用边界。 2. 核心法律概念的精确界定: 合约法的核心在于对关键术语的精确理解。本书聚焦于最易产生混淆和解释分歧的词汇,例如: “有效要件”(Validity Requirements): 对比三地在“合法目的”、“当事人适格”、“对价/约因”(Consideration/约因)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司法解释。特别是香港法律中对“约因”的严格要求,与大陆和台湾地区对“原因”或“目的”的更宽泛认定之间的分野。 “违约责任与救济”(Breach and Remedies): 详细解析了“实际履行”(Specific Performance)、“损害赔偿”(Damages)、“预期利益损失”(Expectation Loss)以及三地对于“惩罚性赔偿”的保留态度。例如,大陆法系强调的“可预见性原则”与英美法系中对间接损失的划分。 “不安抗辩权/拒绝履行权”(Right to Withhold Performance): 比较大陆法系的“先履行抗辩权”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的影响,以及港台地区在合同履行保障机制上的具体制度设计。 3. 特殊合约类型的比较研究: 本书将重点放在三地均大量使用的商业合同类型上,剖析其术语差异: 买卖合同(Sale of Goods): 对“风险转移”(Passing of Risk)、“不适销性保证”(Implied Warranty of Merchantability)等词汇在三地法律下的不同内涵进行阐释。 担保与抵押(Security Interests): 涉及“不动产抵押”、“动产质押”以及香港法律中对“衡平留置权”的运用,这些术语的交叉使用极易引发误解。 保密协议与知识产权许可: 对“保密义务的期限”、“许可的排他性/非排他性”等在三地法律体系下的解释和约束力度进行对比分析。 二、 学术价值与实务意义: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词汇的罗列,更在于其深厚的比较法学功底和强烈的实务导向。 1. 弥合理解鸿沟: 随着跨境投资和贸易的激增,一份由香港律师起草的融资协议,可能需要在中国大陆法院被执行,或反之。本书提供的精确术语对译和法律语境解释,是确保合同条款在不同法域下获得预期法律效果的关键“解码器”。例如,大陆法律中的“公证”,在香港和台湾的法律语境中可能对应着“见证”(Witnessing)或“宣誓”(Affidavit),其法律效力迥异。 2. 提升法律文本的精准度: 对于跨区域法律顾问而言,选择正确的术语是避免未来诉讼风险的根本。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条文对照,指导读者在起草合同时,选用最能准确反映各方意图的法律语言。 3. 法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对于研究中国民法体系演变、合同法现代化进程的学者而言,本书是理解三地法律在特定历史阶段如何借鉴、吸收和本土化大陆法系或英美法系思想的宝贵资料。它清晰地展示了在同一中华法系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政治经济体制如何塑造出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合约法实践。 四、 适用读者群体: 涉外/跨境律师与法律顾问: 需要处理涉及大陆、港台三地当事人的合同起草、审核及争议解决的专业人士。 企业法务部门: 负责国际业务合同管理的企业内部法律团队。 国际贸易与金融从业者: 涉及跨区域融资、担保或货物买卖的业务人员。 法学院师生与研究人员: 专注于比较合同法、区域经济法研究的学者与学生。 本书以其严谨的结构、详尽的对照和高度的实操性,必将成为处理两岸三地合约法律事务的必备案头工具书。它不仅仅是一本词汇手册,更是一把开启区域法律沟通与合作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名初入涉外法律领域的职场新人,我对这本【中商原版】的期望值是非常高的,近乎于一种“救命稻草”的心态。我遇到的最大困境是,网上的各种资料都是零散的,要么是纯粹的大陆法律词汇表,要么是针对香港普通法系的小册子,想要找到一个能把民法、商法、经济法这三大块的核心概念都整合起来的综合性资源,简直难于登天。我渴望看到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一样,耐心地为我拆解那些交叉领域的难题。比如,在企业收购过程中,关于“尽职调查”的范围界定和法律责任划分,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本书是否有能力将这些微妙的法律权限和义务的差异,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即使是专业术语)呈现出来?我特别关注那些容易混淆的词,比如“保证”和“担保”,在不同法域下的效力范围。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让读者能够系统地梳理出这三地法律体系的异同点,而不是简单地堆砌词条,那么它对我的职业发展绝对是里程碑式的帮助。我希望它不仅仅是“词汇”的罗列,更是“思维模式”的导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给我一种非常严肃、学术的感受,这让我对其中内容的严谨性抱有极高的期待。我主要关注的是商法和经济法部分,因为我们正在起草一份涉及三地投资者的合资合同。在合同条款的起草过程中,我们总是被那些细微的法律差异所困扰,尤其是关于“董事会决议效力”、“少数股东权益保护”以及“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保护”等关键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对比矩阵,让我能够一眼看出,在涉及公司治理的关键决策上,大陆、香港、台湾的法律要求和惯例有何不同,从而确保我们的合同条款在任何一个司法管辖区下都能得到有效的执行。我真正需要的不是冗长的理论阐述,而是那种“一查即得”的对比结果,最好能辅以法律条文的出处或者判例的指引。如果这本书能在提供词汇对照的同时,还能对这些关键商事行为的法律定性提供一个概要性的比较分析,那么它将极大地简化我们合同谈判和审阅的复杂程度,节省我们团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高效、精准的信息获取能力,是衡量一本法律工具书价值的最高标准。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购买决策是基于对“原版”和“中商”品牌的信任。在法律文献领域,翻译版本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原版资料的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即便是原版,如何组织和呈现这些跨司法管辖区的法律词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在特定法律体系中才存在的、在其他体系中完全没有对应概念的词汇的。是采用“意译+注释”的方式,还是干脆保留原词并进行深度解释?我期望看到的是后者,因为在法律实务中,生搬硬套的意译往往会带来误导性的后果。例如,台湾的某些特定的“非讼程序”概念,直接翻译到大陆法律语境中可能会被误解为具有某种行政强制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类灰色地带给出明确的、可操作的指引,告诉我遇到这类词汇时,在起草合同时应该采用哪种更安全、更被普遍接受的措辞。如果这本书能做到深入到实务操作层面的“词汇应用指南”,那就太完美了,它将超越一本普通的参考书,成为一份真正具有实操价值的法律文本参照物。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厚重且沉甸甸,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它背后所承载的复杂性和深度。我购买它的初衷,主要是因为我正在参与一个涉及香港和台湾供应商的合资项目,我们内部对某些关键的“违约责任”条款理解出现了偏差,就是因为两边的法律术语表述方式不同。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明确的指引,比如,大陆法系中的“情势变更”原则,在港台的法律体系中是否有完全对等的概念,或者它们是如何通过不同的合同条款来实现类似风险规避的目的。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大量的案例对比,或者至少是通过注释的形式,详细解释同一个法律现象在不同司法管辖区下的具体法律后果差异。毕竟,法律文本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而这种确定性正是建立在对术语的精准把握之上的。坦白说,如果这本书只是罗列了大量的法律术语及其直译,而没有深入到背后法律精神的碰撞与融合,那它对于我这种实战派来说,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看重的是那种“会心一笑”的瞬间,当那些看似平淡的词汇背后,突然闪现出不同法律传统的智慧火花时,才是真正的收获。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这种层次感。

评分

天哪,这本《【中商原版】两岸三地合约法主要词汇 港台原版 民法 商法 经济法》简直是法律界的“三国演义”!我当初满怀期待地捧起它,想着终于能找到一本能把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在合同、民事、商事以及经济法领域那些让人头疼的专业术语一网打尽的宝典。毕竟,跨区域的商业合作中,一个词汇翻译的偏差可能导致数百万的损失,这种“语言”上的障碍比技术壁垒更难跨越。我翻开书,首先注意到的是它装帧的扎实程度,一看就知道是“原版”的重量级选手,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带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工具书,像个字典一样,冷冰冰地罗列着对应词汇。然而,初翻之下,我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概念的辨析和语境的梳理,而非简单的“A=B”式的翻译。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瞬间领悟到“原来在台湾这个‘诉讼时效’的提法,在香港却是这么个表达,它们背后的法律精神差异在哪里”的深度解析。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律师一样,不仅告诉我“是什么”,更要告诉我“为什么”和“怎么用”。如果它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词汇手册,而是一座连接三地法律体系的桥梁,对于从事国际贸易或涉外法律服务的人来说,简直是“神器”般的存在。这本书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愿它没有辜负我这份对清晰、精准、实战性法律语言的渴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