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葉曼說淨土三經
原價:12.00元
作者:葉曼
齣版社:宗教文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801239723
字數:70000
頁碼:14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2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淨土宗的基本三經,因為念佛法門成為淨宗的主要修持方法,所以《阿彌陀經》為世所重。古來大德對於本經解說者很多,不過多數是文言文,引經據典,有些比原 |經還更難瞭解。作者葉曼大師用現代口語講述,為的是使修淨土者,知道念佛法門的齣處,想要研究淨土宗者不要把《阿彌陀經》看作是一部迷信的經典。
目錄
序
《佛說無王壽經》
《佛說觀無二壽經》
《佛說阿彌陀經》
譯經大師鳩摩羅什
道安大師與慧遠大師
如是我聞
祗樹給孤獨園
大比丘僧
韆二百五十人俱
大阿羅漢
眾所知識
諸大弟子
諸大菩薩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目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皆是四寶周匝圍繞
七寶池、八功德水
池中蓮花微妙香潔
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眾鳥演唱妙法
彼佛壽命無量
眾生生者皆是阿蜱跋緻
一生補處
不可以少福德因緣
七日念佛一心不亂
諸佛護念
當發願往生彼國
於五濁惡世說難信之法
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靜思堂佛學問答
作者介紹
葉曼,本名劉世綸,祖籍中國湖南省,1914年生,現年95歲,是當今世界極少將儒、道、佛文化融會貫通的國學大師之一。1935年鬍適先生親點探花,就讀於北大法學院經濟係。
葉曼早年輾轉世界各地25年,接觸過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不同西方宗教,至今研學佛教、道傢、儒傢數十年,對東方和西方文化、哲學與宗教有獨到的見解。先後師侍南懷瑾先生、陳健民上師等大德,屢有所得。60、70年代,為傳播儒、道、佛三大文化,成立“文賢學會”和“文賢書院”。
1990年,葉曼往來颱灣、香港、新傢坡、美國等地,共籌得32萬美金善款。其中30萬美金捐贈用於重建雲居寺。其餘2萬美金捐作雲南、貴州等地興辦希望小學,迄今為止,已建成13所文賢希望小學。
葉曼著述豐碩,著作有傳統文化類9部、社會問題類22部、佛學基礎類29部、講經開示類9部,著作集錦9部,先後在颱灣和西方齣版發行,廣受好評,影響巨大。
文摘
序言
從專業性角度評估,這本書的嚴謹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巧妙地將嚴謹性隱藏在瞭流暢的敘述之下。很多關於佛法傳承和曆史背景的考證部分,作者處理得非常細緻,引用的典籍和注釋都顯得有根有據,顯示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基礎。然而,最讓人感到驚喜的是,它似乎並沒有停留在對古代經典的“復述”層麵,而是展現齣瞭一種對現代人心靈睏境的深刻洞察。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疏導者,他能夠精準地捕捉到現代人麵對生活壓力、身份焦慮和生死問題時的那種內在掙紮,然後將淨土法門的教義,比如“帶業往生”的慈悲或“一念相應求”的確定性,精準地錨定到這些痛點上,給齣一種切實可行的心靈慰藉和方嚮感。這種將傳統智慧與當下現實的無縫對接,讓這本書超越瞭簡單的宗教讀物範疇,具備瞭更廣闊的人文關懷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選用的那種素雅的米黃色紙張,觸感溫潤而厚實,讓人一上手就有種沉靜下來的感覺。字體排版上,主標題“淨土三經”幾個大字采用瞭略帶古樸的宋體,既有傳統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清晰度,排版師的用心程度可見一斑。裝幀的側邊,我注意到他們使用瞭較為精細的布脊設計,雖然是平裝本,但拿在手裏卻有種精裝書的莊重感,這對於一本探討佛教經典的著作來說,是非常恰當的基調設定。內頁的紙張選擇瞭偏暖色調的道林紙,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負擔明顯減輕瞭不少,墨色過渡自然,沒有齣現任何洇墨的現象,這在很多同類書籍中是比較少見的細節處理。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本的開本適中,既方便攜帶,又能保證閱讀時的視野舒展,翻頁時的阻尼感也處理得恰到好處,整體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是一本被精心對待過的書,它的物理形態本身就在嚮讀者傳遞一種尊重和莊重感,讓人在正式閱讀內容之前,就已經對接下來的精神旅程充滿瞭期待。
評分初讀這本介紹淨土法門的著作,最直接的感受是作者在文字運用上的那種剋製與精準,完全沒有故作高深的術語堆砌,讀起來非常“接地氣”。他似乎有一種天賦,能將那些聽起來玄奧無比的佛法概念,用現代人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的語言框架巧妙地重新構建起來。比如在闡述“信、願、行”這三大要素時,作者並沒有采用傳統說教式的語氣,而是穿插瞭一些極具生活氣息的譬喻,像是老農盼望豐收的期盼,或者遊子思歸的迫切心情,一下子就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曆史典故時的敘事節奏,他懂得在適當的地方停頓,留白給讀者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傾瀉信息量,這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經文解析,變成瞭一種引人入勝的故事會。這種行文風格,對於剛剛接觸淨土法門,或者對佛教經典抱有敬畏但又擔心晦澀難懂的初學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提供瞭一個既嚴肅又親切的入門通道。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給我帶來瞭一種非常獨特的“禪定感”,這在很多同類型的輔導讀物中是很難得的特質。它的語言節奏控製得非常好,段落長短錯落有緻,避免瞭長時間的文字轟炸帶來的疲勞感。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小小的“心境重置”。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涉及境界提升的內容時,所使用的詞匯非常微妙,既不失佛法的莊重,又避免瞭過於直白和誇張的描述,而是傾嚮於使用一種暗示性的、引導性的語言,比如“如是觀想”、“心念清淨時”等等。這種含蓄的處理方式,反而激發瞭讀者的主動想象力和自我體悟的空間,讓讀者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灌輸,而是在與作者共同探索一個內在的境界。整本書讀下來,給我的感覺是心緒得到瞭極大的平復,仿佛在喧囂的鬧市中,獲得瞭一處可以安放自己疲憊心靈的寜靜角落,這對於一本引導修行的書籍來說,是最高的贊譽瞭。
評分我注意到這本書在結構編排上的匠心獨運,它顯然不是那種簡單地將三部經典(《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逐字逐句進行解釋的學術匯編,而更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多維體驗館”。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從不同角度切入,以保證讀者對淨土法門核心思想的理解能夠層層遞進,立體飽滿。比如,它可能先從宏大的世界觀和教義基礎入手建立整體框架,緊接著就迅速轉入到實踐層麵,詳細論述瞭念佛法門的具體操作細節和心境調整,這種“先知曉,後踐行”的布局,使得理論不再是空中樓閣。更妙的是,書中似乎還穿插瞭大量古代高僧大德的修行小故事和個人體悟,這些“鮮活的案例”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和溫度,讓讀者在閱讀理論時,能清晰地看到這些法門在真實修行中是如何被應用和驗證的。整體來看,這種編排方式有效避免瞭知識點的碎片化,形成瞭一個邏輯嚴密、且充滿實踐指導意義的知識閉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