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电影史(第二版)
定价:198.00元
作者:大卫.波德维尔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301231838
字数:15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版新译精校
世界电影的全球通史,被广泛采用的电影史教程。
本书围绕下述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电影媒介的使用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以及形成了怎样的规范?
电影工业的状况对电影媒介的使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电影媒介的使用上和电影市场中的国际性趋势是怎样出现的?
提纲挈领呈现百余年世界电影脉动的主流,精微处描画重要历史情境的丰富褶皱。
目录
序言
引论:电影史和做电影史的方法
部分 早期电影
章 电影的发明与初期发展:1880年代——1904
第2章 电影的国际化进展,1905—1912
第3章 民族电影、好莱坞古典主义与次世界大战,1913—1919
第二部分 无声电影后期:1919—1929
第4章 1920年代的法国电影
第5章 1920年代的德国电影
第6章 1920年代的苏联电影
第7章 无声电影后期的好莱坞电影,1920—1928
第8章 1920年代的国际潮流
第三部分 有声电影的发展,1926—1945
第9章 有声电影的兴起
0章 好莱坞制片厂制度,1930—1945
1章 其他制片厂制度
2章 电影与国家政权:苏联、德国、意大利,1930—1945
3章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人民阵线与占领期,1930—1945
4章 左派、纪录片与实验电影,1930—1945
第四部分 战后时期:1945年—1960年代
5章 战后美国电影,1945-1960
6章:战后欧洲电影:新现实主义和其背景,1945—1959
7章 战后欧洲电影:法国、北欧及英国,1945—1959
8章 战后西方以外国家的电影
9章 艺术电影和作者观念
第20章 新浪潮与新电影,1958—1967
第21章 战后纪录片与实验电影,1945年一1960年代中
第五部分 1960年以来的当代电影
第22章 好莱坞的衰落与复兴,1960-1980
第23章 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政治批判电影
第24章 1960年代后期以来的纪录电影和实验电影
第25章 新电影和新发展:1970年代以来的欧洲和苏联电影
第26章 工业化的西方:1970年代以来的拉美、亚太地区、中东和非洲
第六部分 电子媒体时代的电影
第27章 美国电影与娱乐经济:1980年代及之后
第28章 走向全球的电影文化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编后记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和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夫妇目前生活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
克里斯汀·汤普森,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传播艺术系的名誉教授。她拥有爱荷华大学电影方面的硕士学位以及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电影方面的博士学位。目前她正在研究刘别谦的无声长片。
大卫·波德维尔,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传播艺术系雅克·勒杜电影研究教授。他也是希尔代尔(Hilldale)人文教授。他拥有艾奥瓦大学电影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内地已经出版的著作包括:《卡尔·德莱叶的电影》《电影诗学》《香港电影的秘密》《后理论》等。
两位作者此前的合著有《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2001),以及与珍妮特·斯泰格(Ja Staiger)合作的《古典好莱坞电影:1960年之前的电影风格与制作模式》(1985)。
译者简介 作者简介
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和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夫妇目前生活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
克里斯汀·汤普森,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传播艺术系的名誉教授。她拥有爱荷华大学电影方面的硕士学位以及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电影方面的博士学位。目前她正在研究刘别谦的无声长片。
大卫·波德维尔,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传播艺术系雅克·勒杜电影研究教授。他也是希尔代尔(Hilldale)人文教授。他拥有艾奥瓦大学电影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内地已经出版的著作包括:《卡尔·德莱叶的电影》《电影诗学》《香港电影的秘密》《后理论》等。
两位作者此前的合著有《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2001),以及与珍妮特·斯泰格(Ja Staiger)合作的《古典好莱坞电影:1960年之前的电影风格与制作模式》(1985)。
译者简介
范 倍,重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电影学硕士及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影历史与理论、数字媒体艺术及视听文化;主要译著包括《剪辑节奏》,以及《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等学术译文若干。亦从事编剧、剪辑、导演等工作。
文摘
序言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最惊艳的阅读体验之一。作为一名资深的影迷,我自诩对电影史的脉络有所了解,然而翻开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认知是多么的狭隘和片面。作者在梳理全球电影发展脉络时,那种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从早期电影的萌芽,到默片时代的繁盛,再到有声电影的革新,乃至后来的彩色电影、数字电影的出现,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被描绘得细致入微,如同身临其境。更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发展轨迹。例如,他对法国印象派电影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挣脱叙事的束缚,去捕捉瞬间的光影与情感;他对德国表现主义的分析,则让我理解了电影如何能以扭曲的视角和强烈的象征意义,深刻地反映出社会心理的暗流。而当我读到关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部分,那种对经典影片背后创作理念、明星制度以及行业运作的剖析,更是让我对那些银幕上的永恒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动的叙述和独到的见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开启一段新的电影探索之旅,让我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又一次被点燃。
评分这部《世界电影史(第二版)》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所展现出的对电影“民族性”和“国际性”之间张力的精妙把握。作者并没有将世界电影简单地割裂为一个个孤立的板块,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同电影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借鉴与碰撞。比如,书中对新好莱坞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欧洲电影的先锋理念是如何深刻影响了美国电影的创作,又如何在好莱坞的商业体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他对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解读,则让我看到了这些作品如何巧妙地将民族的神话传说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既接地气又充满想象力的独特风格。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边缘电影和独立电影的关注,他并没有将视角仅仅局限于主流商业电影,而是同样给予了那些在夹缝中求生存、却又充满艺术价值的作品以应有的重视。例如,他对纪录片发展史的梳理,让我看到了纪录片如何从最初的纯粹记录,发展到如今具有强烈的个人表达和批判性的艺术形式。这本书让我明白,世界电影的发展,从来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复杂过程,每一部作品、每一个流派,都在这个宏大的叙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世界电影史(第二版)》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电影史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电影史不过是一部关于技术进步和导演名录的枯燥编年史,但这本书却以其鲜活的笔触和独到的视角,将电影艺术的演进过程描绘得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作者在梳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电影风格时,展现了极强的辨析能力。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不同地域电影的文化基因和时代烙印。例如,他对日本电影的分析,从早期黑白片的朴实无华,到大和抚子的经典形象,再到后来的动画电影的崛起,无不充满了对日本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深刻洞察。我对书中对动画电影部分尤为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其视为一种附属的电影类型,而是将其置于世界电影发展的重要节点来考量,深入探讨了动画电影在叙事、视觉风格以及情感表达上的无限可能性。而当我读到关于恐怖电影的章节时,我更是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够梳理出不同类型恐怖片的演变脉络,从早期哥特式的惊悚,到心理恐怖的精妙,再到现代的血腥暴力,他都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焦虑和文化心理。这本书让我看到,电影史并非静止的,而是与人类的情感、恐惧、欲望以及对未知的探索,永远保持着动态的联系。
评分这部《世界电影史(第二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如何巧妙地将电影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政治思潮紧密地联系起来。作者并非孤立地看待电影,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审视。比如,在探讨苏联电影的崛起时,书中详细阐述了蒙太奇理论如何在革命浪潮中被运用,如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形态传播工具,这对理解早期苏联电影的艺术风格及其历史意义至关重要。同样,在分析战后欧洲电影的复苏时,作者没有回避战争给电影创作带来的创伤,反而细致地描绘了新现实主义等流派如何以其粗粝真实的影像风格,直面社会现实,成为一种反思和疗愈的力量。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亚洲电影的关注也远超我的预期。从黑泽明的史诗巨制,到印度宝莱坞的歌舞升平,再到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作者都给予了充分的篇幅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不同地域电影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他对侯孝贤和杨德昌电影的解读,那种对台湾本土文化和历史的深刻关照,让我对“乡愁”与“时代”在电影中的呈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更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镜子,折射出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变迁。
评分当我翻开《世界电影史(第二版)》,我立刻就被它所呈现出的丰富性和厚重感所折服。作者的叙事方式充满了激情和洞察力,他能够将浩瀚的电影史知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尤其喜欢他处理不同时期电影技术革新时所展现出的专业性和趣味性。比如,书中对电影配乐发展的探讨,让我理解了音乐如何在默片时代成为电影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在有声电影出现后,它如何与画面、表演共同营造出更为复杂的情感体验。而我对书中对电影摄影技术的演进的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详细阐述了从早期手工摄影机到如今的数字摄影,技术如何不断推动着电影视觉语言的革新。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电影评论和电影理论的梳理也十分到位,他不仅介绍了斯皮尔伯格、塔可夫斯基等导演的创作理念,还梳理了巴赞、克尔凯郭尔等电影理论家的思想,让我看到了电影艺术的背后,同样存在着深刻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考。这本书让我真正体会到,电影不仅仅是影像的组合,更是思想、技术、美学和文化的结晶。
评分我必须说,《世界电影史(第二版)》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一直以为电影史是一门古老而沉闷的学科,但这本书却以其充满活力的叙事和前瞻性的视角,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在论述各个国家电影发展时,都会非常巧妙地提及它们对世界电影的贡献和影响。例如,他对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它如何为后来的黑色电影和恐怖电影奠定了视觉基础。而我对书中关于动画电影的历史梳理,也让我感到十分震撼。作者不仅介绍了迪士尼的辉煌,还关注了日本动画的崛起,以及欧洲在动画领域的探索,让我看到了动画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多元发展。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实验电影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离经叛道”的影像探索,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艺术语境中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电影艺术的边界是如何不断被拓展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电影史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无数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网络,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故事和意义。
评分《世界电影史(第二版)》这本书,让我仿佛拥有了一把打开世界电影宝库的钥匙。我一直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影文化都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探索的欲望。作者在梳理不同国家电影时,都非常注重其本土文化的特质和时代背景。比如,他对印度电影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宝莱坞电影如何将歌舞、宗教、家庭情感等元素巧妙融合,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族电影符号。而我对书中关于巴西电影的介绍,也让我对“第三世界电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分析了这些电影如何以其草根的视角和批判性的精神,反映出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命运。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纪录片发展史的论述,他不仅关注了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还梳理了纪录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让我看到,电影史并非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独角戏,而是整个世界电影艺术共同谱写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角落,都贡献着自己独特的旋律。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混迹于电影论坛的影迷,我总觉得市面上关于电影史的书籍,要么过于学院派,枯燥乏味,要么过于泛泛而谈,缺乏深度。直到我遇见了《世界电影史(第二版)》,我才找到了我一直渴望的那种既有学术严谨性,又充满阅读趣味的佳作。作者在细节的把握上,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不会简单地列出电影名单和导演名字,而是会深入到每一部重要影片的创作背景、技术革新、艺术风格,甚至是演员的选择和幕后故事。比如,在介绍科幻电影的发展时,书中不仅仅提到了《2001太空漫游》的里程碑意义,还详细解析了斯坦利·库布里克如何利用当时最前沿的视觉特效技术,以及他如何通过电影语言来探讨人类的未来和宇宙的奥秘,这种层层剥茧的叙事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电影制作的现场。再比如,在讲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街头拍摄”和“非职业演员”,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风格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以及它对后世电影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电影向导同行,他不仅能指引我看到最美的风景,还能为我讲解每一处风景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让我对电影的认知,如同星辰大海般不断拓展。
评分《世界电影史(第二版)》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电影史的读物,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电影艺术之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电影流派时,那种对艺术风格演变的深刻把握。他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每个流派的特征,并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他对法国新浪潮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戈达尔、特吕弗等导演如何打破传统电影的束缚,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表达对时代和生活的反叛。而当我读到关于电影音乐剧的章节时,我更是被深深吸引。书中不仅介绍了那些家喻户晓的经典音乐剧电影,还深入探讨了音乐剧如何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形式,以及它如何通过歌舞来传递情感和叙事。我一直对黑色电影情有独钟,这本书对黑色电影的详尽解析,让我看到了这种类型片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美学追求,以及它如何塑造出那些充满宿命感和悲剧色彩的角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电影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它如何能够以不同的形式,触动人心最深处的角落。
评分《世界电影史(第二版)》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给电影爱好者量身定制的“通史百科”。让我最满意的是,它没有回避任何一个重要时期或重要地区,而是力求做到全面而深入。我一直对冷战时期电影的意识形态斗争很感兴趣,而书中对这一部分的论述,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分析了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在电影宣传上的较量,还深入探讨了这些宣传背后所反映的政治理念和国家战略。我非常喜欢作者对中国电影史的梳理,他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国产片”的标签上,而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后的百花齐放,再到如今与国际接轨的多元探索,都给予了详实的解读。书中对第六代导演作品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们在传统叙事模式之外的创新尝试,以及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捕捉。同时,我也注意到书中对非洲电影的关注,这绝对是我之前阅读的电影史书籍中鲜有提及的部分,作者通过对少数非洲电影人的介绍,让我窥见了这片大陆在电影艺术上的勃勃生机和独特声音,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电影视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