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医学研悦:中医经典文库
原价:16.00元
作者:(明)李盛春 等编辑,田思胜 等校注
出版社:中国中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1
ISBN:9787800896835
字数:221000
页码:274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医学研悦》是明代湖北名医李盛春所作,全书括《伤暑全书》、《脉理原始》、《胤嗣全书》、《病机要旨》、《治伤寒全书》、《治杂症验方》六种,共十卷,约25字,初刊于明天启六年,此书在《中国医籍通考》、《分省医籍考》、《中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均有记载,但多谓佚失,现仅存山东中医大学图书馆一部,是明天启年间的初刊本,此书是国内仅存的孤本,有极大的学术价值。
《医学研悦》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作品,是李盛春先生集其父多年的经验,后由其弟占春考古论今,审察运气,远宗仲景、节阉之训,近采青阳、立斋之说而成书。
《医学研悦》有较深的理论阐发,说理契合实际,以《内经》、《难经》为据,多有发挥;论治多自拟验方,创造新方,并对其物制法、服法、禁忌等作了详细的阐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基本信息
书名:医学研悦:中医经典文库
原价:16.00元
作者:(明)李盛春 等编辑,田思胜 等校注
出版社:中国中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1
ISBN:9787800896835
字数:221000
页码:274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伤署全书
伤暑全书目录卷之一
伤暑全书卷一
目录次第说
重刻张凤逵伤暑全书卷之一
辨春夏秋冬温暑凉寒四症病原
天时
地气
辨寒暑症各异
暑症
暑厥
暑风
暑疡
暑瘵
绞肠痧
时疫
寒疫
脉理
五运六气
伤暑全书目录卷之二
治暑主方
痢疾方
疟疾方
发斑方
服总法
古今名医品汇
名医类案
脉理原始
胤嗣全书
病机要旨
治伤寒全书
治杂证验方
内容提要
《医学研悦》是明代湖北名医李盛春所作,全书括《伤暑全书》、《脉理原始》、《胤嗣全书》、《病机要旨》、《治伤寒全书》、《治杂症验方》六种,共十卷,约25字,初刊于明天启六年,此书在《中国医籍通考》、《分省医籍考》、《中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均有记载,但多谓佚失,现仅存山东中医大学图书馆一部,是明天启年间的初刊本,此书是国内仅存的孤本,有极大的学术价值。
《医学研悦》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作品,是李盛春先生集其父多年的经验,后由其弟占春考古论今,审察运气,远宗仲景、节阉之训,近采青阳、立斋之说而成书。
《医学研悦》有较深的理论阐发,说理契合实际,以《内经》、《难经》为据,多有发挥;论治多自拟验方,创造新方,并对其物制法、服法、禁忌等作了详细的阐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目录
伤署全书
伤暑全书目录卷之一
伤暑全书卷一
目录次第说
重刻张凤逵伤暑全书卷之一
辨春夏秋冬温暑凉寒四症病原
天时
地气
辨寒暑症各异
暑症
暑厥
暑风
暑疡
暑瘵
绞肠痧
时疫
寒疫
脉理
五运六气
伤暑全书目录卷之二
治暑主方
痢疾方
疟疾方
发斑方
服总法
古今名医品汇
名医类案
脉理原始
胤嗣全书
病机要旨
治伤寒全书
治杂证验方
我是一个对古籍原文的准确性要求比较高的读者,很多市面上的中医读物在引用和注释上往往不够严谨,常常为了迎合现代读者的理解而对原文进行了不恰当的“润色”,从而失去了原有的精髓。然而,这本《医学研悦》在引文的考证上做得非常扎实。它不仅列出了主要的通行本原文,还经常会附带一些重要的校勘学意见,指出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可能对理解产生的影响。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深知,中医的精髓往往藏在那些微小的字词差异之中。例如,在讨论脾胃“虚”与“实”的辨证时,书中就详细对比了某几本古籍中对“痞”和“满”的不同界定,并结合当时的生理观进行了深入探讨。这种尊重原文、严谨治学的态度,让这本书在学术价值上拔高了一个层次。它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究结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逻辑基础。读完之后,我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的治学态度也受到了潜移<bos>为化的影响,更加重视对原始文本的细致推敲。这种对学术尊重的体现,使得这本书成为了我书架上常备的工具书之一,随时可以拿出来查阅和印证。
评分这本《中医经典文库:医学研悦》的编选和解读,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中医人打开了一扇窗。我记得上次翻阅古籍还是在学生时代,那些文字晦涩难懂,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雾气,看得人心生畏惧。然而这本书不同,它没有堆砌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古文,而是巧妙地结合了现代的医学认知和临床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它对《伤寒论》中“少阳病”的条文进行剖析时,不仅仅是解释原文的字面意思,更是结合了我们现在经常遇到的,那种介于表证和里证之间的复杂情况,比如一些反复低热、寒热往来,但又找不到明确表证或里证的病例。作者引入了一些现代免疫学和炎症反应的观点去反推古人的“少阳”概念,使得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立刻就能在病人身上找到对应的影子。这种融会贯通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经典指导意义的理解。它不像是一些学术专著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非常接地气,读起来让人感到踏实,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你身边,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应用这些千年智慧。我尤其欣赏它在辨证思维上的引导,那种层层递进、剥茧抽丝的分析过程,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己平时的诊疗思路,确实是一次深入的“研悦”过程。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教材,毕竟名字里带着“经典文库”四个字,我预设了它会是那种需要极强耐心的啃读型读物。结果,我完全被它的叙事风格和结构安排所吸引住了。它不是按照经典的时间顺序来罗列知识点,而是采取了一种“问题导向”的编排方式。比如,它将所有关于“发热”的论述,不管是外感、内伤、阴虚火旺还是湿热郁结,都归纳在一个章节下进行集中对比分析。这种横向的对比,极大地凸显了中医辨证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我发现,自己在临床上处理一些复杂发热病例时,常常会陷入“是表还是里,是寒还是热”的泥潭,而这本书通过对不同经典中关于“发热”论述的拆解和重组,清晰地展示了古代医家是如何通过病机抓住核心矛盾的。特别是书中对“汗法”的探讨,从大汗、微汗到盗汗,不同汗出状态下的脉象和舌象的细微差别,描述得入木三分。这种将理论与临床技巧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在解一个又一个精妙的医学谜题,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文库”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不过是把旧书做了一个简单的排版和注音,内容上毫无新意,甚至有些是生硬的拼凑。然而,这本《中医经典文库:医学研悦》却给了我一个惊喜,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情志病”与“脏腑精气”关联的论述部分。以前我们总说“思虑伤脾”、“忧郁伤肝”,但具体这个“伤”的过程是如何从精神层面转化到物质层面的病理变化,很多书都是一笔带过。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从五运六气的周期性变化与个体情绪波动的关系入手,详细阐述了情志失衡如何干扰气机升降和津液输布,最终导致血瘀、痰湿的形成。它引用了大量古代医家的论述,但更厉害的是,它还穿插了对现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一些观察和类比,比如提到长期焦虑会抑制某些激素分泌,从而影响到脾胃运化功能。这种跨学科的参照,使得原本被认为是“玄学”的部分,一下子变得有理有据,逻辑严密。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拿出笔在旁边做笔记,或者去查阅相关的现代医学资料来印证其中的观点。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让我对“治心即是治身”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坦白说,我个人更偏爱那些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深入研究,而不是面面俱到的通论。我对这本《中医经典文库:医学研悦》最欣赏的一点,就是它对“辨证论治的动态过程”的描绘。很多中医书籍描述了“如何辨证”和“如何用方”,但对于病程发展中,医生需要如何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常常是语焉不详。这本书却独辟蹊径,它通过大量的“病案模拟”和“医案推演”,展示了中医思维的动态调整能力。比如,它详细分析了一个复杂的慢性疾病案例,从初期的表证开始,如何一步步深入到里、涉及到脏腑,以及在每个阶段应该如何根据脉象的浮沉、舌苔的厚薄变化来决定是进还是退方药。书中特别强调了“中病即止”的艺术,以及如何识别病机转化的关键节点,避免因为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而陷入僵局。这种对“变”的把握,远比固定不变的公式来得重要。它让我意识到,中医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妙的理论体系,更在于其面对千变万化的人体时所展现出的那种高度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这本书就像一个高明的棋手,教我们如何预判对手(疾病)的下一步,并提前布局,这对于提升实战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