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修三字經派小兒推拿 | ||
| 定價 | 36.00 | |
| 齣版社 | 青島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3年08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李先曉,王鸝 著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222 | |
| 字數 | 100000 | |
| ISBN編碼 | 9787543693272 | |
《李德修三字經派小兒推拿》采用彩色印刷,圖文結閤,另外配有DVD光盤,方便瞭讀者閱讀和學習。本書除介紹三字經派手法的相關基礎知識、常用穴位和基本手法外,書中還收錄瞭三字經派小兒推拿在九十多年臨床運用中zhi療得效的33種小兒常見疾病,每種疾病下詳細敘述瞭辨證分型及對癥zhi療,配閤高清圖片和DVD光盤,使得讀者對手法的學習和小兒疾病的zhi療變得更加容易。雖然《李德修三字經派小兒推拿》是一本中醫普及類圖書,書中涉及一些中醫詞匯,但作者在書中文字的敘述較為通俗,而且書中還有“專傢心得”等小欄目給與輔助解釋,讓讀者的閱讀感覺順暢,毫無阻力。總之,這本書好看,易學,*關鍵的一點是有效。
第壹章 三字經派小兒推拿相關知識
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
生理特點
病理特點
小兒推拿注意事項
推拿時間
滑潤劑
其他
陰陽五行理論
陰陽理論
五行理論
第2章 三字經派小兒推拿的特點
取用穴位少
推拿手法簡單
推拿時間充足
強調用“獨穴”
第三章 李德修四診特點
望診
望神
望形態
望鼻
望目
望麵
囟門
指紋
聞診
聞聲
聞氣味
問診
脈診
第四章 三字經派小兒推拿基本手法
推法
揉法
拿法
搗法
分法
閤法
運法
掐法
其他
第五章 三字經派穴位考訂及操作手法
陽掌穴位(手掌麵穴位)
大腸穴
胃穴
心穴
肺穴
肝穴
膽穴
脾穴
內勞宮
利小便穴
闆門
五經穴
八卦
大四橫紋
小天心
分陰陽
閤陰陽
腎穴
小橫紋
膻中穴
天門入虎口
虎口入天門
三焦穴
運水入土
運土入水
後溪穴
六腑
天河水
三關
陰掌穴位(掌背穴位)
五指節
外勞宮
一窩風
陽池
列缺
二人上馬
頭麵穴位
百會
囟門
天庭
印堂
黃蜂入洞
洗皂
第六章 髒腑點穴法
穴位介紹/
操作手法/
第七章 小兒常見病推拿zhi療
感冒
一般感冒
感冒夾痰
感冒夾驚
感冒夾滯
感冒寒熱往來
支氣管炎
急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
肺炎
鼻炎
扁桃體炎
單純性口腔炎
口瘡
哮喘
脘腹痛
氣鬱腹痛
食積腹痛
寒性腹痛
熱性腹痛
腸套疊腹痛
蛔蟲腹痛
瘀血腹痛
虛寒腹痛
嘔吐
傷食嘔吐
胃熱嘔吐
陰虛嘔吐
夾驚嘔吐
胃寒嘔吐
呃逆
厭食
疳積病
自汗盜汗
遺尿
脫肛
便秘
腹瀉
脾虛瀉
寒瀉
傷食瀉
熱瀉
痢疾
慢性痢疾
急性痢疾(白痢)
急性痢疾(赤痢)
急驚風
慢驚風
驚風變證
驚風前僕
胎風
洗浴受驚
驚風後遺癥
目睛不正
餘風未盡
餘熱不清
耳聾
痰多
下肢失靈
音啞
四肢拘攣
餘邪成癇
癲癇
水痘
痄腮
麻疹
一般疹子
黑疹子
白疹子
麻疹後腹瀉
麻疹後咳喘
麻疹逆證
逆證陰證
逆證陽證
邪毒入血
邪閉不齣
麻疹變證
麻疹倒迴
麻疹肺炎
頓咳
夜啼癥
夜驚癥
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吐乳
囟門閉閤晚
腦發育不全
疝氣
鞘膜積液
第八章 典型病案舉例
風寒感冒
風熱感冒
嘔吐
驚風
疳積
便秘
鼻炎
遺尿
小兒咳喘
第九章 小兒保健和居傢調養
益氣健脾推拿法
益氣補肺推拿法
益氣補腎推拿法
安神益智推拿法
食養
脾胃之養
氣血之養
筋骨之養
日常預防
飲食
生活
衛生
傳染病預防
體育鍛煉
附 錄
附錄一:小兒推拿三字經原文注釋
附錄二:小兒推拿三字經手抄本
坦白說,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小兒推拿的認知僅停留在“揉揉肚子”、“捏捏背”這樣模糊的概念。而《李德修三字經派小兒推拿》則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它清晰地勾勒齣瞭兒童經絡的神秘圖譜,讓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在我們孩子小小的身體裏,隱藏著如此精妙的運行係統。書中對經絡的講解,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語言,將復雜的概念變得通俗易懂。例如,書中將經絡比作身體的“高速公路”,將穴位比作“交通樞紐”,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經絡在身體中的重要作用。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常見疾病與經絡調理”的章節,它將不同疾病與特定的經絡和穴位聯係起來,讓我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推拿。我嘗試按照書中的指導,給孩子進行“清肝經”和“瀉肺經”的推拿,來緩解他的煩躁情緒和輕微咳嗽。令人驚喜的是,孩子確實錶現齣瞭明顯的改善。這本書的專業性讓我信服,但它的易學性又讓我能夠真正將其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它不僅僅是一本“小兒推拿教科書”,更像是我的“兒童健康導航儀”,讓我能夠更科學、更有效地守護孩子的健康成長。它讓我意識到,育兒不僅僅是喂養和照顧,更是一種對孩子身體秘密的探索和對生命力量的尊重。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我傢育兒生涯中的及時雨!自從孩子齣生以來,各種小毛病就沒斷過,感冒、咳嗽、積食、便秘,每次都讓我手忙腳亂。跑醫院雖然是必須的,但總想著能不能在傢也做點什麼,來緩解孩子的痛苦,同時增強體質。在朋友的推薦下,我入手瞭這本《李德修三字經派小兒推拿》。說實話,一開始我隻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畢竟對推拿瞭解不多,總覺得很專業,學起來會不會很難?但翻開書,我真的驚喜萬分!它的語言風格特彆親切,完全不像一本枯燥的醫學書籍,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在手把手教你。書中對每個穴位、每個手法都解釋得特彆清晰,配圖也非常到位,我這個完全的小白也能看懂,並且立刻就能上手操作。孩子發燒時,按照書裏的方法輕輕推拿一下,體溫真的能有所下降,那種安心感是無法言喻的。積食引起的不適,推拿後孩子也能睡個安穩覺。最讓我開心的是,我發現通過堅持推拿,孩子的抵抗力似乎真的增強瞭,以前動不動就感冒,現在頻率明顯降低瞭。這本書不僅僅是教你幾個推拿手法,更像是打開瞭一扇瞭解孩子身體的小窗口,讓我更懂得如何去觀察和迴應孩子的需求。現在,它已經成瞭我傢床頭必備的育兒寶典,每次孩子有點小狀況,我都能從容應對,不再像以前那樣焦慮不安。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到“望聞問切”的精髓是如何體現在小兒推拿中的。它不僅僅是機械地按壓穴位,更是一種對孩子身體細緻入微的觀察和關懷。作者在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孩子的麵色、舌苔、甚至哭聲來判斷身體的狀況,這一點是我之前從未想過的。很多時候,我們傢長隻關注孩子是否發燒、咳嗽,卻忽略瞭那些更隱蔽的信號。《李德修三字經派小兒推拿》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中醫偵探”,引導我們去發現問題的根源。我記得孩子有一次食欲不振,我以為是挑食,但書裏提到,食欲不振有可能是脾胃虛弱的錶現。按照書裏的指導,我嘗試瞭對幾個與脾胃相關的穴位進行推拿,並調整瞭飲食。幾天後,孩子的食欲明顯好轉,讓我深刻體會到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施治的魅力。這本書的結構也很閤理,從基礎知識講起,逐步深入到各種常見病癥的推拿方法,再到一些進階的調理技巧,邏輯性很強,循序漸進。而且,它不是那種“包治百病”的宣傳,而是強調“順勢而為”、“因人而異”,這讓我感覺這本書非常嚴謹和科學。我尤其欣賞它對“穴位”的講解,不是簡單地說“這裏是某個穴位”,而是會解釋這個穴位的功效,以及在這個場景下為什麼使用它。這種深入的講解,讓我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真正理解瞭推拿的原理。
評分我一直對傳統中醫有著濃厚的興趣,也嘗試過一些推拿的書籍,但很多都過於學術化,或者內容雜亂,讓我難以消化。《李德修三字經派小兒推拿》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印象。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實用性”和“人性化”。作者似乎非常瞭解新手傢長的睏境,行文風格極其接地氣,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有最實在的指導。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常見癥狀應對”的章節。比如,孩子夜裏突然咳嗽,我不再慌張,而是可以翻到書裏,找到針對夜咳的幾個推拿手法,有條不紊地操作。這種“掌握在手”的感覺,讓育兒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大大降低。而且,書中強調的“手法輕柔”、“力度適中”,也讓我對接下來的操作充滿瞭信心,不用擔心會弄傷孩子。我嘗試給孩子做瞭一段時間的“捏脊”,原本總是便秘的孩子,排便變得規律多瞭,臉上也少瞭那種不適的錶情。這種小小的改變,卻讓我看到瞭大大的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份“育兒秘籍”,讓我找到瞭與孩子之間更親密的互動方式。通過推拿,我不僅幫助孩子緩解瞭不適,也增進瞭我們的感情。在輕輕的推揉中,我感受到孩子的放鬆和依戀,這種親子時光的價值,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三字經》的啓濛意義巧妙地融入瞭小兒推拿的教學之中。這是一種非常創新的方式,讓我這個從小就學過《三字經》的人感到倍感親切。作者不僅僅是在傳授推拿技法,更是在傳遞一種“養育之道”。書中用《三字經》的節奏和韻律來講解穴位和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比如,當講解某個穴位時,會引用《三字經》中的相關句子,然後解釋這個穴位與這段話的關聯,這樣一來,穴位的記憶就變得非常深刻,而且也更容易理解其功效。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顧護陽氣”的章節,作者引用瞭“首孝悌,次謹信”等句子,來闡述如何通過推拿來幫助孩子固護陽氣,抵禦外邪。這種將傳統文化與醫學知識的結閤,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書,更是一本蘊含瞭中華傳統智慧的寶典。它讓我看到瞭小兒推拿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讓我對如何培養孩子身心健康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嘗試按照書中的方法,給孩子進行一些日常的保健推拿,比如按揉足三裏、推上七節骨等,孩子變得精神多瞭,睡眠質量也有所提高。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小兒推拿,不僅僅是為瞭解決眼前的健康問題,更是為瞭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養生文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