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吃-唐鲁孙作品

中国吃-唐鲁孙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鲁孙 著
图书标签:
  • 唐鲁孙
  • 中国吃
  • 饮食文化
  • 美食
  • 文化
  • 历史
  • 风俗
  • 游记
  • 散文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ISBN:9787549526970
商品编码:24745873863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中国吃-唐鲁孙作品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01
作者:唐鲁孙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36.00 页数: 印次: 3
ISBN号:9787549526970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2

内容提要

“寡人有疾,自命好啖,别人也称我馋人。所以,把以往吃过的旨海名馔,写点出来,也就足够自娱娱人的了。”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本书写的是中国人的吃,以及吃的深厚文化。除了谈吃,还谈酒与酒文化,谈喝茶,谈香烟。文中一段与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一夕谈烟,精妙无比不容错过。书中记录了老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美食,颇多独到见解和珍贵记忆。

作者简介

唐鲁孙,本名葆森,字鲁孙。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为满族镶红旗后裔,他的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其二女并选入宫侍奉光绪,为珍妃、瑾妃。唐鲁孙是珍、瑾二妃的侄孙,他七八岁的时候,进宫向瑾太妃叩拜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唐鲁孙先后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后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大江南北,先后客居武汉、上海、泰州、扬州等地。1973年,唐鲁孙退休后专事写作,1985年病逝于台湾。唐鲁孙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有民俗学家之名。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被誉为“中华谈吃**人”。

目录

吃在北平 1再谈吃在北平 27北平的甜食 36北平的独特食品 48二谈北平的独特食品 58故都的早点 67故都的奶品小吃71燕京梨园知味录 76燕尘偶拾 81北平上饭馆的诀窍 87津沽小吃 93吃在上海 98熊掌及罕不拉怎么吃 132曼谷的水果 137谈酒 140闲话香槟酒 155酒话连篇 163谈喝茶 176谈烟斗与抽板烟181鼻烟及鼻烟壶 198漫谈香烟 221与林语堂一夕谈烟 225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中国吃-唐鲁孙作品》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本身,而是聚焦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广阔图景、历史变迁、地域风味以及人文精神的探讨。 --- 《舌尖上的华夏:一部寻味中国的文化史》图书简介 一、绪论:餐桌即史册,一碗藏乾坤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食谱汇编,亦非仅聚焦于某个特定地域的烹饪技法指南。它是一部以“食”为载体,深入探究中华文明脉络与精神内核的文化史著作。我们相信,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无不刻在柴米油盐之中,每一道菜肴的演变,都映照着朝代的更迭、民族的迁徙、物产的丰富与思想的碰撞。 本书将带领读者跨越时间的长河,从新石器时代的粟米初熟,到汉唐盛世的胡食风靡,再到宋明市井的烟火升腾,直至近现代风味的交融与重塑,构建起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吃”的立体画卷。我们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是什么,让“吃”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如此核心的地位? 二、地理的馈赠与分化:从“南米北面”到“八大菜系”的形成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带多样,物产丰饶,这种天然的地理禀赋直接决定了饮食结构的分野与融合。 1. 南北的地理界线与主食哲学: 我们将详细分析秦岭淮河一线,如何塑造了中国饮食最根本的二元结构——以小麦为基础的北方“面食文化”与以稻米为基础的南方“稻作文化”。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餐桌上谷物的形态,更深远地影响了生活节奏、待客之道乃至哲学思考。北方的厚重、实在与南方的精巧、细腻,在主食的选择上已初见端倪。 2. 风土与物产的交织: 本书随后将聚焦于中国主要地理区域的物产特色及其在烹饪中的应用。例如,巴蜀地区对花椒、辣椒的“麻辣”哲学,既是对湿热气候的适应,也是对味觉刺激的极致追求;而云贵高原的酸汤与菌菇,则体现了对山地独特生态的敬畏与利用。我们不会简单罗列菜品,而是追溯特定食材(如茶叶、蚕豆、荔枝、菠萝等)进入中国餐桌的历史轨迹,分析其如何被地方文化所接纳、改造,并最终成为一种地域符号。 3. 菜系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八大菜系”的说法虽是近现代的总结,但其背后蕴含的烹饪传统和地域审美却源远流长。本书将深入探讨鲁菜的“大气与醇厚”、粤菜的“清鲜与时令”、川菜的“百菜百味”的理论基础,以及徽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在历史变迁中,如何通过技术传承、人才流动和市场需求,逐步固化其风格,并最终确立其在全国饮食版图中的地位。 三、历史的烙印:朝代更迭中的饮食风尚 中国饮食史,就是一部社会史的缩影。每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人们的吃法。 1. 早期文明的奠基: 从周代的“礼食”制度,看早期宗法社会对饮食秩序的规范,探究“礼”与“食”如何相互支撑,确立了早期中国饮食的等级与规制。 2. 游牧与农耕的碰撞: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胡食的涌入是饮食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烤肉、汤饼、面片、芝麻等大量源自西域乃至中亚的元素,如何被汉文化“消化”吸收,催生出全新的烹饪技术和味型,并最终融入寻常百姓家,如“馄饨”和“蒸饼”的演变。 3. 宋代的“精致化”革命: 宋代商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饮食文化进入了一个空前精细化的阶段。无论是点心制作的精巧、对食材“本味”的推崇,还是茶馆、酒楼的兴盛,都标志着饮食开始脱离单纯的生存需求,成为一种高雅的生活艺术和社交媒介。我们将分析宋词、笔记中对当时饮食场景的生动描绘。 4. 晚明清代的融合与定型: 火锅的普及、满汉宴席的形成,以及地方食材如土豆、玉米、番薯等美洲作物的引进,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餐桌构成。本书将探讨这些外来影响如何与本土烹饪技艺深度融合,最终奠定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中国菜的基本面貌。 四、器皿、技术与哲思:饮食背后的科学与道 中国的烹饪艺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之上。 1. 火候的艺术与技术的传承: 我们深入剖析中式烹饪对“火候”的独特理解。从陶鼎到青铜器,从柴灶到现代燃气,加热媒介的改变如何影响了烹饪的精确性。慢炖、爆炒、煨、熘、汆、蒸,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蕴含着对温度、时间与物质转化规律的深刻认知。 2. 刀工的形与意: 刀工不仅是展示厨师技艺的手段,更是对食材形态的尊重与重构。切片、切丝、切丁、剞花,每一种刀法都对应着不同的受热面积、口感需求和营养释放方式。本书将探讨刀工的“实用性”与“观赏性”之间的平衡。 3. 药食同源的健康观: 中餐的另一重要支柱是其与传统医学的紧密联系。“药食同源”的思想渗透到日常饮食中,汤水、粥品、食材搭配,无不体现着古人对身体调养的朴素智慧。本书将探讨食材的“寒热温凉”属性,及其在不同季节、不同体质人群中的应用原则。 4. 团圆与秩序:中餐的社会功能 中国餐桌不仅仅是进食的场所,更是维系家族、社会秩序的核心空间。合餐制、座次安排、敬酒文化,都构筑了一套复杂的非语言交流体系。本书将分析宴席在家庭传承、商业合作、政治结盟中的功能性作用,探讨“共享”这一概念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群体意识。 五、结语:寻味未来的中国餐桌 站在全球化的今天回望,中国饮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技艺的失传、速食文化的冲击,以及对健康与环保的新要求,都在重塑着当代中国人的餐桌。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梳理历史的脉络,让读者在品尝每一口食物时,都能感受到其背后所承载的地理、历史、人文的深厚底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份流淌在血液中的“中国味道”。 ---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浩瀚的书海中,《中国吃》这本书如同一缕清风,拂过心田,带来的是一种纯粹而美好的阅读体验。唐鲁孙先生以其非凡的文字功力,将中国各地琳琅满目的美食娓娓道来,却又不落俗套。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食物背后故事的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由来,那些充满智慧的烹饪技巧,以及那些与食物息息相关的人物百态,都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一条古老而热闹的美食街,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眼前是五彩斑斓的食材,鼻尖是诱人的香气。他笔下的每一道菜,都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一种情感的共鸣。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吃”这件事,它不再是简单的生理需求,而是中华民族丰富情感和深厚底蕴的体现。

评分

《中国吃》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对美食的认知,更是一种对文化、对历史的深度探寻。唐鲁孙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识,将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融入到生动的文字之中。我沉醉于他对于每一道菜肴的考究,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的手法,再到其背后蕴含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渊源,无不展现出作者严谨的态度和细腻的观察。读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味觉旅行,品尝着古老而迷人的风味,感受着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让我看到了食物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食物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评分

初次接触唐鲁孙先生的作品,就被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这次的《中国吃》,更是让人欲罢不能。仿佛踏入了一个古老而充满韵味的厨房,空气中弥漫着食材碰撞的欢愉,以及炉火跳跃的温暖。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家常菜、地方特色小吃,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承载了无数个家庭的记忆,是乡愁的寄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唐先生的笔触细腻,如同老友聊天般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平凡的食物,描绘得活色生香,充满人情味。他对于食物背后的故事,以及与食物相关联的人物,都有着深刻的洞察。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品味文字,更是品味生活,品味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属于中国人特有的饮食哲学。每一道菜,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讲述着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

评分

最近拜读了唐鲁孙先生的《中国吃》,这书的魅力,实在难以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与其说是讲“吃”,不如说是讲“生活”,讲“传承”,讲“情怀”。唐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张扬,不炫技,却能精准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他描绘的那些食物,不仅仅是食材的堆砌,更是承载了无数故事和情感的载体。读来,仿佛能看到那些忙碌的身影,听到那些温馨的对话,感受到那种朴实而真挚的生活气息。他对于细节的捕捉,对于人情世故的洞察,都让人叹为观止。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茶余饭后,静静地与你分享那些关于食物,关于生活的美好回忆。它让我明白,吃,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连接,为了传承,为了感受生活的美好。

评分

唐鲁孙先生的书,总是有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魔力。这次读他的《中国吃》,虽然书名直接点明了主题,但真正打开它,才发现远不止于“吃”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饮食风貌,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以及那些在舌尖上跳跃的,属于历史的烟火气。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细节的刻画,比如对一道菜的由来、制作过程的细致描述,以及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和人情世故。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仿佛能闻到菜肴的香气,听到市井的喧嚣。唐先生的文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朴实中带着深厚的功力,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温润的智慧。他不仅仅是在写食物,更是在写生活,写时代,写人情。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不同的养分,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切和温暖。这本《中国吃》,让我更加理解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也让我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