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精)》是关于清代六舟和尚生平和其学术成就的学术专著。作者王屹峰追寻六舟当年的人生足迹,在实地考察中重现六舟的学术与艺术变化过程,借此尽力去触及六舟的心路历程,尝试把握其在晚清学术与艺术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王屹峰 著 王屹峰:浙江萧山(今属杭州)人。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今浙江大学文博系)。现任浙江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东方博物》编辑部主任兼执行主编。发掘过跨湖桥遗址、前山窑址、长山土墩墓和金山遗址等20余处遗址。出版专著《中国南方原始瓷窑业研究》。 重访之旅六舟上人是位非常有趣的人。有清一代,如此入世的出家人,恐无出其右者。身为僧侣,却谨遵经世致用之道;又为学者,不讳四出谋生;学富五车,但喜标榜孩童游戏。当然,终其一生,虽从未见他谈及玄奥的禅理,却也一直踏踏实实地为寺院做着足传后世的事业。我对他各种身份的另外一面甚感兴趣。观其学风,六舟非宗行脚取经的法显和玄奘,而崇山林访碑的顾炎武和黄易之辈。实地访碑、亲手椎拓,与现代考古学及文物保护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我曾从事过野外调查、记录、保护、维修和考古发掘工作多年,很容易与六舟的访碑行为与实证态度产生共鸣。道光年间,六舟数至萧山祇园寺,访碑、会友、下榻。巧的是,祇园寺的僧房也曾是我的办公场所。跨越一百五六十年的时空,不得不感慨缘分的神奇。然而,清代访碑者中,黄易、吴大澂之辈学界皆知,却罕有识六舟者。十五年前的某日,我兴趣大发,意欲寻找六舟的遗物和重走其访碑路线,一经实践,便惊喜不断。钱镜塘乃六等说实话,这本书的标题《古砖花供》确实有点晦涩,初次接触时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理解其中的深意。然而,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媒介”的重新定义——一块普通的砖,如何升华为承载艺术与信仰的载体。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论据扎实,但最吸引我的是其散发出来的那种人文关怀。他笔下的工匠、搬运者、甚至是建造者,都不是被抹去姓名的历史符号,而是有着鲜活情感和技艺的个体。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宋代某地发现的“私家砖”上的铭文,通过寥寥数字,作者推断出了当时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片段,这种将宏大历史与微观个体相结合的叙事手法,极具感染力。它让人在欣赏古物之美的同时,也对构建这些文明的普通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品读,因为它不是提供快速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同进行一场深层次的文化溯源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古砖花供》乍一听,还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像是什么古代建筑学的专著,或者是某个考古发现的图录。但当我真正翻开它,才发现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对“古砖”这个词的刻板印象。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那些看似寻常的砖块,是如何承载了千年的历史与文化。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去触摸那些斑驳的砖面,去感受每一块砖背后所隐藏的故事。它不仅仅是对文物的记录,更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尤其是其中关于古代工匠精神的探讨,细腻而又深刻,让人不禁反思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是否也失去了某种对“物”的敬畏之心。书中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古朴典雅,时而又充满现代的洞察力,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阅读体验非常丰富。它成功地将冰冷的考古发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情感深度,是一本非常值得细品的佳作。
评分读完《古砖花供》,我最大的收获是打破了自己对“古董”和“文物”的固有认知。过去总觉得,这些东西要么是皇家珍藏,要么是深埋地下的冰冷遗物,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但这本书通过对砖这种最基础、最普遍的建筑材料的聚焦,成功地将历史拉近了。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让读者看到“日常之美”。书中对不同时期砖的烧制工艺、质地差异的描述,专业性极强,但作者总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完全没有学究气。特别是后半部分关于砖在民间信仰和丧葬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阐述,视角新颖,令人耳目一新。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用心,每一处的图版和细节标注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文字,使得阅读体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更是一种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它拓宽了我对传统艺术史研究范畴的理解边界。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古砖花供》,我会选择“渗透”。这本书的叙事是极其有层次感的,它从最基础的材料科学(砖的成分、烧制温度),逐步过渡到工艺美学(花纹雕刻的技巧),再深入到社会学和宗教层面(砖在不同仪式中的功能)。这种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结构,让读者感到知识的积累是循序渐进且扎实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文献和考古报告时的谦逊态度,他从不急于下绝对结论,而是呈现多种可能性,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这种开放式的探讨,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价值经久不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砖”的书,它实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组织能力、审美趣味和信仰体系的百科全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艺术以及材料科学有兴趣的人,它会让你的目光,从此聚焦于那些你从未注意过的角落,发现隐藏其中的宏大叙事。
评分初读《古砖花供》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那令人惊叹的考据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视角。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书籍,充斥着年代、出土地点、纹饰比对这些硬核内容,但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冰冷的数据,编织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每当谈及某处古建筑的砖雕细节,作者的描述都能让我脑海中浮现出清晰的图像,仿佛身临其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花供”这一主题的展开,它不仅仅是图案的罗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解读。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砖上花卉、神兽乃至几何图案的对比分析,我看到了古代社会审美观念的演变,以及不同阶层对“美”的追求差异。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控制得非常好,不会让人因为信息量过载而感到疲惫,反而是那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探究下一个“砖”里藏着什么秘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