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料的故事:從橡子到壽司的食物進化 | ||
| 定價 | 58.00 | |
| 齣版社 | 浙江人民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7年02月 | |
| 開本 | 32開 | |
| 作者 | (日)石毛直道 | |
| 裝幀 | 精裝 | |
| 頁數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9787213084317 | |
| 重量 | 473 | |
在沒有稻米的古代,日本人的主食什麼?
戰國時代,武士的標準套餐是怎樣的?
從保存食品變成快餐,壽司到底經曆瞭什麼?
佛教禁止食肉,想吃肉的日本人想齣瞭什麼對策?
本膳料理、懷石料理、桌袱料理、精進料理……日料的“菜係”如何形成?
2013年,日料入選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5年中國有23000傢日料餐廳,2017年預計有700萬中國人赴日旅行,但是對於日料,我們卻往往“食而不知”。本書融閤曆史與科普的寫作方式,對日料的曆史文化、物産的情形、食物的演變等做瞭簡明扼要的梳理。作者石毛直道是文化人類學傢,因為熱愛美酒美食,人送雅號“大食軒酩酊”,被稱為“日本shou席美食傢”;他的文章通俗易懂,好讀好玩,適閤讓普通讀者領略日料的魅力。
中譯本序
石毛直道先生及其飲食文化研究——代譯者序
前言
第壹部 日本飲食文化史
緒論
一 稻作以前
1.舊石器時代
2.繩文時代——土器的齣現
3.繩文時代的社會和飲食生活
二 稻作社會的形成
1.神聖化的作物
2.稻作的傳播和國傢的形成
3.大米的烹飪法
4.米酒
5.鹽辛、調味料和熟成壽司
三 日本飲食文化的形成期
1.時代背景
2.食肉的禁忌
3.缺乏乳的利用
4.歲時活動和通過禮儀
5.個人配膳法
6.菜肴和宴會形式
7.寺院的作用
8.麵類的普及
四 變化的時代
1.時代背景
2.飲茶的普及
3.南蠻人傳播之物
4. 新形式的形成
5.進餐次數的變化
五 傳統飲食文化的完成期
1.時代背景
2.城市與農村
3.醬油的普及
4.餐廳的齣現
5.小吃店的發展
6.烹飪技術和餐飲情報的齣版
7.阿伊努族和衝繩
六 在現代的變遷
1.時代背景
2.重新肉食
3.牛奶和乳製品
4.對外來飲食的接受
5.振興與沒落的時代
6.新飲食模式
7.接受外來飲食的模式
第二部 日本人的飲食文化
緒論
一 餐桌上
1.飯·酒·茶──進餐的構造
2.餐桌──從食案到餐桌
3.裝盤美學──餐桌上的日本庭園
4.筷子——進餐規則的基礎
二 在廚房
1.廚房──火和水的世俗化
2.做飯──從柴火到電飯煲
3.菜刀和砧闆──廚房裏的日本刀
4.湯和高湯——鮮味文化
三 在外就餐、菜肴、飲品
1.飲食店——高密度分布
2.刺身——不烹飪的菜肴
3.壽司——從保存食品到快餐食品
4.鋤燒——餐桌上的新傳統
5.豆腐和納豆——田地裏的肉
6.素齋——佛教徒的素食
7.天麩羅和炸豬排——新興的全民菜肴
8.麵類——味道的地方差異
9.保存食品:醃製食品和魚乾
10.茶的伴侶——年糕和點心
11.酩酊與清醒——酒和茶
後記——世界的日本飲食
譯後記
不得不說,《包郵 日料的故事:從橡子到壽司的食物進化》這本書的價值,絕對超齣瞭一本普通的“美食書”。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日本社會曆史和文化變遷的精彩畫捲,而“食物”則是串聯起這一切的主綫。我之前對日本飲食的理解,大多停留在錶麵的美味和擺盤的精緻,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食物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作者石毛直道先生的論述,將食物的演變與曆史事件、技術進步、宗教信仰、社會結構等緊密地聯係起來,形成瞭一個宏大而又細膩的敘事。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外來文化如何影響日本飲食”的部分,比如中國飲食的傳入,以及近代西方食物的進入,這些都為日本料理注入瞭新的活力,並最終形成瞭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多元化格局。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道日料,背後都承載著一段曆史,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它不僅僅是關於“吃”,更是關於“人”,關於“生活”,關於“傳承”。
評分《包郵 日料的故事:從橡子到壽司的食物進化》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好看”兩個字。我一直以來對日本的文化都情有獨鍾,尤其是他們的飲食,總覺得裏麵藏著一種極緻的追求和深厚的底蘊。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這扇門。作者石毛直道先生的敘述,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者腔調,而是娓娓道來,充滿瞭人文關懷。我看到瞭日本人如何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齣豐富多樣的食物。從最樸素的橡子,到令人垂涎的壽司,這中間的每一步,都凝聚著先人的智慧和努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社會階層飲食習慣的描繪,讓我能夠更立體地理解日本社會的變遷。例如,關於武士階層的飲食,以及佛教傳入對日本飲食的影響,這些細節都讓整個故事更加豐滿和引人入勝。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學的長者對話,他用親切而深刻的語言,講述著一個民族關於食物的故事,也講述著一個民族的靈魂。
評分說實話,當我在書店看到《包郵 日料的故事:從橡子到壽司的食物進化》這個名字的時候,並沒有報太大的期待,以為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學術著作。但實際閱讀下來,我徹底被它的內容所震撼瞭,也徹底顛覆瞭我對日本飲食文化的認知。作者石毛直道先生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講述瞭日本食物從最原始的形態,比如采集橡子、狩獵、捕魚,一步步發展演變,直到形成我們今天所熟悉的精緻日料的過程。我之前一直以為日本料理就是純粹的“吃”的藝術,沒想到它背後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曆史、地理、社會和文化信息。書中關於“食物進化”的視角非常新穎,讓我看到瞭食物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的物質,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橋梁。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海産品的利用,以及醬油、味噌等發酵食品的齣現,它們是如何改變瞭日本人的口味,又是如何成為日本料理不可或缺的基石。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一種飲食文化,不僅僅是品嘗它的味道,更是要深入瞭解它的曆史根源和發展脈絡。
評分我得說,《包郵 日料的故事:從橡子到壽司的食物進化》這本書的書寫風格實在是太獨特瞭,完全不是我之前讀過的那些食譜或者文化介紹類書籍能比擬的。作者石毛直道先生的文字,既有學者般的嚴謹考據,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他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將這些曆史信息編織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見證日本食物的演變過程。我特彆欣賞書中的邏輯性,從最基礎的生存需求齣發,到農業的發展,再到外來文化的傳入,以及宗教、社會製度對飲食習慣的影響,每一個環節都銜接得天衣無縫,構成瞭一個完整而精彩的日本飲食文化發展圖景。讀完第一部分關於古代食物的部分,我被那些原始而堅韌的生存智慧所打動;接著看稻米在日本社會地位的提升,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化,我又感受到瞭食物與文明進步的緊密聯係。特彆是關於“壽司”的起源,我一直以為它是古代就有的,沒想到書中揭示瞭它從一種保存魚肉的“熟壽司”演變到今天我們熟悉的握壽司的過程,充滿瞭驚喜和智慧。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每一次食物的改變,都不僅僅是口腹之欲的滿足,更是人類生存智慧、社會進步和文化交流的生動體現。
評分這本《包郵 日料的故事:從橡子到壽司的食物進化》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我作為一個對日本飲食文化一直充滿好奇的讀者,這次算是徹底被它吸引住瞭。書的標題就非常有畫麵感,“從橡子到壽司”,這跨度之大,簡直可以寫成一部史詩!我一直以為日本料理就是精緻的刺身、鮮美的壽司,沒想到它背後隱藏著如此深邃的曆史和演變。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看到瞭古代日本人如何依靠采集野果、狩獵、捕魚來生存,如何一點點地馴化動植物,將原始的食材變成如今我們所熟知的日式料理。特彆是關於“橡子”的部分,讓我大開眼界,完全顛覆瞭我對日本食物的刻闆印象。原來,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起眼的橡子竟然在日本人的餐桌上扮演過如此重要的角色,成為度過飢荒、支撐文明的重要力量。這種從最基礎的食物來源追溯到現代精緻料理的脈絡,就像是在解開一個古老的謎題,每揭開一層都讓我對日本飲食的理解更加深刻。我尤其喜歡作者筆下那種對細節的關注,對每一種食材、每一種烹飪方式的起源都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生動的描繪。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瞭解食物,更是瞭解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社會變遷和文化哲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