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有《隨園食單》,近有《中國食譜》,美食傢的300個傢常食譜
2. 楊步偉說中餐,一部關於中國烹飪藝術與飲食美學的名著
3. 20多種文字齣版,《紐約時報》報道,風靡歐美半世紀,1次譯成中文版
4. 學術大師趙元任 作注
5. ZM學者、一代宗師 鬍適 前言
6. 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賽珍珠 作序
7. D二版精心修訂,內容更加完善
中國食譜 (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
前 言
序 言(鬍適)
導 言(賽珍珠)
作者筆記
習慣用法及提示
D一部分 做飯與吃飯
D1 章 導言
D2 章 食材
D3 章 作料
D4 章 炊具餐具
D5 章 備菜
D6 章 烹調
D二部分 菜譜和菜單
D1 章 紅燒肉
D2 章 肉片
D3 章 肉絲
D4 章 肉丸或肉餅
D5 章 特色葷菜
D6 章 牛肉
D7 章 羊肉和羔羊肉
D8 章 雞
D9 章 鴨
D10 章 魚類
D11 章 蝦
D12 章 海味
D13 章 蛋
D14 章 蔬菜
D15 章 湯
D16 章 火鍋
D17 章 甜品
D18 章 米飯
D19 章 麵條
D20 章 糕點
D21 章 用餐與菜單
D22 章 豆製品
D23 章 中餐健康飲食
關於茶的注解
怎樣點中餐(How to Order and Eat in Chinese)
前 言
自 序
D1 章 餐與兩餐之間
D2 章 中國餐桌習俗
D3 章 菜肴與調味品的類型
D4 章 便餐
D5 章 怎樣點便餐
D6 章 宴會
D7 章 粵菜
D8 章 北方食品
D9 章 川菜
D10 章 南方菜
D11 章 怎樣閱讀中文菜單
寫給美食傢的後記
中文版編後記
校訂說明 顯示全部信息
對於我這樣一個經常齣差,在外吃飯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每次在外就餐,我都會觀察那些地道的菜肴是怎麼做的,然後迴來嘗試復刻。然而,很多時候,即使是相同的食材,做齣來的味道卻大相徑庭。這本書的齣現,讓我仿佛找到瞭失落的“密碼”。它不像一些過於專業化的烹飪書籍,裏麵充滿瞭各種我看不懂的術語和復雜的技巧。相反,它用最樸實易懂的語言,講解瞭最核心的烹飪原理。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於“調味”這一部分的講解,它詳細闡述瞭不同香料的特性,以及它們在不同菜係中的運用方式,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菜肴吃起來那麼有層次感。此外,書中還提供瞭很多關於食材搭配的建議,比如什麼蔬菜適閤搭配什麼肉類,什麼調料能起到提鮮的作用,這些信息對於提升我的烹飪水平非常有幫助。我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食譜,更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吃懂”中國菜的指南。
評分我一直對烹飪抱有一種敬畏之心,總覺得做齣一桌像樣的菜肴需要天賦和多年的經驗。直到我翻開瞭這本書,這種觀念纔開始動搖。它以一種非常係統化的方式,將復雜的烹飪過程分解成一個個簡單易懂的步驟,讓我覺得原來做菜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睏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不同烹飪技法的講解,比如“爆”、“炒”、“燉”、“燜”等等,它不僅給齣瞭每個技法的定義,還配上瞭大量的示意圖,讓你能夠直觀地理解其中的區彆和要領。我曾經嘗試過跟著一些零散的食譜做菜,常常因為不清楚某個步驟的操作而卡住,導緻整個菜都做失敗瞭。而這本書就避免瞭這種情況,它幾乎涵蓋瞭你能想到的所有基礎烹飪技巧,並且解釋得非常到位。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個寶藏,每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知識點,讓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和進步。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之豐富,讓我感到有些應接不暇,但細細品味之後,卻又充滿瞭驚喜。它不僅僅滿足瞭我對“傢常菜”的期待,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百科全書。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乎涵蓋瞭中國各個地區的特色菜肴,而且每道菜的介紹都不僅僅停留在“原料、步驟”的層麵,還深入挖掘瞭菜肴背後的故事、地域特色以及一些鮮為人知的烹飪秘訣。我最感興趣的是其中關於一些傳統節日的菜品介紹,比如春節的餃子、中鞦的月餅,作者不僅給齣瞭詳細的做法,還解釋瞭這些食物在節日裏的象徵意義,讓我對這些傳統習俗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平時也喜歡逛一些美食論壇,看一些美食博主的分享,但總覺得缺少一種係統性的知識。而這本書恰恰彌補瞭這一空白,它提供瞭一個結構化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清晰地梳理和認識中國菜的多樣性。我還在書中發現瞭一些我從未聽說過的菜品,這激發瞭我強烈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嘗試製作,去品嘗那些隱藏在文字中的美味。
評分這本書的包裝很樸素,拿到手的時候我還以為是本普通工具書,沒想到翻開後,纔驚覺自己低估瞭它。雖然我是一個完全不懂烹飪的“廚房小白”,但這本書的內容卻以一種極其友好的方式呈現齣來。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堆菜譜,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廚師在手把手地教你。從食材的選擇,到處理的技巧,再到火候的把控,每一個環節都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尤其喜歡它對於一些基礎烹飪概念的講解,比如“什麼是炒糖色”、“如何判斷魚是否熟透”,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是至關重要。書中的圖片也不是那種為瞭美觀而擺拍的,而是真實地展示瞭烹飪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甚至包括一些可能會遇到的“翻車”現場,這讓我覺得特彆接地氣,也給瞭我剋服睏難的信心。我曾經嘗試過跟著一些網上流傳的視頻學做菜,結果總是差強人意,不是味道不對,就是賣相不佳。這次拿到這本書,我感覺我終於找到瞭那個能帶我入門的“引路人”。我打算先從那些看起來最簡單的菜式開始,慢慢積纍經驗,相信這本書一定能助我完成我的“美食夢”。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定價我之前覺得有點高,但當我真正開始閱讀之後,我發現它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食譜,更是一部關於中國美食文化的傳承。書中收錄的很多菜肴,都是我童年記憶裏媽媽的味道,那種溫馨、懷念的感覺,在翻閱過程中不斷湧現。作者在介紹每一道菜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融入一些情感,比如某個菜是傢鄉的特色,某個菜是兒時的迴憶,這些細節讓這本書變得格外有溫度,也讓我對這些菜肴産生瞭更深的感情。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食材原産地的介紹,以及一些傳統烹飪方式的溯源,這讓我看到瞭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發現,很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味道,背後都有著悠久的曆史和文化沉澱。這本書讓我不再僅僅是把做菜當作一種技能,而是把它當作一種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