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广义相对论》(第2版)是很有特色的研究生水平的教材,主要阐述广义相对论在天体物理学中的应用,全书分为三部分,各章有丰富的习题。与同类书相比,本书不同之处是用较大篇幅对微分几何进行了详述。在书后列出了适合本科生、研究生用的广义相对论教科书和数学工具书,以及相关内容的论文,为读者进一步学习提供便利,这也是本书的突出特色。 (瑞士)N.斯特劳曼(Norbert Straumann) 著 N.斯特劳曼(Norbert Straumann)是瑞士Zurich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知名学者,本书被列入Springer“物理学研究生”丛书。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像是一本上世纪末的专业参考书,那种厚重的纸张和略显陈旧的字体选择,让人感觉自己手里拿的不是一本面向现代读者的教材,而是一部尘封已久的学术经典。影响我阅读体验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它的索引系统,当我试图在书中快速定位某个特定概念的定义或推导过程时,常常需要花费比预期更长的时间在目录和页码之间来回跳转。更让人感到困扰的是,书中对参考文献的引用方式,显得相当的学术化和内敛,对于希望深入探索特定分支领域的读者来说,想要顺藤摸瓜找到更深入的资料,显得不是那么直接便捷。这种排版上的保守,似乎也延伸到了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吸收上——尽管是“第二版”,但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数值相对论或者更现代的实验验证成果的讨论,但实际内容上,这些前沿领域的覆盖略显不足,更像是在稳固经典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小幅度的修补,而非一次彻底的翻新。这使得这本书在作为一本现代表述的教科书时,缺乏了一定的时代感和前瞻性。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历史背景和物理直觉的培养上,处理得相当克制,这种“克制”在某些方面是优点,但在另一些方面却成了明显的短板。作者似乎非常急于进入数学结构的核心,以至于对爱因斯坦本人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这些概念的思维轨迹,挖掘得不够深入。我个人非常喜欢那些关于早期理论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物理学家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故事,因为这些“人性的挣扎”往往是理解复杂理论最好的催化剂。然而,在这本书里,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出现,显得像是一个凭空出现的真理,而非一个历经波折、充满物理洞察力的构建过程。这种缺乏叙事性的讲解,使得我对引力本质的理解,始终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无法清晰地触摸到其核心的哲学和物理的必然性。它提供了一个严密的框架,却没能提供进入这个框架内部的向导。
评分对于那些已经对广义相对论有一定了解,希望进行系统性复习和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的严谨性是其最大的资本。然而,对于一个希望通过它来接触这个领域的本科高年级学生,或者跨专业学习的工程师而言,阅读体验无疑是相当“硬核”的。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为博士生准备的参考手册,而非一本教学用的入门教材。它的论证链条设计得非常紧密,几乎不留任何冗余,这种高效性在专业领域是值得称赞的,但同时也意味着,一旦你在某一个环节(比如坐标变换或微分几何的基本定义)跟丢了,想要自行跳跃回去找准位置,重新跟上后面的推导,会变得异常困难。整体而言,它是一部深度极高的工具书,但作为引导性读物,它的“友好度”实在是太低了。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教学案例和例题方面,做得着实有些“吝啬”。每章末尾的习题设置,往往集中于对基本公式的代数操纵和验证,缺乏那种能真正考验读者对物理思想理解的、具有启发性的综合性问题。比如,在讲解黑洞物理的部分,我期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视界附近坐标变换的详细分析,或者一些关于霍金辐射的半经典处理的简化模型示例,但书中提供的练习题更多地停留在求解某个特定度规下的测地线方程,这种重复性的计算任务,虽然能巩固数学技巧,却未能有效地激发我对物理本质的深层思考。对于希望通过“做题”来掌握知识的自学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实践反馈机制相对薄弱,很多时候,我推导完一个结果,却缺少一个清晰的“这是它在物理世界中意味着什么”的配套解读,使得学习过程更多地停留在符号操作的层面,而非概念的内化。
评分这本关于广义相对论的教材,虽然我手里拿的是“第二版”,但坦白说,它在基础概念的阐述上,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深处的大门,只是这扇门初看之下,门把手的设计实在有些令人费解。特别是对于那些刚从狭义相对论过渡过来的读者,书中对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的引入,节奏快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啃那些关于度规张量和协变导数的章节,感觉自己像个迷失在庞大数据海洋中的水手。书中的图示部分,虽然试图用二维图形来描绘高维的时空曲率,但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很多精妙的几何直觉,最终还是得依靠读者自己去脑补或者借助外部资源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举个例子,关于引力场方程的介绍,作者的处理方式虽然严谨,但对于初学者来说,那种从能量动量张量如何“弯曲”时空的概念跳跃,缺乏足够的中间步骤的铺垫,使得公式的物理意义在初读时变得非常抽象和难以捉摸。我个人更倾向于那些能提供更多物理图像和类比的入门材料,这本书的风格显然更偏向于数学物理的严谨推导,对于我这种更需要“看到”弯曲是如何发生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算不上是轻松愉快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