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彩色图谱

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彩色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川主编秦川丛书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组织学
  • 实验动物
  • 比较组织学
  • 彩色图谱
  • 兽医
  • 医学
  • 动物科学
  • 解剖学
  • 显微镜
  • 病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84505
商品编码:25570335264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秦川 主编;秦川 丛书主编 定  价:180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页  数:247 装  帧:平装 ISBN:9787030484505 序//ⅰ
前言//ⅲ
第1章循环系统//1
心脏//2
第二节血管//11
第2章免疫系统//21
淋巴结//23
第二节脾脏//26
第三节胸腺//31
第四节骨髓//35
第3章消化系统//39
舌//40
第二节咽//44
第三节食管//45
第四节胃//49
第五节小肠//55
第六节大肠//61
第七节唾液腺//64
第八节肝//68
第九节胆囊//74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医学、药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都离不开动物实验,而诸多的动物实验结果必须借助于GLP安评实验的病理结果来验证其安全性、可靠性。近年来靠前有关实验动物组织学图谱的书籍虽然也有,但较为系统的、细致的组织学形态学资料较为缺乏,我们为解决这个问题,萌生了编写《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图谱》的想法。多年来我们从事GLP安评的诊断,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在积累了多年来GLP安评诊断中经验,以及病理技术工作的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这部《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图谱》,全书共分十章,涉及到主要的组织学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雄性生殖系统、雌性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感觉器官,配备组织学彩色照片700余张,组织切片采用了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电镜等技术进行辅助诊断,动物涉及常用的小鼠、大鼠、大耳白兔和豚鼠。该书内容系统全面,文字简洁明了,图片清等
现代细胞生物学前沿探索:分子机制与先进成像技术 图书简介 《现代细胞生物学前沿探索:分子机制与先进成像技术》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当代细胞生物学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为生命科学研究人员、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知识框架,着重阐述细胞生命活动背后的复杂分子网络,以及为解析这些网络提供关键支持的尖端技术手段。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从基础的细胞结构功能解析到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在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细胞信号传导的精细调控 本部分将细胞视为一个高度复杂的、信息快速响应的动态系统。我们首先回顾了经典的信号通路,如MAPK、PI3K/AKT以及G蛋白偶联受体(GPCR)系统,但重点在于揭示这些通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精确调控机制。 信号的整合与“会话”: 详细阐述细胞如何处理来自不同受体的多重信号输入,实现信号的交叉对话(Crosstalk)。我们将探讨支架蛋白(Scaffolds)在组织信号传递阵列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确保信号的特异性和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旁路激活。 表观遗传修饰与信号传导的耦合: 关注核信号转导,特别是组蛋白修饰(如甲基化、乙酰化)和DNA甲基化如何实时响应细胞外信号,并影响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了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在急性信号事件中的瞬时重构过程。 膜拓扑与信号的组织: 深入分析脂筏(Lipid Rafts)在信号平台构建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特定的膜区域不仅是受体聚集的场所,更是信号放大和负反馈发生的微环境。我们将通过案例研究,展示受体内吞和回收过程如何作为信号调节的后备开关。 第二部分:细胞骨架的动态重塑与细胞运动学 细胞的形态变化、分裂、迁移等宏观活动,无不依赖于细胞骨架的快速、可逆的组装与解离。本部分将细胞骨架视为一个具有高度智能化的分子机器网络。 肌动蛋白动力学的张力调控: 详细分析了肌动蛋白(Actin)聚合与解聚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如Formins、Cofilin和Arp2/3复合体。重点讨论了肌球蛋白(Myosin)家族如何通过ATP水解产生张力,驱动细胞爬行、收缩和吞噬作用。我们引入了活细胞力学测量技术(如原子力显微镜和磁性微球),来量化这些力在细胞粘附和形态维持中的具体数值。 微管网络的定向运输: 探讨了微管组织中心(MTOC)的动态定位机制,以及驱动蛋白(Kinesins)和动力蛋白(Dyneins)如何协同工作,在单向或双向的轨道上精准递送囊泡、线粒体和核糖体。特别关注了微管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纺锤体组装的自组织原理。 中间纤维的结构稳定性与应激响应: 区别于肌动蛋白和微管的动态性,中间纤维(如角蛋白、波形蛋白)主要提供机械韧性。本部分将侧重于探讨它们如何通过磷酸化/去磷酸化状态的改变,响应机械应力或热休克,从而保护细胞核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细胞器生物学的跨膜通信与稳态维持 现代细胞生物学认识到,细胞器并非孤立的隔间,而是通过高度特化的接触位点(MAMs, ER-PM junctions等)进行物质和信息的快速交换。 内质网与线粒体的接触介导的脂质转移: 深入剖析了脂质转移蛋白(LTPs)在内质网(ER)和线粒体之间的功能,解释了细胞如何快速合成和分配磷脂、胆固醇等关键分子,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膜生物发生需求。 溶酶体在营养感应中的新角色: 超越传统的降解功能,本书重点介绍溶酶体作为细胞内营养状态的“传感器”。阐述了mTORC1信号通路如何通过溶酶体膜上的Rag GTPases被激活,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影响细胞的生长和自噬开关。 核孔复合体(NPC)的动态门控: 探讨了NPC作为核质交换的唯一通道,如何通过其组蛋白(Nups)实现对大分子(mRNA、蛋白质)出入的严格控制,并讨论了特定核输出蛋白在压力下如何被错误定位,导致疾病发生。 第四部分:先进成像技术赋能细胞生物学研究 对活细胞内分子事件进行实时、高分辨率的观测,是推动细胞生物学进步的核心驱动力。本部分系统介绍了近年来突破性的成像技术及其在解析复杂细胞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超分辨显微镜技术(SRM): 详细解读了STED、PALM/STORM等技术如何打破衍射极限,实现对分子簇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纳米尺度解析。书中提供了具体的实验设计案例,例如如何利用STORM解析突触后致密区(PSD)的分子排布。 活细胞功能性探针与光遗传学: 聚焦于利用荧光蛋白工程和化学修饰开发的新型报告分子,它们可以实时报告离子浓度、酶活性或蛋白质构象变化。同时,深入探讨光遗传学(Optogenetics)如何通过光敏通道或酶,实现对特定细胞群体或分子事件的瞬时、精确的时空控制,极大地提高了因果关系的验证能力。 冷冻电子断层扫描(Cryo-ET)在细胞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介绍了Cryo-ET如何将高分辨率的单分子结构信息,与低分辨率的细胞整体三维环境信息相结合,实现对细胞内复杂机械结构(如核糖体、鞭毛复合体)的“原位”解析。 本书内容前沿、图文并茂,理论深度与技术实用性兼备,是每一位致力于探索细胞生命奥秘的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查阅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份系统性的实验指南。在涉及到不同物种的组织处理和染色技术差异时,书中展现出的那种对实际操作层面的深刻理解令人印象深刻。很多图谱的选取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们不是那种完美无瑕的“理想模型”,而是包含了实际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变异”和“挑战性”的案例。这对于我们今后的科研工作至关重要,因为现实中的样本往往是复杂的、不规范的,学会识别这些“非典型”结构,远比只认识标准图谱来得重要。这种基于实践经验的选材策略,让这本书的参考价值瞬间拔高了好几个层次,它真正考虑到了使用者在实验室环境中的真实需求。

评分

我对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广博的视野和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感到由衷的钦佩。它并非仅仅局限于罗列各个物种的组织形态差异,更巧妙地将这些形态学特征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生物学背景下去审视。你在阅读中会不自觉地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关于生命体结构保守性与适应性演化的网络。这种“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是任何单一维度的参考资料都无法提供的。它成功地将“比较”二字做到了极致,使得我们不再是将A组织和B组织割裂开来看待,而是能理解它们之间在进化树上的亲缘关系和功能压力如何塑造了它们今日的形态。这种将形态学提升到生命科学宏观理解高度的尝试,是这本书最宝贵、最值得称道的学术贡献。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且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将复杂的组织学概念层层剥开。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初学者在面对海量新知识时的困惑点,所以在描述关键结构对比时,总是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最容易混淆的地方,并提供清晰的区分要点。尤其欣赏它在章节过渡时的流畅度,知识点的衔接自然得像一气呵成,完全没有生硬的转折感。读起来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耐心十足的导师在身边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他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会解释“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探究式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思考的欲望。比起那些只有图和标签的资料集,这种带有思想深度的文字引导,才是真正能帮助我们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一上手就感觉物有所值。我特别欣赏它在图谱展示上所下的功夫,每一张彩色插图都处理得极为精细,色彩还原度高得惊人,即便是最微小的细胞结构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通过视觉信息来建立知识体系的学习者来说,这种高质量的视觉呈现是无可替代的。而且,图注的编排逻辑性极强,不是简单地罗列名称,而是巧妙地将关键的形态学特征和功能学暗示融入其中,使得读者在观察图像的同时,思维也被引导向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翻阅其他同类参考书时,总觉得图片不够“活”,总像是冷冰冰的标本照,而这本书里的图像仿佛带有某种生命力,能让人真实感受到组织在不同物种间细微的差异和演化上的关联。光是盯着那些精美的切片图,就已经是一次愉快的学习体验了。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布局充满了现代学术出版的智慧,其信息的密度与可读性之间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我尤其赞赏它在页面设计上所采用的留白策略,这使得原本信息量极大的图文对比不会显得拥挤和压迫。每组对比图下方都有清晰的索引和关键术语提炼,这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层级设计,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你不需要从头到尾精读每一句话,就能通过快速扫描标题和重点加粗的部分,迅速定位到你最关心的知识点。这种效率导向的设计,对于我们这些时间宝贵的科研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尊重读者的时间,让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海量的视觉数据中提取出最核心的比较信息,这体现了出版方对用户体验的深度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