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紧紧围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对黑臭水体的治理要求、当前国家以及各地出台的相关治理技术与技术规范、标准编写,共分为十章,对黑臭水体的概念、有关防治技术和工程案例做了较系统的介绍。具体介绍了黑臭水体成因与机+L2理、黑臭水体评价指标与判断方法、黑臭水体环境综合整治效果评估等;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路线和防治技术措施;生物膜、人工湿地、稳定塘、土地处理、人工浮床等污水治理常用的技术措施;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与黑臭水体有关的治理与管理措施案例等。我本以为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针对城市内涝和景观水体治理的创新思路,毕竟书名听起来涵盖了“防治”和“应用”两个很实用的层面。然而,内容却大量集中在一些宏观的政策导向和理论框架的阐述上,具体的工程案例少得可怜,而且即便有,也大多是老旧的、早已被行业淘汰的方案。书中对新型生物修复技术、先进膜分离工艺的讨论几乎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工艺参数、设备选型乃至运行成本的分析。这让我非常失望,对于一个寻求实用解决方案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价值非常有限,更像是一本停留在纸面讨论的学术论文合集,缺乏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桥梁。它的实用性,真的需要大打折扣地去评估。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在结构组织上存在明显的逻辑跳跃。前半部分花了大量篇幅讨论水体的化学指标和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这些内容本身是基础且有价值的。但突然之间,下一章就跳到了地方政府在水环境治理中的投融资模式探讨,两者之间的衔接非常生硬,仿佛是两本不相关的书被强行缝合在了一起。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理解从水体本身的微观变化到宏观管理决策是如何环环相扣的。这种缺乏平滑过渡的章节安排,让学习过程变得支离破碎,我时常需要在不同章节间来回翻阅,试图理清作者的思路链条,极大地拖慢了对知识体系的构建速度。
评分这部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字里行间充满了各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缩写和行话,仿佛作者默认读者都是行业内的资深专家。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查阅那些莫名其妙的术语,感觉自己像是在啃一本被加密的古籍。更让人恼火的是,图表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线条模糊不清,关键数据点经常被裁切或者颜色对比度极低,几次我不得不放弃阅读图表,转而依赖那些同样晦涩难懂的文字描述。如果作者想推广这些技术,至少应该让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基础概念,而不是一上来就扔出一堆复杂的模型和公式,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更像是内部技术手册的草稿,而不是面向广泛读者的专业书籍。那种阅读体验,绝对称得上是“劝退”级别的,希望未来的修订版能在易读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评分令人费解的是,这本书对于最新的环境监测和数字化管理技术的提及少得可怜。在当前大数据、物联网和遥感技术深度赋能环境科学的背景下,一本2020年代出版的“技术应用”书籍,竟然对实时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基于AI的水质预测模型等内容着墨不多,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它似乎固执地停留在传统的采样分析和定期评估阶段,对于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治理的效率和精准性,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见解。这使得这本书的“前沿性”大打折扣,更像是一个技术发展滞后十年的产物,对于追求效率和智能化的现代水务管理人员而言,其参考价值非常有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枯燥乏味,读起来就像在背诵一本过时的环境法规汇编。每一个段落都充斥着冗长、绕口的复合句,主题句经常被大量的定语和状语淹没,导致抓住核心观点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我尝试过在通勤路上阅读,但很快就因为精神无法集中而不得不放弃,因为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完全的静止和高度的集中。书中鲜有生动的案例分析或者对比研究来佐证其论点,一切都显得那么严肃和不近人情。如果能加入一些“A方法与B方法在实际项目中失败或成功的教训”这类更具人情味的内容,或许能大大提升阅读的兴趣和代入感。现在的内容,真的只适合那些需要系统梳理知识点进行考试的读者,对于想要学习前沿实践的同行来说,吸引力不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