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0名0]: | 习得性无助(积[0极0]心理[0学0]之父塞利格曼的经典之作!)[按需印刷]|193723 |
| 图书定价: | 42元 |
| 图书作者: | (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0史0]蒂文.迈尔;马丁.塞利格曼 |
| 出版社: | [1机1] 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1-01-0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1322672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82 |
| 版次: | 1-1 |
| 作者简介 |
|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 积[0极0]心理[0学0]的核心创始人之一,美[0国0]密歇根[0大0][0学0]心理[0学0]讲座教授,牛津[0大0][0学0]出版社积[0极0]心理[0学0]手册丛书总编辑,《积[0极0]心理[0学0]》杂志顾问编委,[0国0]际积[0极0]心理[0学0][0会0]秘书长。世界上论文被引用多的100位心理[0学0]家之一,著有《打开积[0极0]心理[0学0]之门》。[0史0]蒂文·迈尔 美[0国0]心理[0学0]家,任职于科罗拉多[0大0][0学0]。与塞林格曼教授共同完成了习得性无助的研究。马丁·塞利格曼 美[0国0]著[0名0]心理[0学0]家,积[0极0]心理[0学0]的创始人,[0当0]代认[0知0]心理治疗的创始人之一,美[0国0]心理[0学0][0会0]前主席,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他是位获美[0国0]心理协[0会0]两项[0大0]奖的[0学0]者——威廉詹姆斯奖及詹姆斯卡特尔奖,曾获美[0国0]应用与预防心理[0学0][0会0]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0学0]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0学0][0会0]的终身成就奖。现在宾夕[0法0]尼亚[0大0][0学0]任教,曾登上《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众多流行杂志。著作[0超0]过20本,被译成多种语言。[0畅0]销全球。 |
| 内容简介 |
| 20世纪60年代,美[0国0]心理[0学0]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给以难受的电击,狗逃避不了;多次实验后取消逃避障碍,仍给以电击,此时狗本可以逃生,却非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绝望无助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自此,“习得性无助”这一著[0名0]的心理[0学0]概念与这只“无助”的狗紧密相连。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0会0]发生。[0当0]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0会0]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0会0]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终[0会0]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 “习得性无助”自被提出以来,既广受关注又充满争议。这本经典之作再现了这一实验过程,并结合有关研究和社[0会0]现象,深度剖析了深陷困境中的个体,以及“不可控事件”对人的影响。 |
| 目录 |
序言 [0第0]1章绪论 无助现象以及个人控制 习得性无助理论 习得性无助的三种含义 习得性无助:向内、向下以及向外 为什么习得性无助备受争议 为什么习得性无助如此广受关注 [0第0]2章动物的习得性无助 个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理论 争议话题 接近性对关联性 表征和预期 我们所[0知0]道的 我们所不[0知0]道的 [0第0]3章习得性无助的生物[0学0]基础 去甲肾上腺素 伽马氨基丁酸(GABA) 内源性鸦片样物质 神经递质、神经调质以及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被忽略的话题 我们所[0知0]道的 我们所不[0知0]道的 [0第0]4章人类中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标准 实验室中习得性无助的操作定义 有关人类无助研究的一项元分析 人类无助的其他方面 习得性无助在人类中的普遍性 认[0知0]与自我报告 其他解释 我们所[0知0]道的 我们所不[0知0]道的 [0第0]5章从归因角度进行的修正 历[0史0]背景:归因理论及从归因角度进行的理论化 因果解释与控制点 修正后的习得性无助模型 [0评0]估解释风格 有关解释风格的实证研究 我们所[0知0]道的 我们所不[0知0]道的 [0第0]6章习得性无助与抑郁 什么是抑郁 对有关抑郁的习得性无助模型所做的修正 现代性和抑郁 争议话题 我们所[0知0]道的 我们所不[0知0]道的 [0第0]7章习得性无助与社[0会0]问题 习得性无助的标准 对相关应用所做的调查 我们所[0知0]道的 我们所不[0知0]道的 [0第0]8章习得性无助与生理健康 一些基本规律 导致疾病的危险因素 [1机1] 制 动物以及人类身上的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对比 我们所[0知0]道的 我们所不[0知0]道的 [0第0]9章结语 一部简要的选择[0史0] 控制的重要性 习得性无助:科[0学0]争论和发展的一种模式 习得性无助和个人控制时代 乐观主义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我最初的期待。在阅读之前,我总觉得“习得性无助”更多的是一种存在于书本上的心理学名词,与我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赫然发现,原来自己身上也存在着许多习得性无助的痕迹。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习得性无助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从工作中的拖延、对新事物的畏惧,到人际关系中的退缩、对未来的迷茫,这些熟悉的场景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塞利格曼没有停留在对问题的描述,更重要的是,他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出路。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习得性乐观”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思维模式来培养它。特别是关于“反事实思维”的讨论,让我意识到,过去我们常常陷入“如果……就好了”的懊悔中,而作者则引导我们看到,即使在不利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选择更积极的应对方式。这本书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让我认识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并教会我如何去运用它。
评分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对“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有所耳闻,但总觉得隔靴搔痒。塞利格曼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知道他是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对人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有力,书名直击要害,让我对内容充满了好奇。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深深吸引。他不仅仅是提出了一个理论,更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实验,一步步揭示了习得性无助的形成机制、影响以及如何摆脱困境。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归因风格”的分析,原来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尤其是对失败原因的解释,竟然能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这种“内因/外因”、“恒定/暂时”、“普遍/特定”的分析框架,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找到了很多曾经让我感到无力、沮丧的根源。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忽视的阴影,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战胜困难的生活指南。
评分对于长期以来在某些方面感到力不从心、提不起精神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良药。我尤其被作者关于“解释风格”的深入剖析所打动。他用大量的实验证据证明,我们对事件原因的归纳方式,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那些习惯将失败归咎于自己、认为问题是永久的、影响广泛的人,更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这让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曾经在某些领域屡屡受挫后,就再也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塞利格曼提出的“ABCDE”模型,就像是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打破这种消极循环的可能。他强调,我们可以通过识别、挑战和重构我们的消极信念,来培养一种更积极、更具适应性的解释风格。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充满了实践的指导。它让我明白,摆脱习得性无助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和改变思维习惯来实现的。它给我带来了希望,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也让我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心理学书籍抱着比较怀疑的态度,总觉得它们有些“心灵鸡汤”的嫌疑,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塞利格曼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人性的关怀。他并没有回避人类痛苦和绝望的现实,而是正视它,剖析它,然后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应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反复强调“乐观”的力量,但这种乐观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建立在对现实有清醒认知基础上的、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他通过“ABCDE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能够识别消极想法,挑战它们,然后发展出更具建设性的回应。我尝试将这个模型运用到我近期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上,结果发现,原本让我焦头烂额的局面,竟然变得清晰起来,甚至找到了几个突破口。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无助,并非因为问题本身有多么难以解决,而是因为我们被自己固有的消极思维模式所束缚。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而是与我息息相关的、可以被理解和改变的心理状态。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很多畅销书那样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也没有华丽的排比句式,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智慧和深刻,却能直击人心。塞利格曼用一种非常平和而坚定的语气,引导读者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习得性无助”。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控制感”的论述,当一个人觉得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时,就很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泥潭。他通过大量的研究数据和理论分析,证明了即使是微小的、看似不起眼的“控制感”,也能极大地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应对困难的能力。书中提供的很多练习和思考题,都非常实用,能够帮助读者将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我尝试做了几个关于“感恩”和“优势发现”的练习,虽然过程有些挑战,但确实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自己所拥有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有意识的训练,但只要我们开始行动,终将能够摆脱困境,重拾生活的掌控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