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迹鉴定质量监控,是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理论在笔迹鉴定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书稿从基本理论问题、对笔迹鉴定人的控制和监督、对笔迹鉴定方法的控制和监督、对笔迹鉴定过程的控制和监督四个基本方面,围绕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目录
导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本书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笔迹鉴定概述
第一节笔迹鉴定的对象和任务
一、笔迹鉴定的对象
二、笔迹鉴定的任务
三、明确笔迹鉴定对象和任务的意义
第二节笔迹鉴定的人员与材料要素
一、笔迹鉴定人
二、笔迹鉴定材料
第三节笔迹鉴定的方法与过程
一、笔迹鉴定的方法
二、笔迹鉴定的过程
第四节笔迹鉴定结果中的发现、解释及其表述
一、笔迹鉴定结果中的发现
二、笔迹鉴定结果中的解释
三、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笔迹鉴定与司法活动的关系
一、讨论笔迹鉴定与司法活动的意义
二、笔迹鉴定与司法活动之间的互动
三、笔迹鉴定对司法活动的意义
第二节笔迹鉴定意见被采纳原因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
二、笔迹鉴定意见被采纳的原因讨论
第三节笔迹鉴定质量的内涵
一、讨论笔迹鉴定质量内涵的意义
二、笔迹鉴定的固有特性
三、笔迹鉴定系统所满足的要求和满足的程度
第四节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理念和制度基础
一、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理念的意义
二、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理念的实质
三、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制度基础
第五节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目的和手段
一、笔迹鉴定质量监控之目的
二、笔迹鉴定质量监控之手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笔迹鉴定人的岗位授权与能力监控
第一节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与能力监控的理论前提
一、看待、理解笔迹鉴定人的方式
二、看待、理解笔迹鉴定人的具体观点
三、诉讼模式关注笔迹鉴定人的环节
第二节笔迹鉴定人的岗位授权和控制
一、实施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控制的依据
二、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控制中的技术能力评价依据
三、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控制的实施主体
四、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控制的依托形式
五、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的暂停、取消
第三节笔迹鉴定人的技术能力监控
一、笔迹鉴定人技术能力的持续保证
二、能力验证计划对保证笔迹鉴定人技术能力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笔迹鉴定方法及其确认
第一节笔迹鉴定中的方法论
一、笔迹鉴定方法论是辩证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笔迹鉴定方法论中的辩证概念(关系)
三、笔迹鉴定方法论的运用
第二节笔迹鉴定的方法
一、笔迹鉴定材料实地勘验的方法
二、笔迹特征的发现、记录方法
三、笔迹特征的比较方法
四、笔迹鉴定中的综合评断方法
第三节笔迹鉴定方法的确认和验证
一、鉴定方法确认和验证概述
二、笔迹鉴定方法的确认和验证
本章小结
第五章笔迹鉴定实施过程的监控
第一节笔迹鉴定实施过程监控概述
一、笔迹鉴定实施过程中的潜在致错因素
二、笔迹鉴定实施过程监控中的“点”与“面”
三、笔迹鉴定实施过程监控的主体及其角色
第二节笔迹鉴定受理环节的质量监控
一、笔迹鉴定受理环节质量监控的目标
二、笔迹鉴定受理环节质量监控的内容
三、笔迹鉴定组的构成及其控制
四、笔迹鉴定材料流转的监督、控制
第三节笔迹鉴定实施环节的质量监控
一、笔迹鉴定实施环节质量监控的原则
二、对笔迹鉴定检验过程记录的监督和控制
三、笔迹鉴定结论分歧的解决机制
第四节对笔迹鉴定意见文书的质量监控
一、设立笔迹鉴定意见文书可读性评价准则的理论依据
二、笔迹鉴定意见文书可读性的内涵
三、笔迹鉴定意见文书中的文体形式与可读性
四、笔迹鉴定意见文书可读性的基本要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NIST“笔迹鉴定流程图”
附录二ILAC指南《法庭科学过程模块》(摘译)
附录三ASCLD/LAB Legacy(2005版)准则(摘译)
附录四笔迹鉴定人岗位授权和控制的相关规范性要求
附录五笔迹鉴定人能力要求框架
附录六ASTM的笔迹检验、鉴定相关标准体系
附录七笔迹鉴定科学方法应用逻辑进路
后记
翻开这本书,一股严谨而专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作为对法律技术细节充满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笔迹鉴定这个领域感到好奇,但同时也对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存有一些疑问。而《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研究》这个书名,恰恰触及了我最关心的问题——“质量”。我渴望了解,在看似主观的笔迹比对背后,是否存在一套客观、可量化的质量评估体系。这本书是否能详细解释,如何从样本的采集、处理、分析到结论的得出,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循严格的质量标准?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关于如何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论述,比如微量笔迹、模糊笔迹、以及伪造笔迹的鉴定,在这些情况下,质量监控体系又该如何发挥作用,以确保结论的公正性?作者的深入研究,是否能为我们揭示笔迹鉴定领域可能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笔迹鉴定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项需要精细化管理和严格质量控制的科学工作,而这种研究对维护司法公正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作为一个法律爱好者,我对与司法程序相关的书籍有着特别的偏爱,而“笔迹鉴定”正是司法实践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笔迹鉴定的了解更多是基于影视剧中的片段,总觉得它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然而,这本书的标题《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研究》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触及了鉴定过程中最关键、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质量”二字。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阐述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质量评价标准,如何通过严格的程序和技术手段来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无误,从而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前沿的鉴定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质量监控中的应用。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伪造笔迹,传统的鉴定方法是否会遇到瓶颈,而新的技术又将如何应对?此外,书中对“研究”的强调,也让我对作者能够带来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到,笔迹鉴定绝非简单的“看一看”或“比一比”,而是一门融合了科学、技术和严谨流程的精密学科,并且其质量的保障体系是多么的不可或缺。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所承载的严肃性和专业性。法律出版社的出版物,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严谨度。而“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研究”,这个题目就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即对笔迹鉴定这个关键司法技术进行质量上的把控和研究。这让我联想到,在很多案件中,笔迹鉴定是定罪量刑的重要证据,一旦出现差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如何保证鉴定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质量监控”的具体维度,是技术层面的?还是程序层面的?又或者是人员培训层面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笔迹鉴定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质量陷阱”,以及相应的规避方法。同时,作为一本“研究”性质的书籍,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更能深入分析原因,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笔迹鉴定这项工作的严谨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并理解质量监控在其中扮演的“守门员”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沉稳而不失格调,预示着它所蕴含的专业知识的深度。我一直对“质量监控”这个概念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深感认同,而将它应用于笔迹鉴定这样一个高度专业且涉及法律效力的领域,无疑是极具挑战性和意义的。我十分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质量控制的理念贯穿于笔迹鉴定全过程的。是否从样本的提取、保存,到比对过程的规范化,再到最终报告的撰写,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和监控措施?书中所提出的“研究”二字,也暗示了其内容可能不仅仅是经验的总结,更可能包含了对现有技术和方法的审视与创新。我非常期待了解书中对各种鉴定方法的优劣分析,以及在质量监控方面的具体实践。例如,在面对模糊不清的笔迹、或是高度相似的字迹时,质量监控体系如何发挥作用,确保鉴定结论的可靠性?对于我这样对专业知识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次深入的学术探索,让我有机会窥探到笔迹鉴定这项神秘技术背后更为精细化的运作模式,以及作者在其中付出的心血和智慧。
评分收到这本书,着实让我感到十分欣喜。一直以来,我对于“笔迹鉴定”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侦查破案、司法公正这些关乎民生的大事上,它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然而,关于这项技术,公众的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甚至存在不少误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笔迹鉴定”背后严谨科学、专业规范的大门。从目录就可以看出,作者在质量监控方面下足了功夫,这恰恰是我最为关注的。如何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因人为因素或技术不足而产生的失误,是摆在所有鉴定机构面前的一道难题。这本书是否能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是否能阐述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些都让我充满了期待。法律出版社旗舰店的专业性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信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渴望通过这本书,更清晰地认识到笔迹鉴定这项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以及它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