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桑巴特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
  • 经济
  • 美国历史
  • 社会主义
  • 社会思潮
  • 政治经济学
  • 历史
  • 社会学
  • 公共政策
  • 冷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张家港新华书店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3132
商品编码:28671642169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
作者: (德)桑巴特 开本:
YJ: 39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4-03
书号: 9787509753132 印刷时间: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维尔纳 桑巴特(Werner Sombart,1863~1941),德国ZM社会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1888年,桑巴特获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890年起,他先后任教于布雷斯劳大学、柏林商业学院以及柏林大学。在布雷斯劳大学任教期间,桑巴特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
  桑巴特著述甚丰,他一共撰写了二十多部著作,大部分已成为经典并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流传。目前已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的桑巴特作品包括:《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SC与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德意志社会主义》等。
精彩导读   桑巴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缺失。中国出版界对他的作品的少量译介与他在西方学术界享有的大名气相比是很不相称的。Z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SC与资本主义》,促进了对桑巴特作品的译介,是可喜的。然而,值得中国学界介绍的桑巴特的著作还有很多,《SC与资本主义》的出版只是开了一个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本书——《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翻译出版将是这场并不算长的接力跑中的D二棒,希望它的译介不仅促进大家对“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思考和认识,而且促进中国学人对桑巴特本人的了解,以便可以更好地实行“拿来主义”。
  德国思想家维尔纳 桑巴特(Werner Sombart)生于1863年,卒于1941年。他比他后来的同事兼思想论敌马克斯 韦伯(Max Weber)大一岁。桑巴特青年时代求学于比萨大学和柏林大学,并于1888年取得柏林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1888年到1890年间,他在不莱梅商会做商务代表。之后,他得到了布雷斯劳大学经济学特别教授的教职(这是一个比教授低而比讲师高的职位)。与其他一些德国大学相比,那时的布雷斯劳大学在学术上可以说是一潭死水。但J是在这里,桑巴特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他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不为布雷斯劳大学一些人所喜欢的政治倾向,他在那里一直待了15年还未提升到教授一职,尽管在此期间他著述颇丰。1906年,在完成《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一书后不久,他离开了布雷斯劳大学,来到柏林商业大学,并在那里D一次获得了教授的职位。1917年,54岁的桑巴特得到了柏林大学的教授职位。1931年他成为荣誉退休教授,结束了正式的学术生涯。
  桑巴特一生著述甚丰,思想多变。他一共撰写了20多本著作,其中的部分作品已经成为经典,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经常为人们提到和引用的有《资产阶级》(1915年英文版译名为《资本主义的精华》)、《无产阶级》、《19世纪的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该书1896年D一版出版以后,立即引起了巨大反响,随后多次修订再版,并已被翻译为17种文字出版)、《SC与资本主义》、《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现代资本主义》、《19世纪的德国经济》(1903年英文版译名为《19世纪德国的经济发展》)、《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战争与资本主义》、《商人与英雄》,等等。此外,桑巴特还发表了众多的学术论文和专题研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产思想家。
目录

译者前言
导 论
  一 资本主义在美国
  二 社会主义在美国
D一章 工人的政治地位
  一 政治与种族
  二 政治机器
  三 两大党的垄断
  四 所有D三党的失败
  五 执政党的内在本质
  六 美国工人在国家中的地位
D二章 工人的经济状况
  一 概况
  二 美国和欧洲工人的货币收入
  三 美国和德国的生活费用
  四 工人怎样生活
  五 生活水平与意识形态
D三章 工人的社会地位
  一 美国公共生活的民主方式
  二 雇主与工人
  三 工人们逃往自由
杂志名称缩写
参考文献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 一部深度剖析美国独特政治经济轨迹的著作 在美国,社会主义似乎是一个遥远且陌生的概念,与这个以自由市场和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国家基因格格不入。然而,为何在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思潮曾一度在美国社会中激起过涟漪,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几乎销声匿迹?本书——《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深入探究美国政治经济思想演变的复杂脉络,揭示社会主义在美国难以扎根的深层原因。 本书并非对社会主义理论本身进行评判,而是以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多重视角,审视社会主义在美国不同历史阶段的遭遇与演变。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大量一手史料和二手研究,细致地梳理了影响美国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多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第一章:从自由主义的种子到资本主义的帝国 本章将追溯美国建国初期的思想基因。殖民地时期,追求宗教自由和经济机会的移民带来了对个人权利和有限政府的强烈认同。建国者们在设计宪法时,汲取了启蒙思想的精华,尤其强调财产权的保护和市场经济的自由运作。然而,美国并非一开始就完全是资本主义的乐土。早期经济发展中,农业占据主导,地域差异显著,阶级矛盾虽然存在,但尚未形成与欧洲相似的、根深蒂固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 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到来,美国经济迅速转型,贫富差距也日益扩大。铁路、钢铁、石油等行业的巨头崛起,形成了庞大的垄断资本。这一时期,工人运动和改革思潮开始涌现,社会主义思潮也借此机会在美国传播,吸引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支持。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包括其组织形式、主要人物、以及所倡导的政策主张。我们将看到,尽管存在工人罢工、政治抗议等,但社会主义在美国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挑战。 第二章: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与社会主义的机遇与挑战 20世纪初,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无疑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兴起,也为一些温和的社会改良和福利措施的推行提供了土壤。然而,与此同时,美国社会也面临着深刻的内部矛盾。本书将重点探讨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对左翼运动进行了严厉的压制,特别是对共产主义和激进社会主义的“红色恐慌”。爱国主义的狂热和对国内分裂的担忧,使得任何被视为“异端”的思想都可能遭受打压。然而,战后短暂的繁荣和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又给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反思空间。 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咆哮的二十年代”和随后的“大萧条”,更是社会主义在美国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萧条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脆弱性,引发了对现有经济秩序的广泛质疑。罗斯福新政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也吸纳和转化了部分社会改革的力量,使得激进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一些选民那里吸引力下降。本书将深入分析新政在社会改革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响了美国人民对国家干预经济的认知。 第三章:冷战的寒流与美国“例外论”的巩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巨变,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旋律。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态发生了更为剧烈的变化。本书将详细阐述冷战对美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毁灭性打击。 “麦卡锡主义”时期,对所谓“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的政治迫害,使得公开宣扬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一种极度危险的行为。许多左翼人士被污蔑、被解雇、甚至被监禁。这种政治高压使得原本就不甚强大的社会主义力量更加难以生存。 同时,冷战也强化了美国“例外论”的叙述。美国被塑造为自由民主和资本主义的灯塔,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意识形态的对抗,使得美国人民普遍对社会主义产生了强烈的负面认知。本书将探讨美国政府如何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化输出,来巩固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并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描绘成一种外国的、危险的意识形态。 第四章:制度性屏障与文化基因的固守 除了外部政治压力,美国自身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难以扎根的重要因素。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政治制度的Two-party System(两党制):美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赢者通吃”的两党制,使得第三党难以获得政治生存空间。社会主义政党往往难以突破政治壁垒,获得议会席位或在总统选举中构成实质性威胁。本书将分析这种制度性安排如何限制了多元政治思想的发展。 个人主义与自由市场精神:美国社会深植的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奋斗、自我实现和对政府干预的警惕。这种文化基因与社会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国家干预的理念存在根本性的冲突。本书将探讨这种文化差异如何塑造了美国民众对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看法。 移民社会的复杂性: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不同族裔、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带来了多元的政治观念。然而,大多数移民来到美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机会,他们往往更倾向于融入主流社会,追求个人经济上的成功,而非颠覆现有的社会经济制度。本书将分析移民在美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了社会主义在美国的传播。 改良主义的成功与社会安全网的构建:尽管没有发展出强大的社会主义运动,美国在20世纪也逐步构建起了一定的社会安全网,例如社会保障体系、失业救济等。本书将分析这些改良措施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满足了部分民众对社会公平的诉求,从而削弱了激进变革的动力。 第五章:21世纪的余波与未来的审视 进入21世纪,全球化、科技发展以及新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再次引发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反思。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探讨当代美国社会中,社会主义理念是否会以新的形式出现,以及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些曾经被视为“社会主义”的理念,例如全民医保、大学免费教育、对垄断资本的更强监管等,在美国社会中的讨论度正在悄然提升。然而,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以及对“社会主义”标签的长期负面认知,仍然是这些理念在美国落地生根的主要障碍。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并非一本断言社会主义在美国永远不会出现的书,而是试图通过对历史的深度解读,揭示美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制度层面形成的独特肌理,解释为何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社会主义的理念始终未能在美国主流政治语境中获得实质性的立足之地。本书为理解美国政治经济的独特性,以及不同社会制度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是一部不容错过的思想史和社会史力作。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便是作者那种冷静而又不失激情的叙事风格,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深入美国历史的迷宫,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我尤其被作者对于美国早期历史的细致描绘所吸引,那些关于土地、关于移民、关于早期社会组织形式的论述,为理解后来的政治经济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归因于某个单一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无数细微之处,比如地方社区的自治传统,不同移民群体带来的多元文化影响,以及那些在不同时期涌现又迅速消退的社会主义尝试,并深入分析了它们失败的原因。我发现,书中对经济因素的分析尤为透彻,比如早期美国工业化的进程,以及在这种进程中,工人阶级的形成与发展,他们与资本家之间的博弈,以及政府在其中的角色扮演。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看似“不那么光彩”的历史细节,比如对少数族裔的排斥,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分化,这些都构成了美国社会独特而复杂的一部分。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解开一个层层叠叠的谜团,每一个章节都在提供新的线索,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政治经济学讨论,变得生动而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富有深意,厚重的质感和略带复古的色调,似乎在诉说着一段不容忽视的历史。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思考的张力——“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提问,更像是一扇通往理解美国独特社会肌理的窗口。我一直对不同国家发展道路的差异感到好奇,特别是美国这个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走得如此坚定甚至有些极致的国家。它在经历过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后,为何最终未能像欧洲的许多国家那样,将社会主义的理念深深根植于其社会结构之中?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是制度的优势,还是文化的根基?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深刻的分析,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要触及那些塑造了美国社会选择的深层原因。也许,它会探讨美国独特的建国理念,那种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至上的基因,是否从一开始就为社会主义的土壤设置了障碍。又或许,它会剖析美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化解了潜在的社会矛盾,又或者,是否是社会主义思潮本身在美国的传播过程中,遭遇了难以克服的文化和历史阻力。无论如何,我相信这本书会带给我一次酣畅淋漓的思想之旅,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走向,远非简单的意识形态之争,而是历史、文化、制度、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复杂结果。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想象。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关于美国社会灵魂深处的一次深刻探索。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甚至是心理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分析框架。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美国政治制度的剖析,他详细阐述了美国的分权制衡,以及这种制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激进思潮的传播土壤。同时,他也指出,这种制度的设计,本身就带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强调个人权利和有限政府。书中对美国劳工运动的几次高潮与低谷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工人阶级在争取自身权益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他们与政治、经济力量的复杂博弈。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美国社会发展的“痛点”,比如种族歧视、贫富差距,但他认为,正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美国社会在现有框架内寻求改良,而非进行颠覆性的变革。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理解一个国家没有某种制度,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它在特定的历史土壤中,面临着各种现实的约束和选择。它让我对“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有了更宏观、更辩证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不同社会制度的形成,其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力量。

评分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但又不乏学术功底的笔触,分享了他对美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独特见解。我被书中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打动,他能够从一个不起眼的社会事件,一个不起眼的政策变化中,挖掘出深层的历史动因。比如,他对美国社会福利体系的演变,以及它与欧洲福利国家模式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和分析。他并没有简单地说哪种模式更好,而是指出,美国的福利体系,往往是在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中,不断调整和妥协的结果,它更强调“机会平等”而非“结果平等”,这与社会主义强调的社会公平和财富再分配有着本质的区别。书中还探讨了美国社会对于“个人主义”的极端推崇,这种文化基因是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政府干预的看法,以及为何“自由市场”成为了在美国几乎不可动摇的政治正确。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恐惧”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认为,在冷战时期,社会主义的“幽灵”在美国被不断放大,这种恐惧心理是如何被政治力量所利用,从而进一步压制了国内的左翼运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对历史的解读,它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仅仅知道“是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大量引用了历史文献、档案资料、以及当时社会的各种声音,使得他的论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生动性和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客观与平衡。例如,在谈及美国对左翼思潮的压制时,他没有简单地将之妖魔化,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历史背景、社会原因以及实际效果,包括麦卡锡主义时期对进步力量的摧残,以及这种压制如何进一步巩固了现有的政治经济秩序。同时,作者也并未因此而完全否定社会主义思想在美国历史上的存在和影响,而是指出,尽管未形成主流,但许多社会主义的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或多或少地渗透到了美国的社会改革和政策制定之中。书中对美国工会运动的历史分析,以及工会如何在美国社会中扮演了复杂角色,也让我对“社会主义”的定义和实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并非只有一种面貌,而是在不同的社会土壤中,会展现出不同的形态。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如此丰富且多元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走向背后,那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与社会力量的博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