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85] 敦煌琵琶譜論文集

[B185] 敦煌琵琶譜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饒宗頤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琵琶
  • 琵琶谱
  • 乐谱
  • 敦煌音乐
  • 传统音乐
  • 音乐研究
  • 历史音乐
  • 丝路音乐
  • 中国音乐
  • 乐器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新文豐
ISBN:9789571700809
商品编码:28790630747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1991-07-31
页数:480
正文语种:中文繁體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凡輯林謙三試譯敦煌樂譜,迄於關也維近作「敦煌古譜的猜想」諸重要文字,用《古史辨》法加以輯列,以便研究,可謂歷史上敦煌學與古譜學的一件大事。(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叢刊02)


敦煌出土文獻中的佛教儀式與俗樂傳統:以《敦煌琵琶譜》以外的文獻為中心的研究 本書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討敦煌石窟和藏經洞出土文獻中,與佛教儀式、民間俗樂及樂器傳承相關的歷史脈絡與文化樣貌,特別著重於那些未被《敦煌琵琶譜》直接涵蓋的文獻類型。我們將超越單一樂譜的分析範疇,力求勾勒出唐宋時期河西走廊地區多元化的音樂信仰與社會實踐的整體圖景。 全書結構劃分為五大部分,共計二十章節,依循文獻類型與研究主題的邏輯推進: --- 第一部:敦煌佛教儀軌文獻中的音樂元素解析 (約 300 字) 本部分聚焦於大量尚未被系統性音樂學分析的佛教儀軌經典、變文、以及寺院公文中的音樂指示與相關記載。 第一章:唐代佛曲變文中的節奏與韻律結構 本章考察如《法華經變文》、《廬山遠公傳》等變文文本中,關於「歌唱」、「唱誦」、「樂音」的明確指示。分析其韻腳變化、句式長短如何影響實際的演唱節奏與旋律走向。重點在於區分佛教宣講的口頭敘事節奏與正式法會儀式音樂之間的差異。 第二章:齋儀文獻中的梵唄與土腔之爭 細緻比對敦煌 S.6120 等齋儀手稿中記錄的梵唄(Brahma-gīti)的音韻特點。探討河西地區僧侶在傳承和實踐印度梵唄時,如何不自覺地融入漢地俗樂的腔調和語音系統,形成一種地方化的「土腔梵唄」。 第三章:供養儀軌與樂器配置的考古學考察 分析寺院的「供養清單」、「兩界法會儀軌」等文獻,記錄了法會上常備的樂器組合,包括但不限於磬、鉦鼓、箜篌、方響等。此章結合壁畫圖像學,對文獻記載的樂器進行交叉驗證,重建法會中視覺與聽覺的複合體驗。 --- 第二部:俗樂與世俗生活中的樂器傳承 (約 350 字) 本部分轉向敦煌文獻中關於民間樂隊、宴飲場合及樂器製作、修理的零散記錄,揭示其世俗層面的生命力。 第四章:唐代俗樂樂隊編制與「部曲」研究 通過零散的文書(如文書、戶籍殘片),梳理唐代在敦煌戍邊地區活動的「部曲樂工」或「樂營」的組織結構。探討這些以軍事或行政編制存在的樂工群體,如何成為地方俗樂技藝傳播的主要載體。 第五章:敦煌俗樂器名異文對讀:從「琵琶」到「里特」 重點分析敦煌文獻中出現的各種與琵琶同源或相近的樂器名稱,如「里特」、「品琵琶」、「曲項琵琶」等。通過對這些異文的音譯和指代對象的考證,釐清其與當時中原地區標準樂器的區別與聯繫。 第六章:樂器製作與維修的實用手記 挖掘殘存的文書殘片中關於樂器(如箏、琴、笛)的製作材料、尺寸規格的片段記錄。這些實用性的技術筆記,為我們理解當時樂器製造業的水平和標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第七章:宴飲、歌妓與樂舞的法律界限 考察唐代敦煌地方政府頒布的有關禁止或限制民間樂舞、歌妓活動的律令或判詞。分析佛教清規與世俗娛樂之間的拉鋸戰,以及樂工的社會地位浮動。 --- 第三部:詩歌、戲文與口頭敘事中的音樂性 (約 350 字) 本部分關注文學作品的音樂特質,這些作品是音樂在民間口頭流傳的最直接的載體。 第八章:敦煌曲子詞的曲調依據與聲腔母題 系統分析敦煌曲子詞(如《菩薩蠻》、《浣溪沙》等)的詞牌結構。雖然無樂譜,但通過詞牌的字數、平仄要求,推測其可能依附的當時流行的中原或西域曲調母題,探討其音樂模式的轉移性。 第九章:諷經與諷刺詩中的「曲破」痕跡 研究那些帶有明顯嘲諷或諷喻性質的諷經文體。分析其中夾雜的俗語、俚語如何暗示了當時流行的流行歌謠(如「曲破」)的旋律框架,即如何用俗樂曲調來諷刺經典的唱誦方式。 第十章:說唱藝術的語氣與情感張力 聚焦於敦煌說唱文獻中對敘事語氣的描寫,例如「哽咽」、「高歌」、「低迴」等描述詞。解析這些詞彙如何指導表演者的聲音處理,從而重構其口頭表演的音樂層次。 第十一章:樂器意象在詩歌中的象徵意義 考察敦煌詩歌中,除了常規的「羌笛」外,其他如「箏」、「琵琶」等樂器如何被用作表達邊塞思鄉、生命無常等主題的象徵符號,而非單純的樂器描寫。 --- 第四部:中亞及異域音樂的文化滲透 (約 300 字) 敦煌地處絲綢之路咽喉,其文獻必然包含豐富的域外音樂資訊。 第十二章:龜茲樂舞與樂器傳入的文獻佐證 集中研究文獻中提及「龜茲鼓」、「蘇莫遮」、「胡旋舞」等與西域直接相關的音樂元素。分析這些樂舞在敦煌儀式或宴會中的使用頻率與地位。 第十三章:西域人聲樂譜的音位分析 研究那些含有非漢語音節或擬音的樂譜殘片(若有發現與《琵琶譜》風格迥異的音符記號)。嘗試解讀這些音位與當時西域語言的可能對應關係,探討其對敦煌音樂的直接影響。 第十四章:吐蕃時期音樂遺存的痕跡 在文獻中尋找與吐蕃統治時期相關的音樂術語或樂器名稱,評估吐蕃對河西地區音樂文化在短暫統治期內留下的影響,尤其是關於軍樂或號令的記載。 --- 第五部:文獻的保存、整理與研究方法論 (約 200 字) 本部分回歸文獻學本身,討論如何科學地處理和研究這些非音樂學類別的材料。 第十五章:殘卷文獻中的音樂資訊補綴原則 探討在文獻殘缺不全的情況下,如何運用文獻學的「比對法」和「語境重建法」,對缺失的音樂指示或術語進行合理的推測和補綴,並明確界定推測的邊界。 第十六章:藏經洞文獻的流傳路徑與音樂知識的傳遞 分析不同時期(唐、五代、宋)文獻的抄寫習慣差異,推斷音樂知識(如曲調名稱)是如何隨著時間推移在僧人與俗人之間進行轉移和變異的。 總結:敦煌佛教與俗樂互動的文化模型 本書最終將整合上述各部分的發現,建立一個以敦煌為中心,展現佛教儀樂與民間俗樂在唐宋時期相互滲透、共同演進的文化互動模型,從而為理解中國音樂史的地域性差異提供堅實的文獻基礎。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更倾向于关注那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实证研究的章节。其中有一组对现代琵琶演奏家影响的探讨,非常具有启发性。研究者深入采访了几位致力于“复原”古代演奏技法的音乐家,记录了他们在面对那些模糊不清的符号时,如何凭借直觉、经验和对传统戏曲的理解来进行创造性“填充”的过程。这部分内容非常生动,展示了学术研究如何渗透到艺术实践中去,以及艺术实践又如何反哺学术假设。它讨论了“历史的真实性”与“演奏的有效性”之间的永恒张力。我注意到,作者们巧妙地避免了陷入“唯文本论”的泥潭,而是将乐谱视为一个动态的、需要后人激活才能发声的文本。这种对实践层面的关注,让整本书的学术气息少了一丝刻板,多了一份鲜活的人文关怀。

评分

我特地为这本书腾出了一个安静的午后,在准备好一杯浓郁的红茶后,迫不及待地尝试进入它的世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令人震撼的导论部分,作者们似乎都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细致,重新梳理了琵琶音乐在丝绸之路文明交融中的复杂脉络。我尤其欣赏其中一篇对“变文”与“曲子”关系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孤立地分析乐谱符号,而是将其置入当时社会生活的宏大图景中去解读,分析了宗教仪轨、世俗娱乐乃至于民间故事是如何通过音乐的载体进行传播和演变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学术的深度。当然,初读时门槛稍高,某些涉及乐律学和中古音韵学的专业术语需要反复查阅才能理解其精髓,这无疑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先备知识基础,但只要坚持下去,所获得的知识增量是相当可观的,它真正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古西域音乐生态的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一套“标准答案”,而更像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术对话现场。不同的学者,面对同一批残缺不全的敦煌文书碎片,提出了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解释模型。有一篇论文,主张根据藏文音译来重建某些指法细节,逻辑链条缜密得令人信服;紧接着的另一篇,则通过比较高昌或龟兹的壁画遗存,对前者的结论提出了基于视觉证据的质疑。这种互相的审视与辩驳,恰恰是高质量学术集结的魅力所在。它教会我们,历史的重建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张力和选择的。对于想要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理解当前研究的争议焦点和未解之谜,而不是被单一的、被“定论化”的观点所束缚。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敦煌乐谱的理解,从“知道有这个东西”上升到了“理解它为什么如此复杂难解”的层次。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说,这套论文集在结构组织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每一篇论文后面都附有详尽的注释和参考书目,几乎可以直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路径图。更贴心的是,虽然主题集中在敦煌琵琶谱,但编者似乎也考虑到跨学科读者的需求,对一些过于晦涩的理论背景进行了简要的背景介绍。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去查阅那些被提及的唐代文献或佛教典籍,这本书就像一个高效率的知识放大器,将我带入了一个知识的连环网络中。唯一的“小瑕疵”可能在于,由于是集结不同作者的作品,章节之间的过渡略显突兀,从一个严谨的音位分析跳到另一个关于图像学的讨论时,需要读者自己做一个心里的“模式切换”。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品读,但回报丰厚的学术力作,它不仅仅是收藏品,更是案头必备的参考工具书。

评分

这本《[B185] 敦煌琵琶譜論文集》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触感上来说,封面采用了略带粗粝感的艺术纸张,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在灯光下泛着低调却不失古典韵味的光泽,这立刻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又引人探究的氛围。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不是那种亮白刺眼的纸张,而是略微偏黄的米白,使得长时间阅读时眼睛不易疲劳。装订方式看起来相当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脊会很快松散。不过,从排版的角度来看,有些地方的留白似乎可以更具呼吸感一些,尤其是在引用了大量古籍插图或者乐谱摹本的时候,文字与图版的间距略显拥挤,这或许是为了尽可能多地收录内容而做出的取舍,但对于追求极致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可能会稍感遗憾。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无疑是对其研究主题——那些沉睡在敦煌石窟中的千年遗音——的一种恰当的致敬,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