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奥运(1896-2008)
定价:28.00元
作者:新浪网频道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063460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奧运会,成为了一个自由、广阔的传播和舆论平台。在这里,奧运跳出体育的界限,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奧运内涵和奧运文化。新浪以自己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号召力,聚拢了全球各领域行业知名人士和意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速度,为人们呈现了一场别样的北京奧运。今天,当您翻阅这本<奧运)的时候,或许,您会重新置身到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现场、呼吸到那些已经悄然散去的硝烟。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阅读这类大部头时,最怕的就是术语和人名太多,让人抓不住重点。我期待这本书的文字叙事风格是那种既有学者般的严谨考据,又不失大众读者易于接受的流畅性。我希望它能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在不同的奥运场馆之间,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数据。比如,它能否用生动的笔法描绘出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杰西·欧文斯打破纳粹宣传的那个历史瞬间?或者,能否细致入微地还原迈克尔·菲尔普斯在2008年创造纪录时,那种近乎超现实的专注力?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将体育成就融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科技进步乃至艺术思潮之中进行阐释,那就太棒了。也就是说,我希望它读起来不是一份枯燥的报告,而是一部融合了体育、历史、社会学视角的精彩故事集,能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对那个特定的年份、特定的场景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那种官方口吻的史书,它们往往过于注重“正确性”和宏大叙事,而忽略了那些鲜活的个体命运。我更喜欢看到那些打破神话、揭示人性弱点的记述。我希望这本奥运史能够更有“人情味儿”。比如,那些在赛场上遭遇了严重伤病,或者因为兴奋剂丑闻而名誉扫地的运动员,他们的故事是如何被记录和评判的?成功的背后总有被掩盖的阴影,一个成熟的史书不应该回避这些争议性的话题。我猜想,作者们是否敢于触碰那些敏感的政治抵制事件?1976年的非洲国家集体退赛,1980年莫斯科和1984年洛杉矶的互相报复,这些事件是如何影响了参赛者的心理状态和运动生涯的?如果这本书能以一种冷静但又不失同理心的方式去探讨这些复杂的道德困境,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体育画册,真正成为了一部有深度的社会历史记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抓人眼球了!封面那深邃的蓝色调,像是将人瞬间拉回了那个充满荣耀与汗水的历史瞬间。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做旧的质感,仿佛触摸到了百年前的奥林匹克火炬,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虽然我手头这本还没有细细品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章节标题,就能感受到编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他们似乎没有采用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史叙述,而是更侧重于提炼每一个奥运周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和人物。我猜想,这其中一定收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幕后花絮,那些赛场上光芒万丈的背后,运动员们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对于一个真正的体育迷来说,这种深挖历史肌理的视角,远比单纯的奖牌榜更有吸引力。我期待着能从中看到那些“黄金一代”是如何从默默无闻成长为民族英雄的历程,那种跨越世纪的人文关怀,才是奥林匹克精神真正的核心所在。光是看着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就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草地和汗水的味道,绝对是值得收藏的珍品。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配比看起来非常讲究,这对于历史题材的读物来说至关重要。我常常觉得,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影像资料佐证,再好的文字描述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我非常看重那些老照片的呈现效果——泛黄的胶片质感,运动员们略显拘谨的姿态,甚至是看台上观众的着装风格,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信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收录一些不常见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历史照片,比如早期田径赛场上那些简陋的起跑器,或是那些在战火间隙中艰难举办的奥运会场景。如果能搭配一些当时报纸的头版扫描件或者官方宣传海报的复刻,那简直是锦上添花。想象一下,通过这些视觉媒介,我们不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观看”历史。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纯粹的文字叙述难以比拟的,它能让不同代际的读者都能找到与那个遥远年代的连接点,体会到时间留下的独特烙印。
评分我最近在琢磨一个问题,现代体育的商业化和奥林匹克运动最初那种纯粹的理想主义之间,到底存在多大的张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线索。从1896年雅典的“复兴”到2008年北京的“辉煌”,这百余年的变迁中,赞助商、媒体关注度、政治干预这些因素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赛事的本质?我猜想,这本书作为一个综合了不同时代背景的梳理,应该会对这些宏大的议题有所触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赛况的描述上。比如,早期奥运会那种业余爱好者的精神,和今天职业运动员的专业化训练体系之间的断裂感是如何产生的?这种转变是必然还是可以避免的?我更倾向于认为,作者们会用大量史料来支撑他们的论点,也许会穿插一些对早期奥运会组织者信件的引用,来还原皮埃尔·德·顾拜旦先生最初的愿景与现实之间的博弈。这种对历史深层驱动力的探索,远比看谁拿了多少金牌要来得深刻和耐人寻味,我非常期待能从这些文字中得到启发,思考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