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公民社会视野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研究
定价:16.00元
作者:修琪,作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607545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其他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山东省为例,选取社区居民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高校学生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和通过互联网组织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使用结构式访谈法,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基本情况、成员参与动机、健身诉求等取向,以及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
目录
作者介绍
修琪,女,1982年生,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社会学博士,山东体育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来的冲击力,在于它成功地将“社会学想象力”植入到了最普通的日常活动之中。它证明了即使是最基础的、最“无害”的群众体育活动,其背后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张力。我尤其对作者如何处理“自主性”与“外部干预”之间的永恒矛盾印象深刻。书中细致描述了当一个自发组织开始获得一定规模和影响力后,如何被政府、赞助商乃至媒体视为可以利用的资源,从而面临被“规训”的风险。这种从“野蛮生长”到“寻求合法性”的蜕变过程,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之一。它不是在提供简单的结论,而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关于“自由度边界”的严肃思考。阅读毕,你会对那些在公园里打球、在河边慢跑的群体多一分敬意,因为你明白了他们所维持的,不仅仅是一场活动,而是一个脆弱而珍贵的“微型共同体”。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注定了它将成为该领域内一部重要的参考著作。
评分从结构上来看,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展现了一种清晰的逻辑脉络,但其魅力绝非线性叙事所能概括。它更像是通过多棱镜观察同一个现象,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我注意到,作者对“体育”这个载体的选择是极其精妙的。体育活动天生的竞争性、团队性和规律性,为分析自发组织的形成、规范建立和身份认同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它避开了那些容易陷入意识形态纠缠的议题,专注于探讨基于共同兴趣和目标的人类协作的最小单元。书中关于“情感投入”和“功利回报”之间张力的分析尤其精彩,揭示了为何许多人愿意在这些组织中投入大量“沉没成本”。这种投入,显然不是为了物质收益,而是为了获得某种难以言喻的“在场感”和“被需要感”。这种对内在驱动力的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社会学范畴,触及了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的深层议题,读起来令人感到充实且富有启发性。
评分这本关于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著作,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了社会学和公共治理的核心议题。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那种深入田野的扎实研究态度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对现象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次对社会肌理的精细解剖。特别是关于组织如何在缺乏正式规制的情况下,通过内生的信任机制和社区纽带来实现自我维持和发展的论述,极具启发性。作者巧妙地搭建起“公民社会”这个宏观框架,然后将焦点聚焦到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乡村田野中的“非正式”团体。这种研究的落脚点非常接地气,让人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汗水和欢笑背后的复杂动力学。它挑战了传统上对“组织”的刻板印象,强调了自下而上的活力才是社会韧性的真正来源。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理论构建上的严谨性,无论是对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借用,还是对美国社会资本理论的批判性吸收,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使得这本书的讨论层次远远超出了普通社会观察的范畴,达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学术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快感。我必须承认,起初我对“自发性”和“公民社会”的结合点感到有些模糊,总觉得这是两个相对宏大的概念。然而,作者非常成功地将这种宏大叙事“微观化”了。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个社区的夕阳红舞蹈队如何从一场街坊聚会演变成一个具有半正式管理结构的实体,或者某个业余跑团如何应对城市规划变动带来的场地挑战——读者得以窥见这些组织在实际运作中如何协商、妥协、乃至爆发冲突。这种对过程的细致描摹,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组织浪漫化。书中对资源匮乏、代际冲突、以及如何与地方政府进行“微妙平衡”的讨论,展现了一种近乎冷峻的现实主义。它迫使我们思考:真正的公民自治,究竟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这种深度剖析,远比那些鼓吹“社区万能论”的空泛论调要深刻得多,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如果说大部分关于社会组织的著作都倾向于从宏观政策制定者的角度进行评判,那么这本书则完全是从参与者的视角出发,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去中心化”书写。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既有学术论著的逻辑思辨,又穿插着一种近乎文学性的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组织“边界”问题时的细腻笔触。一个自发的体育组织,它的边界在哪里?是固定成员的名单,还是共同的活动空间,抑或是只有在特定时间点才会激活的“集体意愿”?书中对这些边界的游移性和不确定性的探讨,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组织形态的认知。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更像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网络”。这种动态观,完美契合了当代社会快速变迁的现实。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理解社会网络、非正式权力结构以及个体能动性之间复杂博弈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智力财富。它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让你能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身边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群众活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