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你喜欢自己的脸吗 深度解读容貌对个体的影响
定价: 49.00元
出版社名称: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6月
作者: 山口真美
作者地区: 日本
ISBN编号: 9787111595946
你在意别人的脸吗?有人对初次见面的人的脸和名字能很快就记住,或擅长在街上发现名人,又或“那谁谁谁,不会是整容了吧”,和朋友们聊得欢畅。对于别人的脸型和容貌,我们总想去探个究竟。
你是很在意别人的人吗?
1章
脸是心灵之窗
你的窗是敞开的吗
你喜欢自己的脸吗 1
什么样的脸有优势 3
通过镜子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脸 6
怎样和﹃看着不顺眼的脸﹄相处 8
2章
脸是交流神器
什么是脸的社会性
一印象的魔法 11
﹃无法认脸﹄的人们 13
﹃认脸﹄关乎大脑 14
大脑如何认脸 16
三十而立的认脸能力 19
观察脸时的奇异现象 21
哪里都能看见脸! 22
你擅长记脸吗 23
利用情绪来记脸 25
记脸的诀窍 28
青春期的伙伴关系 29
婴儿如何记脸 31
如何与﹃不擅长认脸﹄的人相处 33
3章
眼睛拥有与口相媲美的表达力
你在意他人的视线吗
视线可怕吗 37
﹃眼神﹄支配魅力? 39
为什么会产生视线恐惧 42
对视线敏感和钝感的人 45
视线读取能力的发育 48
婴儿与母亲的共同成长 49
视线是交流之源泉 50
日本人没有视线交流 52
运用心理学时的小贴士 53
敏感的日本人 55
4章
漂亮的证件照
脸部照片:媒介的历史 59
脸可以表现人物吗 60
照片中的脸是什么样的 62
根据通缉犯的照片能抓到犯人吗 65
修正了的照片也是﹃我的脸﹄吗 67
脸的加工:整容和牙科 69
皮肤中展现出的健康和魅力 71
通过化妆来改变? 72
想变成什么样的脸?想给别人看什么样的脸 75
5章
展现魅力表情
如果无法展现表情 79
表情是交流的原点 80
表情与情感紧密相连 82
表达魅力表情的必要条件 84
文化不同,表情也各异吗 85
无法识别表情的人 88
表情识别能力的发育 90
6章
男与女,大人与孩子
脸的成长和心灵的成长
大人的脸和孩子的脸 93
什么是﹃可爱﹄ 95
解析﹃可爱﹄ 97
亚洲人显年轻? 99
男女差异、脸与社会 102
从进化角度思考魅力 104
﹃美丽容颜﹄有标准吗 106
健康是美的标志吗 109
脸与内心的关系 110
脸在与人交往间形成 111
后记113
参考文献116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我并不是那种会时时刻刻盯着镜子,为自己长得不够“完美”而烦恼的人,但我总觉得,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尤其是在初识的场合,我总会不自觉地在心里衡量自己外貌的“得分”。这种衡量,有时候会让我变得有些小心翼翼,甚至有些自卑。而这本书,它并没有给我一本“如何变得更漂亮”的秘籍,也没有一味地强调“接受自己”。它更多的是像一位心理学家,耐心地引导我去探索,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衡量”习惯,这种习惯又是从何而来。我被书中关于“认知重构”的技巧深深吸引,它教会我如何识别那些不健康的、负面的自我对话,并用更积极、更现实的想法去取代它们。我开始学着去关注自己脸部那些“有趣”的细节,比如我笑起来时眼角的细纹,它们承载了我经历过的快乐;或者我眉宇间的那一丝英气,它是我独立个性的体现。这些细微之处,过去我从未留意,甚至试图去忽略。但现在,我开始觉得,它们构成了我独一无二的“容貌肖像”。它让我明白,喜欢自己的脸,并非是盲目的自恋,而是一种基于真实自我接纳的、成熟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形成,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需要像这本书这样的引导。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个老朋友,在深夜里,不疾不徐地和我聊着一件我内心深处却又常常回避的事情——我自己。我一直以来都觉得,颜值这件事,好像是件可遇不可求的“天赋”,有就无所谓,没有也别强求,生活还能继续。但这本书,它没有给我“赶紧去整容”或者“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样简单粗暴的结论。它更多的是带我走进了一个更深的探索。它让我开始思考,我口中那些“不完美”的地方,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心里种下了质疑的种子?是童年时无意的一句评价?是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标准美”?还是潜意识里,我将自己的价值,无形中和外貌划上了等号?书中的一些章节,细致地剖析了容貌焦虑是如何一步步侵蚀自信,又是如何在社交、情感甚至职业选择上投下阴影。我常常会把自己代入到那些生动的案例中,看着书中人物的挣扎与困惑,然后猛然发现,那个“我”也在其中。它不是教你怎么去“改变”外表,而是让你去“理解”外表在你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你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它。这种由内而外的审视,感觉比任何化妆技巧或者护肤心得都要来得深刻和持久。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最真实的风景,虽然有时会有些刺眼,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理解的释然。
评分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在玩一场精妙的心理侦探游戏。作者并非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样”,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一步步地引导你搜集线索,拼凑证据,最终让你自己得出结论。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镜像神经元”和“社会比较理论”的章节,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和生活实例,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模仿别人,为什么我们总喜欢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尤其是和那些被社会定义为“好看”的人。我突然明白,原来我有时候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唉声叹气,并不是因为我真的有多么“丑”,而是因为我的大脑在不断地接收和处理来自外界的关于“美”的信息,然后默默地将我与这些信息进行对照。这种对照,很多时候是失衡的,因为社会标准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狭隘的定义。这本书让我看到,外貌并非是我们孤立存在的物理特征,它深深地交织在我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互动中。它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喜欢”自己脸的态度,往往受到我们所处文化、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巨大影响。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我长得怎么样”这个表面问题上,而是开始深入挖掘“我为什么会这样想”的根源。这种“挖根”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触及一些不舒服的真相,但它带来的改变,却是一种从根本上的松动和解放。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踏入了一个巨大的心理实验室。作者用一种非常严谨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外貌在我们生活中的多重角色。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容貌的在意,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偏好”或者“敏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偏好和敏感,其实是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深刻影响。例如,书中对“社会文化建构”的讨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充斥在媒体、广告和流行文化中的“美丽模板”,它们是多么地刻意和单一,又是多么地具有侵蚀性。我曾经以为自己能够“不受影响”,但细想之下,那些“完美”的脸孔,早已悄悄地在我潜意识里设定了某种标准。而当我的现实与之不符时,自然就会产生失落和焦虑。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对问题的揭示,而是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思考工具。它引导我去识别那些可能影响我对自身容貌认知的“认知偏差”,比如“灾难化思维”或“过度概括”。它让我明白,即使存在一些“不那么完美”的特征,也不代表我整个人都是“失败”的。这种从心理学角度提供的“自救指南”,比任何外界的赞美都来得真实和可靠。读完后,我感觉自己获得了一种“内在力量”,不再轻易被外界的眼光所左右,开始学着从更广阔的维度去欣赏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他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充满智慧和同理心的语言,缓缓地打开了你内心深处的大门。我一直觉得,自己对容貌的审视,更多的是一种年轻时的“小烦恼”,总以为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这种“虚荣”的东西就会自然淡去。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外貌对一个人的影响,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持久。它不仅仅是关于“好看”与否,更是关于“自我认知”、“自我价值”以及“社会认同”的深刻体现。书中关于“容貌与自信的辩证关系”的论述,让我醍醐灌顶。我曾经以为,只要我长得好看,自信就会自然而然地来。但这本书却告诉我,有时候,是健康的自信,才能让你看到自己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从而才让你觉得,自己的脸,是值得喜爱的。它没有直接给出“爱自己”的口号,而是通过层层剥茧,让你理解为什么你会“不爱”自己的脸,又该如何从更根本的层面去解决这个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容貌公平”和社会歧视的讨论,它让我看到,外貌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它还和社会结构、权力关系紧密相连。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自己的“小情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整个社会如何看待容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