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李存义武学辑注(全3册) |
| 作者 | 李存义著,阎伯群、李洪钟校注 |
| 定价 | 268.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0484470 |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28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建立于民国初年的中华武士会,在确立了形意、八卦、太极三大内家拳格局的同时,把国粹武术普及到学校、军队,继之上升为“国术”,其肇始之功当首归李存义。然而,这位在北方武林享有盛名的一代大家,其著作却在今天少有出版。本辑注收录了李存义先生传世的多部著述,原版影印对照简体字版,并邀请中华武士会首批教员、李存义弟子阎道生之孙阎伯群,定兴“李氏三杰”之一李星阶曾孙李洪钟合力校注,参阅多种版本,加以详明阐释,确保内容正宗且。 |
| 作者简介 | |
| 李存义(1847年—1921年),字忠元,河北省深县南小营村人。少时家贫,以帮人赶车为生。及长,习长短拳技并周游各地。师从形意拳名家刘奇兰,并兼从董海川习八卦掌。后至保定开设万通镖局,兼收徒授艺。1900年,以53岁之龄,毅然投身义和团,手持单刀上阵,奋起抗击外敌,一时间“单刀李”之名不胫而走。晚年弃镖行,专志授徒。1911年在津创办中华武士会。于北方武术界威望甚高。李存义的形意拳特点鲜明,兼有河北、山西形意拳的传承特征,融合了八卦掌、太极拳的一些技法风格,部分动作还保留了外家拳械套路的影子。李存义先生的武学著述,在我国形意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奠定河北形意拳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促进了民国时期武术黄金时代的到来。 |
| 目录 | |
| 《岳氏意拳五行精义》上编意拳总论章 不动姿势第二章 意拳养气学中编意拳原理章 五行拳第二章 五行生克第三章 进退连环拳下编 绪论章 岳武穆九要论第二章 练习附录 五行连环拳谱合璧 《岳氏意拳十二形精义》岳氏意拳原序上编岳氏意拳十六要诀形拳原理十二形中编章 形意合一第二章 形意全体大用下编曹继武先生意拳十法摘要结论附录 八字功 《三十六剑谱》章 总论第二章 分论第三章 结论附录一 五行剑附录二 连环剑附录三 梅花剑附录四 三才剑附录五 三合剑 |
| 编辑推荐 | |
| 接近传奇,从读懂原著开始,集天津中华武士会教范之精华,高度提炼“八字诀”“九歌”等形意拳古法,津派画坛巨擘、中华武士会学务公所画师阎道生亲笔配图。 |
| 文摘 | |
| 序言 | |
每一次翻开《李存义武学辑注》,都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李存义先生的思想,超越了单纯的技击层面,触及到了人生的哲学。书中关于“练形必先练神,练神必先静心”的论述,让我深刻理解到,武术的修炼,最终是要回归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的源泉。两位校注先生的匠心独运,使得这些古老的智慧得以以一种清晰而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我常常会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我和这位伟大的武术家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这种体验,是任何其他形式的娱乐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自学武术的爱好者来说,《李存义武学辑注》简直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我常常在夜晚,点上一盏台灯,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有时,我会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理论付诸实践,虽然初学者的身体条件和领悟能力有限,但我能感受到一丝丝的进步,一种由内而外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它让我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深知,武术的修炼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而这部著作,无疑是我修行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评分《李存义武学辑注》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而这部著作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和研究平台。我尤其看重其中关于武术“劲”的论述,那是一种超越了简单力量的概念,是一种蕴含着内在规律和技巧的爆发力。校注先生们对这些深奥的理论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和阐释,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领略到武术的精髓。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其学术研究层面,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基因。
评分读罢《李存义武学辑注》的某个篇章,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敬意,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位叱咤风云的武学宗师面对面交流。李存义先生的武学思想,绝非仅仅是招式与套路的堆砌,更是一种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体悟。他的文字,在两位先生的细致校注下,变得更加鲜活,更加易于理解,却又不失其原有的古朴与精炼。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内功”的阐述,那种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讲解,让我对武术的修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过去,我对内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模糊的概念层面,但通过这部著作,我开始窥见其内在的逻辑与运行机制,仿佛一颗种子在我心中悄然萌发,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评分这部《李存义武学辑注》就像一位身怀绝技的隐士,静静地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书中关于“体用合一”的论述,对我触动很深。李存义先生认为,武术的精髓在于“体”与“用”的结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的搏击之中。这种思想,何尝不是对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各种知识技能的深刻启示呢?两位校注先生的辛勤工作,让这部著作的价值得以充分展现,他们不仅是对文献的整理,更是对中国武术精神的传承。
评分《李存义武学辑注》不仅仅是一套书,它更像是我武术修行旅途中的一位启蒙者和引路人。当我遇到瓶颈,感到迷茫时,我常常会回到书中,寻找答案。李存义先生的教诲,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出困境。他强调的“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财富。而阎伯群、李洪钟先生的校注,则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深入理解李存义先生思想的钥匙。他们不仅修复了文字的疏漏,更是在思想层面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使得这部著作在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我非常感慨,《李存义武学辑注》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李存义这位武学巨匠的绝佳机会。他的武学理论,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打斗,更是关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与世界互动。书中对于“练气”的论述,更是让我领略到了武术与养生之间的紧密联系。阎伯群、李洪钟先生的校注,如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李存义先生内心世界的窗户,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他那深厚的武学造诣和人生智慧。这部书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它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这套《李存义武学辑注》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激励。在现代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物质生活充裕但精神世界却可能空虚的环境下,重温李存义先生所倡导的坚毅、沉稳、内敛的武德,显得尤为珍贵。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对武术本质的深刻洞察,都让我受益匪浅。它提醒我,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一颗谦逊求索之心,不断打磨自身,追求卓越。两位校注先生的严谨态度,也让我对这部著作的权威性深感信赖,他们为我们这些读者所做的,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评分这部《李存义武学辑注》如同一部沉睡的宝藏,终于被拂去了历史的尘埃,呈现在我们眼前。拿到这套全三册的巨著,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古朴典雅的书封所吸引。翻开第一卷,便被那熟悉的,却又蕴含着深厚功力的文字所震撼。阎伯群、李洪钟两位先生的校注,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着我们与李存义大师那个武学鼎盛的时代。我并非科班出身的武术家,只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武术怀揣着无限热爱和好奇心的普通爱好者。然而,正是这份热爱,驱使我不断在浩瀚的武学文献中搜寻。当得知有这样一套集李存义毕生心血的著作问世,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我必须承认,《李存义武学辑注》这部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对武术的认知。在此之前,我可能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或者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技艺。但通过阅读,我才真正体会到,中国武术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李存义先生对“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等原则的阐释,让我看到了武术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而这种思想,同样可以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校注先生们的努力,让这些宝贵的思想得以传承,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