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
定價:60.00元
作者:李樹峰
齣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990046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所有文章都是從攝影業界目前的實際齣發,從創作中的具體問題和現象入手,進行理性的梳理和解剖,對廣大攝影愛好者有切實的幫助。
內容提要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分為四編:理論探索、評論、訪談、攝影史。一編收錄瞭作者在攝影方麵的一些理論研究文章;第二編收錄瞭作者關於攝影評論的一些文章,錶達瞭作者對攝影的態度與觀點;第三編是作者對一些藝術傢的訪談,如久保田博二、餘海波等;第四編是作者關於攝影史研究的一些文章。
目錄
自序
編 理論探索
理論的素養
攝影的“三個依賴”
攝影是一個過程
“攝影式觀看”與攝影之路
心靈的高地
請彆再“騎牆”瞭
攝影與視覺文化
攝影生態與大眾化的觀看
自然之鏡與心靈之光——再說風光攝影
攝影學科建設的四個維度
圖片編輯與格式塔
影像:屬性與方嚮——李樹峰訪談
說明性與詩性——影像的兩大屬性與內在關係
話說沙龍攝影及其走嚮
“看”與“見”
暗盒:視界·世界
差異性與一緻性
攝影,到深處去
攝影的用力方嚮
攝影藝術史前時代結束
提煉與歸納
影像“中國夢”:錶情·故事。記憶
影像“縱”“橫”
攝影的經驗與影像的時空
第二編 評論
關於攝影評論現狀的采訪提綱
一個國傢與一種顔色——讀郭建設攝影作品《紅色中國》
一座老城,一位歌者——讀張楚翔的攝影集《搖曳舵城》
原點上的守望——潘維明的攝影
博聯社“勞動者”展覽作品評選有感
從劉遠眼中的“河南人”說開去
當前攝影創作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迴眸
漁木,失海後的思索
長歌當哭說壩上——看張吃的攝影畫冊《壩上散》
鷺匪的拆遷工程——白鷺攝影的新發現
“點”與“麵”——硃憲民與解海龍的攝影比較
兩種觀點兩種方法的PK——王文瀾與賀延光
客觀凝視者蔡煥鬆
主觀錶現者王徵
佳挑戰者陳誌峰
具風範者陳錦波
不一樣的盧森堡——第四屆中歐文化對話攝影工作坊之“中國人看盧森堡”
影像:意義與方嚮——我看中國攝影傢與瑪格南攝影傢在響沙灣的
發現“長安人”——中外攝影名傢眼中的長安鎮
一份個人作業,一項文化工程——談鄧偉的攝影
“鄧偉”的意義
影像的力量
這樣看——謝小明的攝影
抱休閑心,步視覺旅——周海嬰先生70年來的攝影
發現生活底色,呈現生命質感——袁學軍的攝影
影像實驗·藝術行動·學術探險——“現實與超現實”的響沙灣
豐富性與差異性——“現實與超現實”的響沙灣
攝影的多元價值與一格的創作實踐——我看李偉坤
攝影傢呂靜波
再識陳長芬
我看中國當代新銳攝影
第三編 訪談
在北京蒼穹下
“以25歲的心來工作”——攝影傢久保田博二訪談
攝影是麵對知心愛人的傾訴——與攝影傢叢臣亭的對話
記錄深圳:一座城市的心靈史——對話攝影傢餘海波
從攝影記者到藝術傢——對話程玉楊
重要的是你拍什麼——雷尼·布裏訪談
第四編 攝影史
在這個曆史時刻
件件看來皆心血,百年辛苦不尋常——寫在中國攝影博物館網站開通之際
組織·創作·觀念——改革開放30年攝影藝術的發展
百姓·百年——首屆中國國際攝影雙年展與視覺記憶
編寫《中國攝影史》——曆史與當下的反思
作者介紹
李樹峰,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攝影傢》雜誌主編,中國攝影傢協會副主席、攝影史研究委員會主任。曾承辦第六、第七、第八屆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執行主編《攝影新理念叢書》;多次擔任全國性和國際性影展評委;創立和國際“攝影傢大PK”活動,開展影像發生學和攝影傢個案比較研究:創立中國國際攝影雙年展和中國攝影傢響沙灣國際攝影周;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攝影捲》(第三次修訂)主編,著有《視覺百年——澳門攝影》、《看與見——攝影小劄》、《攝影藝術概論》等,發錶攝影理論、評論文章50餘萬字。2006年被中國攝影傢協會評為“有突齣貢獻的攝影工作者”,2008年獲中國攝影金像奬(理論評論奬),2013年被評為“文化部專傢”。
文摘
序言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 李樹峰》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感到一種學術的清風拂麵。首先,它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這幾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厚重的學術底蘊和權威性,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信心。而“攝影式觀看”,這個術語則巧妙地捕捉到瞭當代視覺文化的核心議題。在攝影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每一個角落的今天,我們如何“觀看”?我們所看到的,是否已經被攝影的語言所塑造?我推測,這本書會深入探討攝影這種媒介的內在邏輯,它如何訓練我們的眼睛,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甚至如何構建我們對現實世界的理解。李樹峰先生的名字,在藝術界或許是一個響亮的名號,我期待書中能看到他對攝影藝術史的梳理,對攝影理論的精闢闡述,以及對當下攝影現象的獨到分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研究,通過對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攝影作品的解讀,來闡釋“攝影式觀看”的具體內涵和實踐意義。作為一名渴望提升自己鑒賞能力和理論水平的讀者,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攝影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教會我如何以一種更加自覺、更加深刻的方式去觀看和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之下的非凡之處。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藝術理論和視覺文化的朋友,當我看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 李樹峰》這個標題時,心中湧起瞭強烈的求知欲。首先,“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這幾個字,足以說明這本書的學術分量和權威性,它代錶著國內頂尖的藝術研究水平。而“攝影式觀看”,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它不僅僅局限於攝影藝術本身,更可能是一種跨學科的研究範式,是對我們日常觀看行為的一次深刻反思。我非常好奇,在數字時代,圖像的生産和消費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速度,我們傳統的觀看方式是否已經受到瞭巨大的衝擊?“攝影式觀看”是否提供瞭一種對抗信息過載、碎片化視覺體驗的有效方式?我揣測,書中可能包含對攝影史上的重要事件、關鍵人物、以及具有代錶性的攝影作品的深度剖析,從而揭示攝影的觀看邏輯如何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李樹峰先生的名字,我隱約有過印象,想必他對攝影領域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論觀點,甚至是一些挑戰現有認知的研究方法。我希望通過閱讀此書,能夠提升自己對視覺文化的敏感度,學會以一種更具批判性、更富洞察力的視角去解讀周遭世界,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進行思考和建構。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尤其是“攝影式觀看”這幾個字,讓我眼前一亮,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新視界的大門。在我看來,“觀看”這個詞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學問,而冠以“攝影式”的前綴,無疑為這種觀看增添瞭特定的語境和方法論。我猜想,這本書絕非僅僅是對攝影技法的羅列,也非簡單的作品鑒賞,而是可能深入探討攝影如何改變瞭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習慣瞭用攝影師的視角去框取現實?那些被定格在畫麵中的瞬間,那些精心設計的構圖和光影,是否已經內化為我們理解事物的一種模式?李樹峰先生的名字,作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一員,其學術背景不容小覷,這意味著書中的內容必然充滿瞭理論深度和學術高度。我期待書中能夠從曆史、哲學、美學等多個維度,去剖析“攝影式觀看”的生成機製和演變過程。或許,作者會藉由對攝影史的梳理,來展現不同時代“觀看”方式的變遷,以及攝影如何在其中扮演瞭重要的角色。我非常希望,讀完這本書,我能夠對攝影這門藝術有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夠學會如何運用這種“攝影式”的敏銳和洞察力,去觀察和理解我們所處的真實世界,發現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更多可能性。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麵貌,離不開對其視覺文化的研究,而攝影作為現代最重要的視覺媒介之一,其作用不言而喻。《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 李樹峰》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種全新的觀察維度。這裏的“觀看”,絕非簡單意義上的“看”,它可能包含瞭一種帶著學術嚴謹性的、充滿理論支撐的、甚至是帶有方法論意義的審視方式。我好奇的是,李樹峰先生作為攝影領域的資深學者,他所提齣的“攝影式觀看”,究竟是一種對攝影本體的研究,還是將攝影的觀看邏輯延伸到更廣闊的藝術領域,乃至社會現實的解讀?我設想,書中或許會從攝影的成像原理、構圖法則、光影運用等方麵入手,分析這些攝影元素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視覺感知和思維模式。同時,它也可能探討不同攝影流派、不同攝影師的作品,如何體現瞭他們獨特的“攝影式觀看”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相呼應。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分析案例,通過對經典攝影作品的解讀,讓我們理解“攝影式觀看”的實際操作和理論價值。我甚至希望,這本書能夠挑戰我固有的觀看模式,引導我以一種更加主動、更加批判性的方式去接觸和理解圖像世界,從而提升我在信息洪流中的辨彆能力和審美素養。
評分剛拿到這本書,還沒來得及細細翻閱,但從書名《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攝影式觀看 李樹峰》就足以引發我無限的遐想。首先,它屬於“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這本身就意味著其學術的嚴謹性和專業性,讓人對其中內容的深度和前沿性充滿期待。一個國傢級的藝術研究機構齣品的文庫,其研究成果必然經過層層篩選和論證,承載著該領域最前沿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而“攝影式觀看”這個詞組,更是直擊人心,它不僅僅指嚮瞭攝影這門藝術媒介本身,更暗示瞭一種觀察世界、認識事物的方式。在信息爆炸、圖像泛濫的時代,我們如何“觀看”,如何解讀眼前的圖像,這本身就是一項極其重要的課題。“攝影式觀看”是否意味著一種新的視覺認知範式?它是否挑戰瞭我們習以為常的觀看習慣?是否提供瞭一種更具穿透力、更深刻的洞察視角?我猜想,書中必然會深入探討攝影媒介的特性如何塑造瞭我們的觀看方式,以及這種觀看方式又反過來如何影響瞭我們對現實世界的理解。李樹峰這個名字,如果我是經常關注攝影評論和藝術史領域的朋友,大概率不會陌生。我期待書中能看到他對攝影藝術曆史發展脈絡的梳理,對攝影美學理論的深入解析,對具體攝影作品或攝影師的精妙點評,甚至可能包含一些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或獨到的研究視角。作為一名對藝術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攝影藝術的迷宮,教會我如何用“攝影式”的眼光去審視周圍,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景象中的詩意與哲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