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
定价:60.00元
作者:李树峰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699004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所有文章都是从摄影业界目前的实际出发,从创作中的具体问题和现象入手,进行理性的梳理和解剖,对广大摄影爱好者有切实的帮助。
内容提要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分为四编:理论探索、评论、访谈、摄影史。一编收录了作者在摄影方面的一些理论研究文章;第二编收录了作者关于摄影评论的一些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摄影的态度与观点;第三编是作者对一些艺术家的访谈,如久保田博二、余海波等;第四编是作者关于摄影史研究的一些文章。
目录
自序
编 理论探索
理论的素养
摄影的“三个依赖”
摄影是一个过程
“摄影式观看”与摄影之路
心灵的高地
请别再“骑墙”了
摄影与视觉文化
摄影生态与大众化的观看
自然之镜与心灵之光——再说风光摄影
摄影学科建设的四个维度
图片编辑与格式塔
影像:属性与方向——李树峰访谈
说明性与诗性——影像的两大属性与内在关系
话说沙龙摄影及其走向
“看”与“见”
暗盒:视界·世界
差异性与一致性
摄影,到深处去
摄影的用力方向
摄影艺术史前时代结束
提炼与归纳
影像“中国梦”:表情·故事。记忆
影像“纵”“横”
摄影的经验与影像的时空
第二编 评论
关于摄影评论现状的采访提纲
一个国家与一种颜色——读郭建设摄影作品《红色中国》
一座老城,一位歌者——读张楚翔的摄影集《摇曳舵城》
原点上的守望——潘维明的摄影
博联社“劳动者”展览作品评选有感
从刘远眼中的“河南人”说开去
当前摄影创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回眸
渔木,失海后的思索
长歌当哭说坝上——看张吃的摄影画册《坝上散》
鹭匪的拆迁工程——白鹭摄影的新发现
“点”与“面”——朱宪民与解海龙的摄影比较
两种观点两种方法的PK——王文澜与贺延光
客观凝视者蔡焕松
主观表现者王征
佳挑战者陈志峰
具风范者陈锦波
不一样的卢森堡——第四届中欧文化对话摄影工作坊之“中国人看卢森堡”
影像:意义与方向——我看中国摄影家与玛格南摄影家在响沙湾的
发现“长安人”——中外摄影名家眼中的长安镇
一份个人作业,一项文化工程——谈邓伟的摄影
“邓伟”的意义
影像的力量
这样看——谢小明的摄影
抱休闲心,步视觉旅——周海婴先生70年来的摄影
发现生活底色,呈现生命质感——袁学军的摄影
影像实验·艺术行动·学术探险——“现实与超现实”的响沙湾
丰富性与差异性——“现实与超现实”的响沙湾
摄影的多元价值与一格的创作实践——我看李伟坤
摄影家吕静波
再识陈长芬
我看中国当代新锐摄影
第三编 访谈
在北京苍穹下
“以25岁的心来工作”——摄影家久保田博二访谈
摄影是面对知心爱人的倾诉——与摄影家丛臣亭的对话
记录深圳:一座城市的心灵史——对话摄影家余海波
从摄影记者到艺术家——对话程玉杨
重要的是你拍什么——雷尼·布里访谈
第四编 摄影史
在这个历史时刻
件件看来皆心血,百年辛苦不寻常——写在中国摄影博物馆网站开通之际
组织·创作·观念——改革开放30年摄影艺术的发展
百姓·百年——首届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与视觉记忆
编写《中国摄影史》——历史与当下的反思
作者介绍
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摄影史研究委员会主任。曾承办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执行主编《摄影新理念丛书》;多次担任全国性和国际性影展评委;创立和国际“摄影家大PK”活动,开展影像发生学和摄影家个案比较研究:创立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和中国摄影家响沙湾国际摄影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摄影卷》(第三次修订)主编,著有《视觉百年——澳门摄影》、《看与见——摄影小札》、《摄影艺术概论》等,发表摄影理论、评论文章50余万字。2006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2008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2013年被评为“文化部专家”。
文摘
序言
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从书名《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 李树峰》就足以引发我无限的遐想。首先,它属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这本身就意味着其学术的严谨性和专业性,让人对其中内容的深度和前沿性充满期待。一个国家级的艺术研究机构出品的文库,其研究成果必然经过层层筛选和论证,承载着该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而“摄影式观看”这个词组,更是直击人心,它不仅仅指向了摄影这门艺术媒介本身,更暗示了一种观察世界、认识事物的方式。在信息爆炸、图像泛滥的时代,我们如何“观看”,如何解读眼前的图像,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摄影式观看”是否意味着一种新的视觉认知范式?它是否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看习惯?是否提供了一种更具穿透力、更深刻的洞察视角?我猜想,书中必然会深入探讨摄影媒介的特性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观看方式,以及这种观看方式又反过来如何影响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李树峰这个名字,如果我是经常关注摄影评论和艺术史领域的朋友,大概率不会陌生。我期待书中能看到他对摄影艺术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对摄影美学理论的深入解析,对具体摄影作品或摄影师的精妙点评,甚至可能包含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或独到的研究视角。作为一名对艺术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摄影艺术的迷宫,教会我如何用“摄影式”的眼光去审视周围,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景象中的诗意与哲理。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艺术理论和视觉文化的朋友,当我看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 李树峰》这个标题时,心中涌起了强烈的求知欲。首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这几个字,足以说明这本书的学术分量和权威性,它代表着国内顶尖的艺术研究水平。而“摄影式观看”,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不仅仅局限于摄影艺术本身,更可能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是对我们日常观看行为的一次深刻反思。我非常好奇,在数字时代,图像的生产和消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我们传统的观看方式是否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摄影式观看”是否提供了一种对抗信息过载、碎片化视觉体验的有效方式?我揣测,书中可能包含对摄影史上的重要事件、关键人物、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的深度剖析,从而揭示摄影的观看逻辑如何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李树峰先生的名字,我隐约有过印象,想必他对摄影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观点,甚至是一些挑战现有认知的研究方法。我希望通过阅读此书,能够提升自己对视觉文化的敏感度,学会以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富洞察力的视角去解读周遭世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建构。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离不开对其视觉文化的研究,而摄影作为现代最重要的视觉媒介之一,其作用不言而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 李树峰》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种全新的观察维度。这里的“观看”,绝非简单意义上的“看”,它可能包含了一种带着学术严谨性的、充满理论支撑的、甚至是带有方法论意义的审视方式。我好奇的是,李树峰先生作为摄影领域的资深学者,他所提出的“摄影式观看”,究竟是一种对摄影本体的研究,还是将摄影的观看逻辑延伸到更广阔的艺术领域,乃至社会现实的解读?我设想,书中或许会从摄影的成像原理、构图法则、光影运用等方面入手,分析这些摄影元素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视觉感知和思维模式。同时,它也可能探讨不同摄影流派、不同摄影师的作品,如何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摄影式观看”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呼应。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案例,通过对经典摄影作品的解读,让我们理解“摄影式观看”的实际操作和理论价值。我甚至希望,这本书能够挑战我固有的观看模式,引导我以一种更加主动、更加批判性的方式去接触和理解图像世界,从而提升我在信息洪流中的辨别能力和审美素养。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摄影式观看”这几个字,让我眼前一亮,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视界的大门。在我看来,“观看”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学问,而冠以“摄影式”的前缀,无疑为这种观看增添了特定的语境和方法论。我猜想,这本书绝非仅仅是对摄影技法的罗列,也非简单的作品鉴赏,而是可能深入探讨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习惯了用摄影师的视角去框取现实?那些被定格在画面中的瞬间,那些精心设计的构图和光影,是否已经内化为我们理解事物的一种模式?李树峰先生的名字,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员,其学术背景不容小觑,这意味着书中的内容必然充满了理论深度和学术高度。我期待书中能够从历史、哲学、美学等多个维度,去剖析“摄影式观看”的生成机制和演变过程。或许,作者会借由对摄影史的梳理,来展现不同时代“观看”方式的变迁,以及摄影如何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非常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对摄影这门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会如何运用这种“摄影式”的敏锐和洞察力,去观察和理解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发现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更多可能性。
评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摄影式观看 李树峰》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到一种学术的清风拂面。首先,它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学术底蕴和权威性,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信心。而“摄影式观看”,这个术语则巧妙地捕捉到了当代视觉文化的核心议题。在摄影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我们如何“观看”?我们所看到的,是否已经被摄影的语言所塑造?我推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摄影这种媒介的内在逻辑,它如何训练我们的眼睛,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甚至如何构建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李树峰先生的名字,在艺术界或许是一个响亮的名号,我期待书中能看到他对摄影艺术史的梳理,对摄影理论的精辟阐述,以及对当下摄影现象的独到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的解读,来阐释“摄影式观看”的具体内涵和实践意义。作为一名渴望提升自己鉴赏能力和理论水平的读者,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摄影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加自觉、更加深刻的方式去观看和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之下的非凡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