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生命的喝彩——北京残奥会回眸
定价:24.00元
作者:新华月报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010073637
字数:1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生命的喝彩——北京残奥会回眸》一书分《精彩开幕:和梦一起飞》、《赛场英雄:感动世界 激励世人》、《圆满落幕:给未来的信》、《温暖记忆:北京残奥会传递真爱与梦想》等4个部分,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了北京残奥会盛况,凸显了各国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出的技艺、顽强意志和自神,诠释了本届残奥会“同属一个世界,共求美好梦想”的主题和“、融合、共享”的理念,是一部具有较强可读性、资料性和思想启迪性的残奥会档案。
目录
1 精彩开幕:和梦一起飞
促进国际残奥事业携手共建美好世界——在北京残奥会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二○○八年九月六日)胡
演绎生命灿烂讴歌顽神北京2008年残奥会隆重开幕
在北京二○○八年残奥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刘 淇(二○○八年九月六日)
在北京二○○八年残奥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国际残奥委会主席 菲利普·克雷文爵士(二○○八年九月六日)
“中国没有停止带给大家惊喜”——海外媒体盛赞北京残奥会开幕式
国际社会盛赞北京残奥会开幕式
生命和希望的赞歌——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感动世界
2 赛场英雄:感动世界激励世人
瓦多维乔娃神枪揽得首金来
独臂泳者杜剑平
赛场搭起人生舞台——姚娟夺得中国残疾人田径队首金
中国两支足球队亮相残奥会绿茵场上苦作乐
乒坛“维纳斯”
顶天立地何军权
心手相连
吴晴:五个月练出的铁饼冠军
王义:象棋大师错失铜牌
“海燕,好样的!”
55岁老将谢幕
池中健儿感受幸福
举重冠军身兼三职
游泳让我享受人生
此刻我们盼了太久
乒坛元老遗憾止步
吴国境:要把l80公斤举起来
碧波“小金花”
泳坛“常青树”
……
3 圆满落幕:给未来的信
4 温暖记忆:北京残奥会传递真爱与梦想
附录 2008北京残奥会奖牌榜
代结语 创造属于每个人的美好世界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给我的整体感觉,应该是既有宏观的史诗感,又不乏微观的个体温度。它是一次对特定历史时刻的精准定格,同时也是对人类精神图谱的一次深邃探索。我猜测,作者在采访众多相关人士时,一定积累了海量的第一手资料。我期待读到那些鲜活的、未经修饰的语录,它们往往比任何复杂的叙述都更有力量。比如,一位轮椅击剑运动员在谈及他与对手的对决时,那种融合了战术智慧与个人意志的描述,定能让人屏息凝神。同时,这本书可能还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的文字描述,那些定格的画面,比如火炬点燃时,观众席上爆发出的那种跨越语言和文化隔阂的共同情感共振,是如何被文字成功捕捉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构建一种叙事节奏,时而紧张激烈,时而舒缓深沉,如同欣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最终,这本书不应该只是一个关于“过去”的纪念碑,而应该是一本激发“现在”行动力的指南,激励每一个读者,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喝彩”时刻,并勇敢地去庆祝它。
评分这部作品,从它的名字中就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量与热烈赞颂,仅仅是“生命的喝彩”这几个字,便足以勾勒出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情感基调。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读到那些不屈服于命运的灵魂,如何在竞技场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它必然不仅仅是对赛事的简单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史诗。我设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捕捉那些决定性的瞬间,那些突破极限的呐喊,以及赛后拥抱时的无声泪水。我相信,通过文字的描摹,我能“亲眼目睹”运动员们如何将残缺视为一种独特的视角,而非束缚,并以此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辉煌殿堂。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们深入到那些幕后的故事中去,了解他们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克服的不仅是身体上的限制,更是外界异样的目光和内心的挣扎。阅读它,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重新审视“完美”的定义,体会到真正的勇气并非没有恐惧,而是带着恐惧依然前行,并最终赢得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耀。它应该是一盏灯,照亮那些在生活中遭遇挫折的人们,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最值得喝彩的奇迹。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希望它能留下的不是暂时的感动,而是长久的反思。体育精神的核心在于超越自我,而残奥精神的超越,无疑更加艰难,也因此更具震撼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残障美学”的探讨。如何将身体的限制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更具张力的美感?比如,在游泳池中,肢体的不协调如何被水的浮力与节奏感重新编织成一种优雅的律动?作者是否尝试用诗意的语言去解构这些看似“不完美”的动作,从而揭示出生命力本身就是最原始、最高级的艺术形式?我设想,书中对于教练员、裁判员、志愿者等幕后英雄的描绘,也一定非常精彩。他们是构建这个光荣舞台的基石,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专业素养,与运动员的拼搏同样伟大。一本好的回顾录,不应只聚焦于金牌得主,而应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展示所有参与者如何共同铸就了这场“喝彩”。我期待读到一些具体的小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小插曲,比如一位运动员在赛前如何克服恐慌,或是一位后勤人员如何巧妙地解决了一个突发的设备难题。正是这些细微的“人味儿”,才能让整部作品熠熠生辉。
评分这本书的气势,在我看来,应该是一种内敛的磅礴。它不一定需要过于煽情和夸张的辞藻去堆砌,而是依靠铁一般的事实和精确的情感刻画,自然而然地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尤其想探究,作者是如何平衡“回顾”与“反思”之间的比例。如果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流水账式重述,那便失去了“回眸”的意义。真正的回眸,必然带着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许。这本书是否成功地将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精神内核,提炼出来,并与当下的社会语境进行对话?例如,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辅助技术对残疾人生活的影响?运动员们对于这些新技术的态度是怎样的?是将其视为助力,还是担心过分依赖会削弱自身的努力?这些深刻的议题,如果能在书中有所触及,那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和思想深度将大大提升。我倾向于那些冷静分析,而非单纯的赞美,因为只有直面挑战和争议,才能让这份“喝彩”显得更加真实和有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我猜想一定充满了设计感,那种沉稳又不失激情的色彩搭配,或许会选用深邃的蓝与炽烈的红,象征着沉静的努力与爆发的激情。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比赛细节,例如田径赛道上的声纳引导,轮椅篮球战术的瞬息万变,或是坐式排球中那精妙的身体控制。这些内容,如果写得干瘪,就成了冰冷的报道,但如果能融入旁观者细腻的观察和深切的共情,那便成了鲜活的画面。我期待它能像一部慢镜头纪录片,让我们捕捉到那些常人无法理解的身体语言——一个眼神的交流,一次肌肉的微小颤动,如何预示着下一秒的惊天一跃或精准传球。更深层次地,我想这本书会探讨社会对残障群体的认知转变。北京残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更是一次文化观念的普及和升级。作者是否成功地将那些赛场外的社会反响,那些普通观众从最初的“同情”转变为后来的“敬佩”,这种心理上的微妙变化,用文字进行了有力的捕捉和分析?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体育范畴,而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有趣案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