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基本信息
书名:声乐练声曲200条专为合唱队与独唱歌手准备的练习
定价:18元
作者:[德]克劳斯·海兹曼著;朱莉译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44436311
字数:
页码: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目录
1.身体的预备练习
2.正确的姿势
3.练习步骤
4.呼吸练习
5.为强化横膈膜式呼吸准备的练习
6.为放松和打开发声区域准备的练习
7.开声练习
8.元音发音和转换的练习
9.声区转换练习
10.共鸣练习
11.放松和灵活嘴唇的练习
12.力度练习
13.与练耳结合的发声练习
14.与培养节奏感练习结合的发声练习
15.伴奏和演唱的建议
内容简介
人声是所有乐器中灵敏、精细的乐器。只有长年细心、负责地使用,才能保持它的健康有力。合唱声音训练以及这些练声曲能为达成这一目标作出有价值的、长久的贡献。我们必须重复再三地对合唱队员解释这些发声练习的重要性,它们正如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前的热身一样重要。有了它们,即使一些队员在起初没有意识到自身有任何大的进展,然而总的来说,每个队员的微小改进都会在相当程度上提升整个合唱队的声音。疲劳迹象将会越来越少,合唱队的音量和声音将变得有强度、统一且灵活。此外,队员们的嗓音也将更有力、更圆润、更富有弹性。合唱指挥认真地自尝试也很重要,他必须首先自反复几次地试验所有推荐练习,然后挑选出那些他觉得合适的练习来训练合唱队。由克劳斯·海兹曼编著《声乐练声曲200条》为我们提供了200条的练声曲,它们标记清晰、分类明智、设计悉心,可以说极其有用。
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找到一套系统性强、能够贯穿日常训练始终的系统。很多练声曲集都是碎片化的,练几天就感觉到了瓶颈。但翻阅这本《200条》,我发现它像是一个渐进式的“攀登阶梯”。从最基础的稳定气息练习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音准微调,再到高难度的快速换气和情感表达训练。这种递进关系设计得非常科学,它不像那种一上来就要求你飙高音的“速成秘籍”,而是脚踏实地,让你每上一级台阶,都能感觉到自己声音的“肌肉”得到了实质性的强化。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关于“色彩变化”的练习,它不仅仅关注“能不能唱上去”,更关注“要用什么声音质感去唱”。对于追求艺术表现力的我们来说,这种对声音“质地”的关注,才是区分平庸与卓越的关键。这本书无疑是为追求更高层次演唱效果的团体量身定制的精品。
评分我之前用过好几本国外的练声材料,很多都存在一个问题:翻译过来的术语晦涩难懂,或者音域设置完全不符合我们亚洲人习惯的发声范围,导致学生在尝试时很容易感到吃力或产生畏惧心理。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本土化关怀。首先,无论是曲式结构还是术语的注释,都非常贴合国内音乐教育的习惯,阅读起来毫无障碍。其次,你能够明显感觉到,这些练习的音域划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容易让人声带过度紧张的“死区”。我让一位平时演唱比较吃力的女高音声部成员试练了其中几条高位颤音练习,她反馈说,虽然难度依然存在,但比起之前使用的教材,她感觉自己的喉咙放松多了,而且更容易找到支撑点。这表明作者在编写时,是真正站在一线歌唱者的角度去考虑“可行性”和“舒适度”的,而不是一味追求炫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朴实无华的,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装饰,直奔主题,一看就知道是给真干活的人准备的工具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算对得起这个价格,翻开第一页,看到那密密麻麻的五线谱,心里就踏实了一半。毕竟,对于我们这种常年和音准、气息较劲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最怕的就是那种讲得天花乱坠但实际操作性不强的“大师秘籍”。这本书的排版清晰,谱例的标注也很规范,尤其是那些速度标记和力度记号,用色区分得当,就算是光线不好的排练室里也能看得清楚。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声部练习的区分,不是简单地把所有音阶堆在一起,而是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针对高音区爆发力训练和低音区厚度保持的组块。虽然我还没完全消化掉里面的所有练习,但光是翻阅目录和试唱了前几条,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结构编排上的用心良苦,这绝对不是那种随便找了几段练习凑数就能搪塞过去的教材,更像是一份经过多年舞台检验的“实战手册”。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标准”的练声曲集是抱有一丝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它们往往偏向学院派的僵硬训练,和我们合唱团日常排练中遇到的那些具体问题——比如,如何快速地将不同音域的团员声音“粘合”在一起,或者如何在紧张的演出前进行一次高效的“热身”——可能解决得不够接地气。但是,这本教材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的那些音型设计,乍一看似乎很基础,但细细品味,会发现每个音程的跨度、每个乐句的呼吸点,都巧妙地暗藏着对气息控制的挑战。我尝试着让低音组用其中一段进行了一次快速的连贯练习,结果惊喜地发现,他们以往那种“推着唱”的毛病,在尝试跟上谱面要求的连贯性时,自然而然地就被修正了不少,因为如果不收紧核心,声音就会立马散掉。这种“寓教于乐”的训练方式,比老师在旁边干吼“收住!收住!”要有效得多,它让训练本身成为了一个自我纠错的过程,这才是高级的教材设计。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兼顾演唱和伴奏的角色来说,能找到一本既有纯旋律练习,又包含清晰伴奏指示的乐谱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买到纯人声部分或者只有钢琴伴奏的版本,这对于排练二重唱或小组合唱来说,灵活性大大受限。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提供了清晰的声乐线条,还确保了伴奏部分的织体不会过度干扰或掩盖声乐的重点。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和声连接”的那一部分练习,作者似乎很注重训练歌手对内部声部和弦的敏感度,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旋律线。通过跟随伴奏进行那些复杂的半音进行练习,团员们开始更主动地去“倾听”他们身边的声音,而不是闭门造车式地对着空气发声。这对于提升合唱的整体“立体感”是至关重要的,绝对是舞台呈现效果的一大助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