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意太极拳
定价:12.00元
作者:马琳璋马天巧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01
ISBN:97875009299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心意太极拳是心意拳练到中层以后、往高层攀登必修的拳术,要求以柔制刚、以弱制强,是心意拳练柔至刚的劲路之道,是练武入道的必经之途。 心意太极拳形神兼备,讲求轻灵、圆活、师法自然,因此演练时要求以心用意、以意领气、呼吸自然、气息绵绵。其动作刚柔相济、虚实分明,演练时若行云流水、轻灵连环、圆缓柔顺。 心意太极拳对于养生和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功效,特别是对治疗人类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都具有特殊的疗效。
目录
作者介绍
马琳璋,1942年生,安徽省蚌埠市人。作家、民间武术家。 马琳璋自幼爱武,谦虚好学,对传统武术苦苦追求。参加工作后,有机会多次到全国各地向许多拳家名师学习、请教,广采博集,融会贯通,用诸家之长充实和提高自己。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是对心意拳、
文摘
序言
《心意太极拳》这本书在介绍拳架动作时,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图示和文字说明,而是通过对每一个动作的精妙解析,让我理解了动作背后的原理和意境。作者不仅仅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样做”。比如,在讲解“揽雀尾”这个动作时,他们详细分析了“捋”、“挤”、“按”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劲力变化,以及它们在实战中的应用。他们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捋”如同解开缠绕的丝线,“挤”如同推开阻碍,“按”如同将对方压制住。这种深入的剖析,让我对每个动作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变化。我尝试着将书中的讲解应用到我的练习中,发现那些曾经觉得别扭的动作,在理解了其内在原理后,变得流畅了许多。而且,我发现自己对动作的控制力也得到了提升,不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能够根据书中的讲解,灵活地调整动作。
评分这本书在关于“招式”与“原理”的关系上,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之前学习太极拳,总是纠结于招式的记忆和模仿,很多时候学了一套拳,却不知道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但是,《心意太极拳》这本书强调,招式是为原理服务的,是原理的载体。作者鼓励读者不要死记硬背招式,而是要理解招式背后的力学原理、人体运动规律以及阴阳辩证的思想。他们用了很多例子,比如讲解一个简单的“推手”动作,就能够延伸出多种不同的技击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源于相同的几个基本原理。我开始尝试着去反思我的练习方式,不再仅仅是机械地重复动作,而是去思考每一个动作背后的目的和原理。这种转变让我对太极拳的练习变得更加主动和富有创造性。我不再害怕遗忘招式,因为我知道,只要我掌握了原理,我就能够自己去创造或者调整出无数种变化。
评分这本书中关于“劲”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对太极拳中的“劲”感到困惑,觉得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这本书的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劲”的产生、运用和感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们提到,“劲”并非蛮力,而是通过身体的整体协调、骨骼的支撑以及意念的引导而产生的。比如,他们用“弹簧”的比喻来形容劲的蓄积和释放,让我对“棚劲”、“捋劲”等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实际练习中,我尝试着去体会那种“劲”的流动。当我做“捋挤按”这几个动作时,我不再仅仅是推出去,而是去感受一股力量从脚底升起,通过腰胯的传递,最终到达手掌。这种力量的传递过程,让我感觉身体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力量不再是从某一个点发出的,而是全身协调发力的结果。而且,我发现当真正体会到“劲”的运用时,动作虽然看起来轻柔,但却有着不容小觑的威力。这种“以柔克刚”的原理,让我对太极拳的技击层面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关于“虚实”的论述,让我对太极拳的步法和身体的重心转移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一直以为“虚实”就是站立时一条腿受力,一条腿不完全着力,比较简单。但《心意太极拳》这本书将“虚实”的辩证关系阐述得非常透彻。作者强调,虚实是动态变化的,是在瞬间完成的,而且是全身协调的结果。他们用了很多例子,比如“进退步”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如何通过身体的微小调整,来实现重心的快速转移,以及如何在虚实转换中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力量的连续。在我的练习中,我开始有意识地去体会这种虚实的转换。当我迈出一步时,我不再是简单地将腿向前伸,而是去感受重心如何从实腿转移到虚腿,以及虚腿如何快速地变成实腿。这种对虚实的精妙运用,让我的步法变得更加灵活,也更加有力。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移动,而是能够主动地控制自己的重心,并利用重心的变化来增强攻击或防御的效果。
评分《心意太极拳》这本书在讲解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上,做得非常到位。我之前学过的很多养生功法,都会强调呼吸的重要性,但这本书将呼吸与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细节都紧密地联系起来。作者解释了如何做到“腹式呼吸”,以及这种呼吸方式如何与动作的开合、起伏相辅相成。他们强调,呼吸要自然、深长,而且要与动作的节奏一致。我尝试着在练习时,将每一次吸气与身体的舒展、蓄力联系起来,将每一次呼气与身体的收敛、发力联系起来。刚开始的时候,我有些不适应,觉得一边要关注动作,一边还要去控制呼吸,有些手忙脚乱。但是,坚持练习下来,我发现这种配合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我的动作变得更加舒展、连贯,而且感觉身体的能量也更加充沛。尤其是在一些复杂的动作转换时,顺畅的呼吸能够帮助我保持身体的稳定,避免出现僵滞。这种呼吸与动作的完美结合,让我对太极拳的“内外兼修”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对“身法”的讲解,让我对太极拳的姿态和身体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太极拳的姿势很夸张,比如低位下蹲。但是,这本书解释了这些姿势背后蕴含的道理。作者强调了“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坐胯”等基本要领,并详细解释了它们在实际练习中的作用。他们说,这些身法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太极拳的技击作用,以及保护身体的健康。我尝试着去体会“含胸拔背”的感觉,一开始觉得胸腔有些憋闷,但慢慢地,我发现在这样的状态下,我的肩部和背部反而更加放松,而且身体的重心也更加稳固。同样,对于“松腰坐胯”的练习,我发现能够有效地引导身体的重心下沉,增强身体的稳定性,而且能够为腰部的转动提供更好的支撑。这些身法的训练,让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灵活、协调,也更加有力量。
评分《心意太极拳》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打拳,更是在引导你如何去感受和体悟生活。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太极拳的热爱和对生命哲学的思考。他们将太极拳中的“圆”的概念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人际关系、工作处理等,都应该像太极的圆一样,做到事事圆融,面面俱到。他们还强调了“守中”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在拳架上保持身体的重心,更是在为人处世上要保持内心的平衡和中庸之道。这种将武术与人生哲学融为一体的阐述方式,让我感到非常受用。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身体,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的影响。感觉自己对待生活中的一些烦恼和压力,也变得更加从容和豁达。这本书让我明白,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和谐与平衡的追求。
评分读《心意太极拳》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它对“松”的阐释。我之前一直以为“松”就是卸掉力气,把身体放空。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松”并非“空”,而是一种“虚灵”的状态,是一种在放松中蕴含着力量的动态平衡。作者用了很多例子,比如“节节贯穿”的讲解,强调了身体每一部分的协调配合,而不是孤立的用力。他们说,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都要像开了锁一样,不僵硬,不憋滞,让气血得以顺畅流通。在练习中,我开始有意识地去体会这种“松”的感觉。当我真正做到“松肩沉肘”时,我发现手臂和肩部不再有那种紧绷感,而是一种自然的下垂,好像重力牵引着,但同时又能感觉到一种内在的支撑。这种“松”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练习的动作变得更加流畅,消耗的体力也相对减少,而且感觉身体的疲劳感也减轻了很多。之前我常常因为用力过度而感到疲惫,现在我明白了,很多时候的“累”是因为“紧”,而不是因为“练”。这种对“松”的深入理解,让我的练习过程变得更加舒适和有效。
评分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太极拳的书,书名叫做《心意太极拳》,作者是马琳璋和马天巧,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我一直对太极拳很感兴趣,觉得它既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又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这本书我看了有一段时间了,有一些零散的感悟,想记录下来。 这本书的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没有一开始就枯燥地讲解拳架的动作要领,而是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去阐述“心意”这两个字在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性。我之前学过一些别的武术,虽然也强调精神集中,但像这本书这样,将“心意”作为贯穿始终的灵魂,我是第一次见到。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比喻,比如“心意如舟,身体为桨”,来解释心意的引导作用。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打拳,更是在引导你如何去感受、去体会身体和内在力量的连接。很多时候,我们在练习时过于关注动作的外部形态,而忽略了内在的感受。这本书提醒了我,真正的太极拳练习,是从心开始的。我尝试着在练习时,更注重内心的宁静和意念的集中,感觉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仿佛被我的意念牵引着,那种感觉非常奇妙,好像身体不再是独立的肢体,而是与我的精神融为一体。这种体验让我对太极拳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不再仅仅是模仿动作,而是真正地去“行”太极。
评分《心意太极拳》这本书在讲解“进退”的用法时,让我对太极拳的攻防转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之前以为太极拳只是防御性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积极进取的另一面。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进”来打破对方的防线,如何利用“退”来化解对方的攻击,以及如何在进退之间寻找最佳的攻击时机。他们用了很多比喻,比如“进”如猛虎下山,“退”如猫捉老鼠,生动地描绘了进退的节奏和力量。在练习中,我尝试着去体会这种进退的韵律。当我向前迈步时,我试图去感受那种向前推进的力量,以及如何让这种力量与对方的攻击形成对撞。当我向后撤步时,我试图去感受如何顺势化解对方的力量,并为下一次的进攻做好准备。这种对进退的深入理解,让我在练习套路时,不再觉得动作之间是孤立的,而是充满了变化和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