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象棋布局战术技巧/象棋战术解析系列
定价:23.00元
作者:傅宝胜
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33772529
字数:
页码:1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象棋布局战术技巧/象棋战术解析系列》主要介绍笔者数次参加各类赛事(如全国象棋公共赛、省棋协杯赛、省老运会象棋赛、市全运会象棋赛、市老运会象棋赛等)的布局战术准备方案。包括先手布局战术准备和后手布局战术准备两大类。在比赛中屡试甚爽,尤其开局阶段省时、省心、得心应手。
笔者傅宝胜旨在抛砖引玉,期望读者以此为例,根据自身的棋风棋路的特点,量体裁衣,制定自己的赛前布局战术准备方案。如果《象棋布局战术技巧/象棋战术解析系列》的问世能给广大读者带来启发和帮助,我将十分欣慰。
目录
象棋布局战术技巧
节 快速出车战术
第2节 子力协调战术
第3节 抢占要道战术
第4节 左封右兑战术
第5节 敢于创新战术
第6节 解封破兑战术
第7节 布局欺着战术
一、顺炮类
二、中炮对屏风马类
三、中炮对列炮及后补列炮类
四、中炮对反宫马类
第8节 避开陷阱战术
一、顺炮类
二、中炮对屏风马类
三、中炮对列炮及后补列炮类
四、中炮对反宫马类
第9节 赛前准备战术
一、先手布局战术的准备
1.中炮对屏风马
2.顺炮横车对直车
3.中炮对左炮封车转半途列炮
4.中炮对反宫马
5.中炮对单提马横车
二、后手布局战术的准备
1.河头堡垒应中炮
2.左中炮应仙人指路
3.右中炮应士角炮
4.左中炮应飞相局
5.挺7卒应过宫炮
6.挺卒应起马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远远达不到我期待的水准,它更像是一本初级入门的速成手册,而不是一本深入的“战术解析”。很多看似精妙的布局变化,作者仅仅是点到为止,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思路,却缺乏对每一步棋背后深层逻辑的剖析。比如在某个中局转换的关键时刻,作者给出的解释是“此位是最佳着法,能获得空间优势”,但并未详细阐述如何将这种空间优势转化为实际的物质或局面优势,背后的计算深度和权衡取舍完全缺失。对于有一定基础,希望冲击更高段位的棋手而言,这种浅尝辄止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招法记忆,而是对局势判断的精细化训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只是记住了几条死棋路,对于临场应变和主动创造战机的能力提升微乎其微,白白浪费了购买的期待,总而言之,深度和严谨性严重不足。
评分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案例和棋谱似乎有些陈旧了,很多例子都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虽然经典案例值得学习,但现代象棋的理论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思路和弃子技巧层出不穷。这本书几乎没有涵盖近年来特级大师们在实战中开创的全新布局变例或对旧有布局的颠覆性理解。这使得这本书的“战术解析”部分显得有些脱离实战前沿,就好比一本武功秘籍只收录了基础桩功,而忽略了新派的精妙招式。对于追求与时俱进的爱好者来说,参考这样的资料可能会导致在实战中遇到新潮的对手时,自己的应对策略显得过时和被动。如果能多加入一些近五年的顶级比赛的精选对局来佐证和更新理论,这本书的价值会大大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我拿到手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正规出版社出的书。字体大小不一,行距忽宽忽窄,很多地方的图表都印得模糊不清,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变招,光影处理得非常糟糕,根本看不清棋子的具体位置。更别提纸张质量了,摸上去有一种粗糙的廉价感,油墨味还挺重,翻了几页感觉手指上都沾上了黑灰。阅读体验极差,每次想跟着书中的走法复盘一局棋,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辨认那些模糊不清的标记,严重影响了学习的连贯性和效率。感觉作者和编辑团队在校对和印刷环节完全是草草了事,对读者极度不负责任。对于想要系统学习棋艺的爱好者来说,这种低劣的制作水平,无疑是学习道路上的一个巨大障碍,让人提不起精神去深入研究其中的内容。如果内容本身再精彩,也架不住这样的外在形式的折磨,实在是令人失望透顶。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混乱得令人发指,完全看不出清晰的递进关系。它没有采用传统的从基础到进阶,或者按不同开局体系分类的结构,而是将一些看似相关的战术点随意地拼凑在一起。比如,上一节还在讲某个残局定式的精确计算,下一页突然跳到了某个中局弃子的抽象原则,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和衔接,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不得不经常在目录和正文之间来回翻找,试图重建作者隐藏的逻辑线索,这极大地打乱了我的学习节奏。一本好的教材,其结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教学工具,它应该像清晰的地图一样引导学习者逐步攀登知识的高峰,但这本厚厚的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堆散落的碎片,需要我自己花费额外的精力去重新拼装,非常不科学的组织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实在是过于枯燥和学术化了,缺乏一点与读者互动的热情和引导。作者的叙述方式更像是在照本宣科地罗列棋谱和理论条文,全程没有感受到任何生动的实战案例或者棋手的心路历程分享。很多段落读起来佶屈聱牙,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对于我这种更偏爱通过故事和案例来理解复杂概念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煎熬。我尝试了好几次集中注意力去啃读,但总是在一些冗长乏味的论述中迷失方向。一个好的教学材料,应该具备引导性,能够将读者带入到对弈者的思维情境中去。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把自己高高地放在理论的顶端,要求读者去适应它的冷漠和疏离,阅读体验非常不友好,学习的热情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