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学生体制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报告
定价:30.00元
作者: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040208696
字数:
页码:2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报告》共分4个部分:部分为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第二部分为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实施方案和细则;第三部分为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与分析;第四部分为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统计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二)内外科体检
内外科体检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健康筛选,为体质健康监测统计样本输送“正常”学生。体检由具有临床经验的内科医师负责。每个检测队应有一名内科主治医师负责业务指导和会诊工作。
使用器材:诊断床、听诊器、。
检查方法:按照病史采集方法询问病史,按物理诊断方法进行体格检查。对检测卡片(见附表2: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网络工作检测卡片(2))写明的重点项目,逐项填写清楚。将根据病史、体征即可诊断的疾病,经必要检查确定的现患疾病,是否允许参加身体素质测定等意见,写入“体检小结”栏内,主检医师。对体检中发现的阳性体征,应进一步进行检查,必要时通知家长,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凡根据病史、体格检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不得参加身体素质项目测试,因此不列人体质测定的统计样本:
(1)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有病(如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哮喘、肝炎、等);
(2)身体发育异常(如侏儒症、巨人症);
(3)身体残缺、畸形者(如严重脊柱侧弯、鸡胸、跛足、明显的O型腿和X型腿等);
(4)急性病患者,或近一个月内曾患高烧、腹泻等急性疾病而体力尚未恢复者;
(5)女生月经期。
对能够参加身体素质项目测试的受检者,应将检测卡片上“是否能参加素质项目测试”中的“是”字圈住;相反,如不能参加身体素质项目测试,应圈住“否”字。后者不列入统计样本。
序言
阅读这份报告时,我感受到的与其说是阅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参与一个庞大的、自上而下的系统评估过程。它内部大量的表格和专业术语,像是一个精密仪器的操作手册,虽然需要一定的专注力去解码,但一旦掌握了其内在的规则,便能从中洞察出教育体系运行的真实脉络。我甚至会想象,在报告形成的过程中,幕后有多少教育工作者、医务人员、统计学家投入了心血,去确保每一个数据点的真实性与代表性。这种“幕后工程”的厚重感,使得这份文献本身就带上了一种历史使命感。它不追求畅销,不迎合大众口味,它只是忠实地记录了一段历史时期的国家级体检结果,这种纯粹的功能性,恰恰赋予了它穿越时间的恒久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色调搭配,配合恰到好处的留白处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觉得,一本专业领域的报告,如果能在视觉上传达出其内容的严谨性与重要性,那已经成功了一半。书脊上的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既清晰易读,又透着一股官方文献特有的庄重感。初次翻阅时,那种纸张的质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感,而是略带粗粝的、让人感觉踏实的触感,这使得即便是阅读枯燥的数据和图表时,也能保持一种相对愉悦的心情。封面上的信息排布得井井有条,虽然是报告性质的文件,但整体视觉效果绝不拖沓,反而有一种简洁有力的美感,让人对其内容的专业水准抱有极高的期待。看得出来,设计团队在处理这类官方出版物时,确实下足了功夫,试图在严肃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这一点,作为普通读者,我深感满意。
评分我尝试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这份报告所承载的时代意义。它仿佛是一个精准捕捉了特定年份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身体状况的“时间胶囊”。想象一下,二十年前的校园生活与今天的差异有多大?这份报告无疑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参照系,让我们得以量化地去对比不同代际学生在体质发展上的演变轨迹。这种历史的纵深感,是任何零散的轶事或道听途说都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国家对下一代健康投入关注的历史侧写。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运动参与率和常见健康指标的对比分析,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教育政策调整是否及时、体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等深刻议题。对于教育研究者或政策制定者而言,这份报告无疑是进行长期趋势分析的基石,其客观性和系统性,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去情绪化的视角来审视一个常常被情感和片面经验主导的领域——学生的健康问题。我们总是在媒体上看到关于“垮掉的一代”或者“体质严重下降”的论断,但往往缺乏可靠的、全国性的、标准化的证据链。这份报告则像一把冷静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表象,用数据说话。它迫使读者直面那些可能令人不安但却是真实的健康基线,比如某些特定地区或年龄段的指标偏离。这种基于事实的批判性审视,远比空泛的担忧更有建设性。它要求我们把对“健康”的讨论,从道德绑架式的焦虑,拉回到科学监测与系统改进的轨道上来。这种科学基调,是我在许多同类题材读物中难以寻觅的宝贵品质。
评分这份报告的叙事逻辑构建得非常清晰,尽管它本质上是一份技术性文件,但其结构安排却展现出高度的条理性。从样本选取的方法论开始,到数据采集的规范,再到最终结果的呈现和讨论,每一步都环环相扣,逻辑链条完整而坚固,让人在阅读复杂图表时,不容易迷失方向。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时所采取的克制和审慎的态度,没有过度夸大或渲染某些发现,而是用严谨的学术语言进行陈述,这极大地增强了报告的公信力。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这类报告最怕的就是晦涩难懂,但这份报告在关键结论的总结部分,似乎努力做到了通俗化与专业性的兼顾,使得普通关注者也能把握住核心的健康警示信号。这种对读者群体的细致考量,使得这份官方文献的传播广度得到了潜在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