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學生體製健康監測網絡2004年監測報告
定價:30.00元
作者: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040208696
字數:
頁碼:29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網絡2004年監測報告》共分4個部分:部分為教育部關於2004年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公告;第二部分為200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網絡工作實施方案和細則;第三部分為200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與分析;第四部分為200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統計資料。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二)內外科體檢
內外科體檢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健康篩選,為體質健康監測統計樣本輸送“正常”學生。體檢由具有臨床經驗的內科醫師負責。每個檢測隊應有一名內科主治醫師負責業務指導和會診工作。
使用器材:診斷床、聽診器、。
檢查方法:按照病史采集方法詢問病史,按物理診斷方法進行體格檢查。對檢測卡片(見附錶2: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網絡工作檢測卡片(2))寫明的重點項目,逐項填寫清楚。將根據病史、體徵即可診斷的疾病,經必要檢查確定的現患疾病,是否允許參加身體素質測定等意見,寫入“體檢小結”欄內,主檢醫師。對體檢中發現的陽性體徵,應進一步進行檢查,必要時通知傢長,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凡根據病史、體格檢查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均不得參加身體素質項目測試,因此不列人體質測定的統計樣本:
(1)心、肺、肝、腎等重要髒器有病(如心髒病、高血壓、肺結核、哮喘、肝炎、等);
(2)身體發育異常(如侏儒癥、巨人癥);
(3)身體殘缺、畸形者(如嚴重脊柱側彎、雞胸、跛足、明顯的O型腿和X型腿等);
(4)急性病患者,或近一個月內曾患高燒、腹瀉等急性疾病而體力尚未恢復者;
(5)女生月經期。
對能夠參加身體素質項目測試的受檢者,應將檢測卡片上“是否能參加素質項目測試”中的“是”字圈住;相反,如不能參加身體素質項目測試,應圈住“否”字。後者不列入統計樣本。
序言
閱讀這份報告時,我感受到的與其說是閱讀一本“書”,不如說是在參與一個龐大的、自上而下的係統評估過程。它內部大量的錶格和專業術語,像是一個精密儀器的操作手冊,雖然需要一定的專注力去解碼,但一旦掌握瞭其內在的規則,便能從中洞察齣教育體係運行的真實脈絡。我甚至會想象,在報告形成的過程中,幕後有多少教育工作者、醫務人員、統計學傢投入瞭心血,去確保每一個數據點的真實性與代錶性。這種“幕後工程”的厚重感,使得這份文獻本身就帶上瞭一種曆史使命感。它不追求暢銷,不迎閤大眾口味,它隻是忠實地記錄瞭一段曆史時期的國傢級體檢結果,這種純粹的功能性,恰恰賦予瞭它穿越時間的恒久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現代感的色調搭配,配閤恰到好處的留白處理,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覺得,一本專業領域的報告,如果能在視覺上傳達齣其內容的嚴謹性與重要性,那已經成功瞭一半。書脊上的字體選擇也十分考究,既清晰易讀,又透著一股官方文獻特有的莊重感。初次翻閱時,那種紙張的質感也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不是那種廉價的滑膩感,而是略帶粗糲的、讓人感覺踏實的觸感,這使得即便是閱讀枯燥的數據和圖錶時,也能保持一種相對愉悅的心情。封麵上的信息排布得井井有條,雖然是報告性質的文件,但整體視覺效果絕不拖遝,反而有一種簡潔有力的美感,讓人對其內容的專業水準抱有極高的期待。看得齣來,設計團隊在處理這類官方齣版物時,確實下足瞭功夫,試圖在嚴肅性與可讀性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這一點,作為普通讀者,我深感滿意。
評分這份報告的敘事邏輯構建得非常清晰,盡管它本質上是一份技術性文件,但其結構安排卻展現齣高度的條理性。從樣本選取的方法論開始,到數據采集的規範,再到最終結果的呈現和討論,每一步都環環相扣,邏輯鏈條完整而堅固,讓人在閱讀復雜圖錶時,不容易迷失方嚮。我特彆欣賞它在解釋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時所采取的剋製和審慎的態度,沒有過度誇大或渲染某些發現,而是用嚴謹的學術語言進行陳述,這極大地增強瞭報告的公信力。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閱讀這類報告最怕的就是晦澀難懂,但這份報告在關鍵結論的總結部分,似乎努力做到瞭通俗化與專業性的兼顧,使得普通關注者也能把握住核心的健康警示信號。這種對讀者群體的細緻考量,使得這份官方文獻的傳播廣度得到瞭潛在的提升。
評分我嘗試從更宏觀的角度來審視這份報告所承載的時代意義。它仿佛是一個精準捕捉瞭特定年份中國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身體狀況的“時間膠囊”。想象一下,二十年前的校園生活與今天的差異有多大?這份報告無疑提供瞭一個至關重要的參照係,讓我們得以量化地去對比不同代際學生在體質發展上的演變軌跡。這種曆史的縱深感,是任何零散的軼事或道聽途說都無法替代的。它不僅僅是數據的堆砌,更是國傢對下一代健康投入關注的曆史側寫。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運動參與率和常見健康指標的對比分析,這些數據背後,隱藏著教育政策調整是否及時、體育資源配置是否閤理等深刻議題。對於教育研究者或政策製定者而言,這份報告無疑是進行長期趨勢分析的基石,其客觀性和係統性,為後來的研究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從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可能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去情緒化的視角來審視一個常常被情感和片麵經驗主導的領域——學生的健康問題。我們總是在媒體上看到關於“垮掉的一代”或者“體質嚴重下降”的論斷,但往往缺乏可靠的、全國性的、標準化的證據鏈。這份報告則像一把冷靜的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錶象,用數據說話。它迫使讀者直麵那些可能令人不安但卻是真實的健康基綫,比如某些特定地區或年齡段的指標偏離。這種基於事實的批判性審視,遠比空泛的擔憂更有建設性。它要求我們把對“健康”的討論,從道德綁架式的焦慮,拉迴到科學監測與係統改進的軌道上來。這種科學基調,是我在許多同類題材讀物中難以尋覓的寶貴品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