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公共管理学
定价:28.00元
作者:陈树文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3-01
ISBN:9787561124703
字数:362000
页码:3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公共管理学是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的“再造”运动,并在传统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科。20世纪末,中国掀起了一场“公共管理热”。公共管理被我国列为管理学项下的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也被列为公共管理硕士(MPA)的核心课程。
    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尚无统一的理论体系。我们在借鉴中外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公共管理现状,运用积累的公共管理教学和研究成果撰写了本书。本书将公共管理学分为五大部分,即概论篇、主体篇、职能篇、要素篇和部门篇。概论篇主要介绍公共管理的核心理论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主体篇主要介绍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组织的内涵与外延,组织、非组织的公共管理职能及其公共管理伦理;职能篇主要介绍公共组织的计划、决策、执行、协调和监督职能;要素篇主要介绍公共管理系统的四大要素:公共人力资源
管理、公共财政管理、公共物品管理和公共信息管理的内容、问题与对策;部门篇主要介绍公共教育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公共文化管理、公共体育管理等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问题等。
    本书对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一次探索。在编撰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探究和反思,感到公共管理理论博大精深,还有许多内容未能深入研究。作为对新兴学科的探索,书中肯定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朋友们不吝赐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沉稳的学术气质,但绝不晦涩难懂,它仿佛在邀请读者参与一场高级别的智力对话。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伦理困境处理的深度和广度。在处理诸如资源稀缺时的道德选择、信息公开的边界等敏感议题时,作者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是非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权衡不同伦理框架下的利弊得失,比如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的冲突在公共决策中如何体现。这种对“灰色地带”的坦诚书写,使得全书的讨论极具张力。它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去直面治理中的两难选择,培养出一种成熟的、具备批判性思维的管理者素养。总而言之,它不是一本用来应付考试的书,而是一本能陪伴你职业生涯,不断提供新视角的案头良伴,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值得大书特书。它巧妙地融合了社会科学中定量研究的严谨与定性研究的灵活性,使得整个理论框架既有坚实的证据支撑,又不失对实践场景的细腻捕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案例研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态度,他从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先将背景信息铺陈到位,让读者自己去感受情境的复杂性,然后再引导我们思考适用的管理工具。相比于其他一些侧重宏大叙事的著作,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工具箱”,里面的每件工具——无论是关于风险沟通、危机应对,还是跨部门协作的流程设计——都经过了实战的检验。特别是关于电子政务背景下的权力重构部分,作者提出了几个极具前瞻性的观点,预示了未来公共服务形态的可能走向,这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当前的教学需求,具有长远的参考意义。
评分从一个在非营利组织工作多年的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公共性”的认知边界。以往我总觉得,非营利部门与政府管理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但书中关于“伙伴关系治理”和“多方利益攸关者协商”的章节,清晰地描绘了不同主体如何在公共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制衡。书中对于公共财政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讨论尤为精辟,它深入探讨了“委托代理”关系在公共部门中如何异化,以及如何通过透明化的预算机制来约束权力滥用。这种批判性的审视,但又充满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非常符合当下社会对高效、廉洁政府的期待。读完后,我不再将政府视为一个需要提防的对手,而是一个需要理解和有效合作的、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这种视角上的转变,对我未来制定与政府沟通的策略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评分这本读物实在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落入传统教科书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窠臼,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在公共部门摸爬滚打多年才能领悟的“江湖规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政策制定过程时那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解剖,将那些光鲜亮丽的政策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资源分配的微妙平衡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让我意识到,公共管理绝非纸面上的完美公式,而是充满了妥协与妥协的艺术。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现实中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层面的考量。比如,在谈到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时,书中深入探讨了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这对永恒的矛盾体,提出的若干衡量标准,其深刻性远超我过去接触过的任何相关文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教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在“这样”的框架下,如何找到最合理的行动路径。对于所有有志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打消了空想,让人脚踏实地地去面对治理的复杂性。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捧此书时,对其厚度和略显严肃的标题感到一丝压力,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其行文风格如同散文般流畅,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韵味。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枯燥的制度分析变得引人入胜。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其中关于“组织文化与变革管理”那一章的论述,它跳出了西方管理学理论的窠臼,结合了本土化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书中对“路径依赖”现象的剖析极为透彻,揭示了既有体制对新政策推行的巨大阻力,那种阻力并非源于恶意抵制,而是根植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和操作惯性。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这种惯性,而是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注重“非正式制度”引导的变革策略,这一点非常务实。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政府部门的运作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用“好”与“坏”来二元对立地看待政府行为,而是开始从系统优化的角度去审视每一个环节的得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