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影视动画造型基础(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21.60元
作者:丁海祥, 姚桂萍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040317008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动画角色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可以采用的工作方法,读者可以通过它了解角色设计的全貌——虽然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动画片非常有趣,但动画角色设计工作本身纷繁复杂,需要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需要具备信心与耐心。本书是一本动画角色设计的入门读物,它不仅适合动画前期创作人员阅读,更是一本介绍动画设计常识的普及读物。
内容提要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本书详述影视动画角色设计过程,介绍动画角色设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通过典型实例解析设计过程中角色、场景、剧本、策划方面的基本常识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角色设计的常识和基本理论、角色设计的各种风格和这些风格各自的特征、角色设计的流程、人物形象设计的要素、基础造型、角色设计的标准格式和绘制方法。本书结合了大量实例,能帮助读者形象地了解影视动画角色设计过程,对实际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影视动画造型基础》可作为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各类教育“影视动画造型”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影视动画造型设计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参考使用。
目录
章 概论 1.1 动画的人物与人物的动画 1.2 角色定位与产业运作 1.3 设计依据 1.4 角色构成 思考与练习第2章 艺术风格 2.1 各类动画片的艺术风格 2.2 拟人化造型 2.3 写意类造型 思考与练习第3章 角色设计流程 3.1 收集素材 3.2 角色头部设计 3.3 角色身体设计 3.4 角色手脚设计 3.5 动植物角色设计 思考与练习第4章 角色设定 4.1 服装 4.2 色彩 4.3 性格 4.4 道具 4.5 角色互动 4.6 角色与环境的搭配 思考与练习第5章 基础造型 5.1 剪影 5.2 以线条为主 5.3 夸张变形 思考与练习第6章 标准图纸 6.1 三视图 6.2 转面 6.3 表情 6.4 动作 6.5 道具 6.6 比例图 6.7 气氛图 思考与练习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之前学过几本关于CG建模的教材,那些书往往上来就讲软件操作流程,学完后感觉自己像个熟练的“打字员”,而不是一个有思考的造型师。造型的灵魂在于对形态的理解和驾驭,而这恰恰是软件教不出来的。我翻阅了这本教材的章节标题,注意到有关于“材质表现与角色情感的内在联系”的探讨,这正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因为在动画制作中,角色的皮肤、服装的褶皱,乃至道具的磨损,都是在无声地讲述故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材质的视觉语言来深化人物的背景和心理状态。如果书中能有一章专门探讨如何处理“虚实”——即哪些部分需要精细雕琢,哪些部分可以大胆概括——那么这本书的实战价值将大大提升。我关注的重点始终是如何将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具体的、可被观众感知的视觉符号。
评分我关注的重点是这本书的“前瞻性”和“兼容性”。在影视动画领域,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如果一本教材的内容过于依赖某一种特定的软件版本或单一的制作流程,很快就会过时。我希望这本《影视动画造型基础》更多地聚焦于那些跨越技术代沟的、永恒的设计原则——比如造型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自洽且具有辨识度的视觉世界。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如何探讨“风格化”与“普适性”之间的关系。一个成功的造型,既要符合其特定的艺术风格,又要能被全球的观众群体所理解和接受。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文化符号在造型转换中的处理策略,或者对未来VR/AR等新载体对角色造型可能带来的冲击的探讨,那就更好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不应该只停留在教人“如何做”,更应该在于启发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并引导我们思考未来的创作方向。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雕塑和现代数字艺术都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基础的“形体思维”。很多现代动画造型师过于依赖软件强大的修改能力而忽略了手绘阶段对造型的精确把握。我非常好奇这本教材是如何处理“从二维到三维”的思维转换过程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严谨的、可遵循的训练体系,帮助读者建立起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推敲和调整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建模软件的视图切换。特别是关于“动态造型”的部分,如果能结合运动学原理,解释在高速运动中造型的“形变”规律,那绝对是加分项。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调整角色的重心、比例和姿态,来表现出力量感、脆弱感或漂浮感的深入剖析。如果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那样,在关键的技术点上给出清晰的指导和反面案例的警示,那么它就称得上是一本优秀的入门与进阶兼备的宝典了。
评分我对艺术设计类的教材通常抱有一种既期待又警惕的心态。期待是因为它们理论上能系统地构建知识体系,警惕则是因为很多教材为了追求“全面”而变得面面俱到,结果是关键信息被稀释了。这本《影视动画造型基础》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内容组织非常紧凑。我翻阅了一下关于“解剖学在卡通角色设计中的应用”那几页,感觉作者没有像某些教材那样生硬地堆砌骨骼肌肉图谱,而是巧妙地将结构简化,强调了“可塑性”和“夸张度”的平衡点。这非常重要,因为动画造型最忌讳的就是过于写实而失去了表现力。我更欣赏的是它对于“设计感”的强调,比如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率来暗示角色的性格和情绪。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同风格(比如皮克斯式的圆润、日式动画的锐利)的造型语言对比分析,那就太棒了。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启发我“为什么这么设计”而不是“怎么画出来”的书籍,希望它能在这方面给我带来实质性的启发和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吸引人,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电影和动画的幕后制作过程充满好奇,尤其是角色和场景的“塑形”环节。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但翻开目录后,我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实操和案例分析。特别是其中关于“光影在三维空间中对物体形体塑造的影响”这一章节的标题,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一直困惑的核心问题——如何让二维的草图最终在三维空间中显得“有重量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那些大师们是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工具的使用介绍上。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从生活观察中提炼出独特造型语言的方法论,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教科书的范畴了,简直是创作灵感的源泉。我特别留意了一下作者的背景信息,感觉他/她应该是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人物,所以对理论的阐述应该会更接地气,更贴近实际的生产流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