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关注的是这本书在处理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和融合方面是否有所建树。毕竟,当代的音乐学习者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全球化的语境。很遗憾,在这本书中,中西音乐史的叙述似乎是两条平行线,很少有交叉点或对话。例如,在讨论到西方对位法或和声学的发展时,并没有尝试去对比中国传统声部组织(如泛音的运用或复调思维的萌芽)有何异同。这种“两张皮”的结构,使得读者在构建整体音乐世界观时,需要在脑海中进行大量的自主整合工作。对于一本旨在提供全面基础的读本而言,这种内容的并置而非融合,是其最大的局限。我理解这可能是篇幅和定位的限制,但至少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比如十九世纪末西方对东方艺术的“迷恋”或者中国近代音乐对西方体系的引入,期望能看到更细腻的史料分析和更具批判性的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典型——以时间为序,以流派为纲。西方音乐史部分,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划分清晰明确,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也被一一列举。对于应试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完美的知识结构图。然而,我个人在阅读时总觉得少了那么点“人情味”。比如,谈到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时,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他当时身心状态的描述,以及这些作品如何突破了既有的形式束缚,而非仅仅是结构分析。同样的,在中国音乐史部分,对近现代民族音乐学发展脉络的梳理,虽然信息量很大,但感觉更像是一份“人名地名录”,缺乏对这些学者和研究成果如何影响当下音乐生态的深入思考。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用于检索和记忆,而非用于沉思和体会的艺术史著述。我希望作者能更深入地探讨一下,不同时代音乐家是如何在社会压力和个人抱负之间寻求平衡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不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体系的庞大。它试图在一本书里解决两大块核心专业领域,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研究其中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部分,比如“雅乐”的构建和“七音”的演变。这部分的论述相当扎实,引用的文献资料也比较充分,看得出作者在史料搜集上的下了功夫。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概念的解释过于学术化,夹杂了大量专业术语,对于我这种并非科班出身,但想通过自学来恶补知识的爱好者来说,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其他辅助资料来厘清一些概念。再者,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音乐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取向的分析,略显保守和概括化,比如唐代燕乐与宋代词乐的交融与差异,如果能有更生动的案例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上,效果会好得多。它更像是一份给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的考前复习大纲,而不是一本可以引人入胜的入门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朴实的,那种老派出版社的风格,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正经”教材。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阅读体验还算不错。不过,作为一本号称涵盖“西方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的“读本”,我本以为能看到一些更具启发性的图文并茂的资料,比如乐谱的节选、重要作曲家的手稿照片,或者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对比图表。然而,实际内容更偏向于教科书式的陈述,知识点罗列得非常细致,对考试来说也许是好事,但对于初学者或者希望深入理解音乐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特别是西方音乐史的部分,从古希腊一直讲到二十世纪,跨度极大,内容深度上难免有所取舍,很多流派和人物的介绍都停留在了“是什么”的层面,缺乏对“为什么”的深入探讨。感觉作者的重心更多是放在了确保覆盖所有考试知识点上,而没有太多余地去描绘音乐发展中那些激动人心的转折点和美学思辨。希望后续的版本能增加一些导读性的文字,让枯燥的历史脉络鲜活起来。
评分从考试准备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的知识点覆盖面极广,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出现在专业考试范围内的基本概念和关键历史事件。里面的名词解释和时间节点梳理得非常到位,可以说是“保姆式”的知识点整理。我个人感觉,如果能把这本书吃透,应付绝大多数基础笔试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如果考试内容涉及对音乐作品的听辨或深入的音乐分析,这本书提供的工具就显得有些不足了。它侧重于“知道什么”,而不是“如何分析”。例如,书中对特定奏鸣曲式结构的描述,往往只停留在标准的教科书定义上,缺乏对某一具体作品进行“套用”分析的范例。总而言之,它是一本极佳的“备考词典”,但若想成为一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音乐研究者,读者仍需从其他更具实践性和批判性的资源中汲取养分。这本书奠定了一个坚实但略显刻板的知识地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