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
定价:148.00元
作者:石元春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655082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9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自20世纪70年始,针对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国家组织过一场长达28年的科技大战役。由于战役的巨大成功,推动了我国涉及20个省市、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工程,为结束我国千百年缺粮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获“l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本书是参加该战役的首席科学家写的一部回忆录,记载了此次科学登攀中真实、动人、跌宕和励志的故事。章回小说体裁和流畅生动的文字将给读者带来轻松愉快的阅读享受。
目录
序幕:结缘
上篇 十年一剑——曲周试验区
1.难抗命迁校延安,罹“克”疾回京疗养
2.来电话七三六一,定未来后半今生
3.仲夏日初探虚实,定大计夜话曲周
4.进张庄涝水相迎,三透房安营扎寨
5.苦思索作战方略,精谋划首份蓝图
6.设样板四百亩地,前哨战打响试区
7.开局年百事待举,王观澜视察督阵
8.情报网建设在即,化验室刻不容缓
9.办农校培训农民,育人才千秋基业
10.抖秘籍综合治理,摆阵势以正相合
11.出奇兵战绩喜人,靠科学镇住老碱
12.论成败产量为上,种麦场人机比武
13.起风波封杀浅井,辛德惠单刀赴会
14.初来客不知深浅,苦遭遇省委书记
15.迎风雨我行我素,且徐行何妨吟啸
16.治理期四年一贯,创高速产治双馨
17.谋推广梦系曲北,喜碰杯双五百万
18.为验证再建试区,抒豪情叫板麦产
19.阿金斯当场拍板,借外力圆梦曲周
20.诚可贵河北认同,许铁城箴言六条
……
下篇 走向黄淮海
作者介绍
石元春,l931年生,湖北人,土壤学家。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研究生毕业,l987—1995年任该校校长。现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l991年和1994年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有《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盐渍土的水盐运动》等专著。近年关注外生物质产业的发展。
文摘
序言
《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4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科技征程。我从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科技攻关,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讲述了黄淮海地区如何在那场科技战役中,汇聚起强大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辉煌成就。我特别被那些幕后英雄的故事所打动。在聚光灯之外,有无数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技术工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这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集体智慧”和“国家意志”的强大力量。它所描绘的,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为了更宏大目标而奋斗的精神。读完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这样一场战役,才有了我们今天所享有的发展成果。它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评分翻开《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时代画卷之中。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黄淮海地区40年前的那场科技战役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枯燥的技术层面,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参与者的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科技攻关过程的描述,并没有采用生硬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细节娓娓道来,这对于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所传达的精神力量,那种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不拔,那种为了国家发展而付出的无私奉献,至今仍能激励人心。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启示。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这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评分读完《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虽然我并非亲历者,也未曾在那段激荡的岁月里奋战,但作者通过详实的文字,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黄淮海地区,这个在中国版图上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区域,在40年前,经历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科技战役。这本书不仅是记录,更是对那段历史的回溯与致敬。我尤其对书中描绘的科技攻关过程感到着迷。那些在艰苦条件下,科研人员们如何集思广益,如何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如何将一个个看似遥不可及的设想变为现实,这些细节的展现,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科技发展的艰辛与不易。它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技术突破的叙事,更是一场关于精神的传承。那种为了共同目标而团结一心,那种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勇气,那种对国家发展矢志不渝的热情,都通过文字的力量,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更看到了人的力量。它提醒我们,每一个伟大的成就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现代化进程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关键性的历史转折点充满好奇。《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它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叙事风格,勾勒出黄淮海地区在40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科技战役。我被书中描绘的场景深深吸引,仿佛能听到机器的轰鸣,感受到实验室里弥漫的紧张气氛,看到科研人员们通宵达旦的忙碌身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没有回避当时的困难与挑战。相反,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访谈,展现了这场战役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关系的描绘。那些在战役中贡献力量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被赋予了应有的光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科技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奋斗、关于牺牲、关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它让我对“科技兴国”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我们国家取得的成就充满了敬意。
评分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个书名时,我并没有立刻被吸引。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枯燥技术名词和宏大叙事的书。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阅读其中的文字时,我才发现我的预判是多么错误。这本书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讲述了40年前黄淮海地区那场意义非凡的科技战役。我仿佛看到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群充满激情和智慧的人们,是如何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不顾身。书中的许多细节描写,都让我感触颇深。比如,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他们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创新;在技术瓶颈面前,他们如何互相鼓励,共同寻找突破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技的成就,更是关于人的奋斗和坚韧。它让我看到了,在任何一个时代,只要有目标,有决心,有团结,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由衷的敬佩和激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