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

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元春 著
图书标签:
  • 黄淮海科技战役
  • 科技史
  • 军事史
  • 地方史
  • 纪念
  • 四十周年
  • 黄淮海地区
  • 科技发展
  • 历史
  • 档案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08271
商品编码:2965580280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

定价:148.00元

作者:石元春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655082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9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自20世纪70年始,针对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国家组织过一场长达28年的科技大战役。由于战役的巨大成功,推动了我国涉及20个省市、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工程,为结束我国千百年缺粮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获“l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本书是参加该战役的首席科学家写的一部回忆录,记载了此次科学登攀中真实、动人、跌宕和励志的故事。章回小说体裁和流畅生动的文字将给读者带来轻松愉快的阅读享受。

目录


序幕:结缘

上篇 十年一剑——曲周试验区

 1.难抗命迁校延安,罹“克”疾回京疗养

 2.来电话七三六一,定未来后半今生

 3.仲夏日初探虚实,定大计夜话曲周

 4.进张庄涝水相迎,三透房安营扎寨

 5.苦思索作战方略,精谋划首份蓝图

 6.设样板四百亩地,前哨战打响试区

 7.开局年百事待举,王观澜视察督阵

 8.情报网建设在即,化验室刻不容缓

 9.办农校培训农民,育人才千秋基业

 10.抖秘籍综合治理,摆阵势以正相合

 11.出奇兵战绩喜人,靠科学镇住老碱

 12.论成败产量为上,种麦场人机比武

 13.起风波封杀浅井,辛德惠单刀赴会

 14.初来客不知深浅,苦遭遇省委书记

 15.迎风雨我行我素,且徐行何妨吟啸

 16.治理期四年一贯,创高速产治双馨

 17.谋推广梦系曲北,喜碰杯双五百万

 18.为验证再建试区,抒豪情叫板麦产

 19.阿金斯当场拍板,借外力圆梦曲周

 20.诚可贵河北认同,许铁城箴言六条

 ……

下篇 走向黄淮海

作者介绍


石元春,l931年生,湖北人,土壤学家。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研究生毕业,l987—1995年任该校校长。现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l991年和1994年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有《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盐渍土的水盐运动》等专著。近年关注外生物质产业的发展。

文摘


序言



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 序言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站在历史的长河畔回望,四十年前的那场波澜壮阔的黄淮海科技战役,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镌刻在我们共和国的辉煌篇章中。它不仅是一场关乎国家命运与前途的艰苦奋斗,更是无数科技精英前赴后继、勇攀高峰的精神图腾。本书《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便是为了铭记那段峥嵘岁月,致敬那群无畏的先行者,梳理那段改变中国命运的科技史诗而作。 第一章:时代的召唤与国家的重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经历了漫长的动荡与自我封闭,国家百废待兴,急需一场深刻的变革来打破发展的僵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科技为引擎,驱动国民经济腾飞,成为了时代最迫切的呼唤。而黄淮海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粮仓,其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于是,一场旨在突破黄淮海地区农业发展瓶颈,实现增产增收的科技攻坚战,应运而生。 这场战役,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农业技术推广,它承载着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任,寄托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它要求我们调动全国最顶尖的科技力量,整合最优厚的资源,以“人民战争”的模式,解决一系列长期困扰黄淮海地区农业发展的难题。这场战役,其战略意义和影响之深远,足以载入共和国的科技发展史册。 第二章:决策的智慧与战略的布局 黄淮海科技战役的启动,并非一蹴而就。它凝聚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科技发展与国家战略的深邃思考。在经历了对传统农业模式的反思,以及对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的观察后,决策者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 战役的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当时我国特有的国情和科技发展阶段。它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思想,将有限的科技资源,聚焦到最关键、最能产生突破性效应的领域。同时,战役也遵循了“科学论证,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科学决策流程,确保了每一项技术推广都经过严格的验证和评估。 战役的战略重点,紧紧围绕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的“卡脖子”环节展开。包括但不限于:选育优良品种、改良耕作制度、防治病虫害、提高水肥利用率、发展农机装备等。每一个方面,都凝聚了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 第三章:集结的号角与英雄的征程 当战役的号角吹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推广部门的精英们,怀揣着科技报国的热情,义无反顾地奔赴黄淮海这片广袤的土地。他们之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科学家,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有扎根田间的基层技术员,也有运筹帷幄的战略规划者。 这场科技战役,没有硝烟,却充满了智慧的较量和毅力的考验。科学家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同吃同住,了解最真实的需求;他们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在显微镜下探寻生命的奥秘,在实验室里攻克技术难题;他们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忍受着贫瘠的土地和艰苦的生活,只为寻找那一把把开启丰收之门的钥匙。 这是一场全体中国科技工作者的集体荣誉之战,也是一场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实力和民族意志的庄严宣言。无数感人的故事,无数动人的场景,都在黄淮海这片土地上悄然上演,汇聚成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第四章:攻坚的利剑与突破的曙光 黄淮海地区自然条件复杂,长期以来,水旱灾害频发,土壤肥力低下,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巨大潜力。科技战役的开展,就是要用科学的力量,驯服自然,改变命运。 在育种领域,科研人员成功选育出一批高产、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不仅大幅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更增强了作物抵御干旱、洪涝、病虫害的能力,为黄淮海地区粮食的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耕作制度方面,科学家们根据不同地块的特点,科学调整播种时间、密度、轮作方式,优化了土地利用效率。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显著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减少了资源浪费,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科技人员研发出一系列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防治技术和药剂。他们深入一线,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有效遏制了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损失。 此外,农机装备的更新换代,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也为这场科技战役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机械化作业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能。 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次田间成功的实践,都意味着一道道技术难题被攻克,一次次发展瓶颈被打破。黄淮海地区的农业生产,在科技的引领下,迸发出勃勃生机,迎来了曙光。 第五章:丰收的喜悦与时代的印记 随着科技战役的深入推进,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稻浪滚滚,麦穗金黄;曾经愁眉不展的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粮食产量连年攀升,不仅解决了区域性温饱问题,更对国家整体粮食安全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这场科技战役的胜利,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的增长,更在于它深刻地改变了黄淮海地区的面貌,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激发了广大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和热情。它证明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就能战胜贫困,实现繁荣。 更重要的是,黄淮海科技战役,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积累了宝贵的农业科技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更重要的是,它确立了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为后续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坚项目,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它证明了,中国人民具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能力。 第六章:传承的薪火与未来的展望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黄淮海科技战役,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激励未来。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那群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是我们永不枯竭的精神财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科技创新,依然是驱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科技竞争也更加激烈。 《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的出版,正是希望通过讲述这段波澜壮阔的科技史,唤醒更多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薪火,激励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继续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黄淮海科技战役的胜利,只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篇章。未来的科技之路,任重道远,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我们坚信,在科技创新精神的指引下,中国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结语 谨以此书,向那段伟大的历史致敬!向那些无私奉献的科技英雄们致敬!黄淮海科技战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永不止步。

用户评价

评分

《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4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科技征程。我从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科技攻关,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讲述了黄淮海地区如何在那场科技战役中,汇聚起强大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辉煌成就。我特别被那些幕后英雄的故事所打动。在聚光灯之外,有无数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技术工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这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集体智慧”和“国家意志”的强大力量。它所描绘的,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为了更宏大目标而奋斗的精神。读完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这样一场战役,才有了我们今天所享有的发展成果。它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评分

翻开《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时代画卷之中。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黄淮海地区40年前的那场科技战役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枯燥的技术层面,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参与者的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科技攻关过程的描述,并没有采用生硬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细节娓娓道来,这对于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所传达的精神力量,那种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不拔,那种为了国家发展而付出的无私奉献,至今仍能激励人心。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启示。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这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评分

读完《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虽然我并非亲历者,也未曾在那段激荡的岁月里奋战,但作者通过详实的文字,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黄淮海地区,这个在中国版图上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区域,在40年前,经历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科技战役。这本书不仅是记录,更是对那段历史的回溯与致敬。我尤其对书中描绘的科技攻关过程感到着迷。那些在艰苦条件下,科研人员们如何集思广益,如何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如何将一个个看似遥不可及的设想变为现实,这些细节的展现,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科技发展的艰辛与不易。它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技术突破的叙事,更是一场关于精神的传承。那种为了共同目标而团结一心,那种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勇气,那种对国家发展矢志不渝的热情,都通过文字的力量,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更看到了人的力量。它提醒我们,每一个伟大的成就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现代化进程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关键性的历史转折点充满好奇。《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它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叙事风格,勾勒出黄淮海地区在40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科技战役。我被书中描绘的场景深深吸引,仿佛能听到机器的轰鸣,感受到实验室里弥漫的紧张气氛,看到科研人员们通宵达旦的忙碌身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没有回避当时的困难与挑战。相反,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访谈,展现了这场战役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关系的描绘。那些在战役中贡献力量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被赋予了应有的光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科技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奋斗、关于牺牲、关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它让我对“科技兴国”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我们国家取得的成就充满了敬意。

评分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这个书名时,我并没有立刻被吸引。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枯燥技术名词和宏大叙事的书。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阅读其中的文字时,我才发现我的预判是多么错误。这本书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讲述了40年前黄淮海地区那场意义非凡的科技战役。我仿佛看到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群充满激情和智慧的人们,是如何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不顾身。书中的许多细节描写,都让我感触颇深。比如,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他们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创新;在技术瓶颈面前,他们如何互相鼓励,共同寻找突破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技的成就,更是关于人的奋斗和坚韧。它让我看到了,在任何一个时代,只要有目标,有决心,有团结,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由衷的敬佩和激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