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西方音乐史(修订版)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保罗朗多尔米,朱少坤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01653 |
| 出版年份: | 2002年3月 |
| 版次: | 修订版 |
| 总页数: | 446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36元 |
| 实际重量: | 44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现货 |
由保罗·朗多尔米著的《西方音乐史(修订版)》内容丰富,而又选材严谨,论述要而不繁,文笔更是生动。全书自古代音乐的起源、经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年代,一直贯串下来,直至二十世纪的中叶,对于整个音乐艺术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物的刻画和作品的列述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作者作了扼要的介绍和评述。
作者:(法)保罗·朗多尔米 译者:朱少坤 译者:周薇 译者:王逢麟 译者:佘熙
前言
致读者
第*章 古代音乐
第二章 中世纪
第三章 文艺复兴
第四章 17世纪的歌剧
第五章 17世纪的神剧与宗教清唱剧
第六章 17世纪的器乐
第七章 巴赫与亨德尔
第八章 拉摩
第九章 18世纪的法国喜歌剧和意大利诙谐歌剧
第十章 从格鲁克到梅于尔
第十一章 交响乐的起源:古典奏鸣曲
第十二章 海顿与莫扎特
第十三章 贝多芬
第十四章 瓦格纳以前的德国浪漫主义
第十五章 从罗西尼到威尔第——真实主义
第十六章 奥柏和梅耶贝尔的全盛时代
第十七章 肖邦
第十八章 柏辽兹
第十九章 理查德·瓦格纳
第二十章 从勃拉姆斯到理查·施特劳斯
第二十一章 从古诺到居斯塔夫·夏邦底埃
第二十二章 民族音乐协会——拉洛——圣-桑
第二十三章 恺撒·弗兰克及其乐派——樊尚·丹第
第二十四章 加勃里埃·福莱
第二十五章 俄罗斯音乐
第二十六章 克洛德·德彪西
第二十七章 现代音乐
A.法国以外的各国音乐
德国
奥地利
匈牙利
捷克乐派
巴黎乐派
荷兰
比利时
瑞士
挪威瑞典芬兰丹麦
波兰
俄国
西班牙
意大利
英国
美国
B.法国音乐
1.德彪西的同时代人
2.“六人团”
3.当代的法国音乐家
译后记
人名索引
修订版附言
《西方音乐史》音乐是人类文化之一,它远在人类语言文字之前就产生了。鸟兽虫等动物用鸣来表现它们的感情。只有人类用音乐表现感情;这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所以至今语言文字需要翻译,而音乐则不需要任何翻译,直接用音乐形象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并且愈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愈为其他民族人民所欢迎。
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政治、军事教育、以及文学艺术专门家,如果不懂音乐,他们的知识不能算是完整的。如果他们懂得音乐,爱好音乐,就可以对他们的起到积极作用,并且使他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意义。要做到这点,就要有一般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发展史的知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给人的第一印象相当不错,纸张的质感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西方音乐史的读者来说,也显得非常友好。封面设计既古典又不失现代感,让人在众多音乐学著作中一眼就能注意到它。我个人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无论是文字的行距、段落的划分,还是关键术语的标注,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对于一本厚重的学术参考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而且,这本书的开本适中,方便携带和翻阅,无论是放在书桌上学习,还是带去图书馆或课堂上讨论,都十分方便。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社在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上的专业态度和对读者的尊重。光是看着它陈列在书架上,就有一种沉甸甸的知识感扑面而来,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深度和广度,着实让我感到震撼。它显然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而是为有一定基础,渴望深入探究音乐“为什么会这样发展”的读者量身定制的。书中对和声学、配器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以及对特定曲式结构的剖析,都做得极为详尽和专业。很多我过去在其他资料中读到但一直未曾完全理解的概念,在这本书里得到了非常清晰和结构化的阐释。例如,它对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过渡时期的技术难点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这要求读者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它极大地提升了对音乐作品分析的理论框架和敏感度。对于专业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案头参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一个核心感受是其强烈的“人文关怀”。它并没有将音乐史视为一套孤立的、纯粹的音符和结构的游戏,而是紧密地将其置于整个西方文明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作者似乎总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精神如何通过音乐家的创作得以投射。无论是宗教改革对清唱剧形式的影响,还是启蒙运动对歌剧改革的推动,书中的论述都展现出一种跨学科的视野。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引导去思考:贝多芬的英雄主义源于怎样的社会思潮?印象派的色彩革命又与同时代的绘画和文学潮流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这种将艺术史与社会史、哲学史交织在一起的叙事方式,使得音乐史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一场关于人类精神探索的激动人心的旅程。
评分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我常常在追溯某个作曲家或乐派的源头时感到迷茫,尤其是面对那些跨越了几个世纪的复杂发展脉络时,总希望能有一部脉络清晰、论述深入的工具书来指引方向。这本书(暂且这么称呼)的叙事结构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似乎不仅仅是时间线的罗列,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音乐地理图。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音乐风格的内在逻辑、社会背景的渗透,以及技术革新如何推动艺术演变,都有着非常独到且深入的见解。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带着故事去讲历史”的笔法,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堆砌术语和年代,而是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巴洛克时期的严谨与辉煌是如何一步步过渡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激情与个人主义爆发的。读起来,仿佛不是在背诵知识点,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会。
评分我体验过不少西方音乐史的译本,常常会遇到一些翻译腔过重、术语不统一,甚至关键概念理解偏差的问题。然而,这本书的翻译质量非常令人惊喜。译者显然对音乐学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文字流畅自然,完全没有“翻译腔”的生硬感。重要的专业词汇处理得既准确又贴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使得复杂晦涩的德文或法文概念,通过中文的转述后依然保持了其原有的精确性和美感。这种高质量的翻译工作,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理解原著思想的门槛,让我们可以更专注于历史本身和音乐的内涵,而不是被蹩脚的文字所困扰。这体现了译者在学术严谨性和语言艺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