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复调艺术概论非作曲教材·修订版 |
| 作者/主编: | 林华 叶思敏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7515821 |
| 出版年份: | 2010年8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442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58.00元 |
| 实际重量: | 760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复调艺术概论(修订版)》:非作曲教材
《复调艺术概论(修订版)》以介绍复调知识为主,是专为我院表演而编写的教程,原名《复调音乐教程》,初版于1993年。成书后承蒙各方同仁错爱,全国各地不少音乐院校多有采用。1996年荣获文化部高教司教材一等奖。每每自忖,难免汗颜,由于当时写作条件较差,资料匮乏,誊写制谱全由本人在业余时间完成,再加上有关方面指定了由非音乐出版社编辑印刷,出版质量就很不能尽如人意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清晰的乐谱示例占据了大量篇幅,这对于学习音乐技术类书籍至关重要。我发现自己常常不需要频繁地翻阅前后章节来比对一个技巧的运用,因为相关的例子和解释都组织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可信的、有逻辑性的赋格主题,书中提供的分析工具和练习建议,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步骤去设计自己的对位练习,发现原本觉得晦涩难懂的概念,在实际操作中变得生动起来。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是什么”的教科书,而更像一本“怎么做”的实用指南,尤其适合那些想要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构建音乐结构的学习者。
评分这本关于复调音乐的著作,真是打开了我理解音乐结构的一扇新窗户。作者对和声与对位法的阐述,细致入微,尤其是在分析巴赫作品时,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叹为观止。我之前总觉得复调音乐像一团缠绕不清的线条,但读完之后,那些独立的声部是如何互相支撑、交织出宏大织体,变得清晰可见。书中对“模仿”和“卡农”的讲解,从基础原理到复杂技巧,层层递进,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找到清晰的路径。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枯燥讲解上,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大量实例,让你在阅读的同时就能“听”到那些音乐的内在逻辑。那种将复杂的音乐现象抽丝剥茧,还原成清晰、可操作的技法分析,对于希望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人来说,简直是宝典级别的存在。
评分作为一个对音乐史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总想知道那些伟大的作曲家是如何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他们宏伟构思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满足感。它不仅仅罗列了规则,更深入剖析了规则背后的哲学和美学意图。例如,在讨论如何处理不协和音时,它没有简单地给出解决公式,而是结合了当时教会对音乐的规范以及作曲家个人对情感表达的需求,来解释为什么某些处理方式被采纳,而另一些被摒弃。这种将技术分析与人文背景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读完之后,我再回听那些经典的复调作品,那种对作曲家智慧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不再是简单的旋律欣赏,而是一种结构层面的共鸣。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类专业教材通常抱有戒备心理,担心内容过于陈旧或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的修订版成功地打破了我的预设。它的语言虽然专业,但逻辑严密且富有启发性。我最欣赏它在讨论不同声部独立性时所使用的类比手法,非常形象化,帮助读者抓住了复调音乐的核心矛盾——既要独立又要统一。书中的练习题设计得非常巧妙,从基础的二声部到复杂的四声部、五声部写作都有涉及,而且难度梯度设置合理,让人在不断挑战中获得进步的满足感。对于任何想要系统学习西方音乐“骨架”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体系是扎实而全面的,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对十八世纪欧洲的音乐实践感到困惑,特别是那些被后世奉为圭臬的精妙对位技巧。这本书的修订版,在保留经典理论框架的同时,似乎注入了更多面向现代读者的思考。它的行文风格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板着脸孔,反而带着一种鼓励探索的精神。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复调风格差异的探讨,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严格对位与巴洛克时期自由对位之间的张力与演变,分析得极其到位。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视唱练耳”与“和声分析”如何相互印证的部分,它强调了“听觉的训练”是理解复调的基石,这一点在很多纯理论书籍中容易被忽视。翻阅这本书,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耐心地为你梳理音乐的脉络,让你从“知道”走向“理解”,再到“创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