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西方现代音乐概述 |
| 作者/主编: | 钟子林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07020 |
| 出版年份: | 1991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08页 |
| 开本: | 1/32 |
| 图书定价: | 22.00元 |
| 实际重量: | 18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序言20世纪音乐的变化及其原因初探
部分1945年以前
章民族主义音乐
节概述
第二节匈牙利
1.简况
2.巴托克
作品选介:《神奇的满大人》
第三节英国
1.简况
2.沃安·威廉斯
作品选介:《伦敦交响曲》
第四节美国
1.简况
2.艾夫斯
作品选介:《新英格兰的兰个地方》
《第四交响曲》
第二章新古典主义音乐
节概述
第二节斯特拉文斯基
作品选介·《浦契涅拉》
《诗篇交响曲》
第三节德国
1.简况
2.兴德米特
作品选介:交响曲《画家马蒂斯》
第四节意大利
第五节法国
1.简况
2.奥涅格
作品选介:《火刑堆上的贞德》
3.米约
作品选介:《屋顶上的牛》
第三章表现主义音乐
节概述
第二节奥地利
1.简况
2.勋伯格
作品选介:《期待》
《月迷彼埃罗》
《一个华沙的幸存者》
3.贝尔格
作品选介:《沃采克》
《小提琴协奏曲》
4.威伯恩
作品选介:《五首管弦乐小品》
《交响曲》
第四章其他
节布里顿
作品选介:《彼得·格兰姆斯》
第二节微分音音乐、噪音音乐
1.微分音音乐
2.噪音音乐
第二部分1945年以后
第五章序列音乐
节概述
第二节梅西安
作品选介:《图朗加利拉交响曲》
《异国鸟》
第三节布列兹
作品选介:《没有主人的锤子》
第六章电子音乐
节概述
第二节斯托克豪森
作品选介:《青年之歌》
《金粉》
第七章偶然音乐
节概述
第二节凯奇
作品选介:《方塔娜混合曲》
第八章寻求新的音色
节概述
第二节希纳基斯、潘德雷茨基、利盖蒂、贝里奥、克拉姆
1.希纳基斯
2.潘德雷茨基
作品选介:《广岛受难者的哀歌》
3.利盖蒂
4.贝里奥
作品选介:《交响曲》
5.克拉姆
作品选介:《孩子们的原始呼声》
第九章其他
节亨策
作品选介:《第四交响曲》
第二节简约派、第三潮流、新浪漫主义
1.简约派音乐
2.第三潮流音乐
3.新浪漫主义音乐
结束语回顾与展望
附:主要参考书目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充满智识魅力的文化史诗。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那种冷静而又充满敬意的态度,使得即便是讨论到那些最具争议性的音乐流派(例如极简主义或不可知论音乐),也保持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没有偏颇地进行批判或盲目推崇。对于历史事件的引用,无论是音乐界内部的争论还是外部的文化冲击,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充实了内容,却不喧宾夺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总结部分对未来音乐发展趋势的审慎展望,虽然没有给出肯定的预言,但其对技术与人文交织点的观察,至今读来仍具有启发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信息密度极高,但阅读体验却极为顺畅的著作,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读者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聆听的能力,是严肃学习西方现代音乐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每一部分都像是精雕细琢的模块,可以独立成章,也可以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跨界影响时的细腻笔触。现代音乐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与哲学、政治、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音乐版图的变化,以及美国音乐在二战后如何异军突起,都有着非常精炼且有力的论述。特别是对欧洲“达姆施塔特学派”的讨论,作者没有陷入技术细节的泥潭,而是精准地抓住了其背后的理性主义冲动。这种叙事策略使得阅读过程中的“信息负荷”得到了有效管理,知识点层层递进,不会让人感到头晕目眩。对于想要系统性掌握西方音乐从浪漫主义晚期到后现代思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最可靠的导航图,它让原本纷繁复杂的音乐史脉络变得有迹可循,有章可依。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激发了我重新去聆听那些“听不懂”的音乐的勇气和兴趣。过去,面对一些前卫的作品,我常常因为缺乏背景知识而望而却步,总觉得那只是噪音的堆砌。然而,在阅读了关于具体作曲家(比如巴托克或梅西安)的创作背景和其对传统音高系统的革新意图后,我带着新的视角去重听了他们的作品。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令我困惑的音响结构,现在听来竟然充满了逻辑和张力。这种“激活听觉”的体验是任何纯粹的音乐欣赏指南都无法比拟的。作者的文字像是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理解这些“陌生”音乐的大门,让我明白欣赏现代音乐的关键不在于去“喜欢”它的旋律,而在于去“理解”它的动机和追求。这让我的音乐体验深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
评分这部作品的广博视野和深刻洞察力,着实让我对西方音乐的演变历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作者的叙述逻辑严密,从早期对传统调性的解构,到后来的序列主义、偶然音乐,乃至电子音乐的兴起,每一个阶段的过渡都处理得极为自然流畅,仿佛带领读者走进了一条清晰的历史长廊。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那些关键性音乐家及其作品的分析,并非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创作背后的哲学思辨和社会语境。比如,在谈到德彪西的印象主义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和声色彩的描绘上,而是联系到了当时的绘画艺术和文学思潮,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文化背景,这使得音乐的“意义”更加鲜活可感。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音乐史,更是在与那个时代最富创造力的头脑进行对话。那些复杂的理论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触手可及,即便是音乐科班背景不深的人,也能抓住核心脉络。这种将深奥学术内容转化为易于理解的阐释能力,是衡量一部优秀教材的关键指标,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为我打开了理解现代音乐复杂性的一个重要窗口。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学术严谨性与文本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绝非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佶屈聱牙的术语堆砌并不会出现,但同时,它也远非那种肤浅的音乐普及读物,其对音乐思潮的辨析和历史节点的把握,体现了扎实的学理功底。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现代性”这一核心概念的持续追问。什么是现代,音乐如何回应这种现代性的焦虑与解放?作者没有给出单一的答案,而是通过展示不同学派、不同作曲家在面对传统崩溃时的不同应对策略,引导读者自行思考。例如,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与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表面上看似南辕北辙,但在作者的梳理下,它们都指向了对既有秩序的重构需求,只是路径不同。这种辩证式的叙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不再将现代音乐视为一堆破碎的、难以欣赏的音响集合,而是将其视为人类精神探索的一系列重要文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