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西方音乐风格与体裁赏析(下册):从中世纪到古典主义时期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孙怡 |
| 出版社: | 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10968317 |
| 出版年份: | 2017年12月 |
| 版次: | 第 1 版 |
| 总页数: | 241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58元 |
| 实际重量: | 0.44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西方音乐风格与体裁赏析:从浪漫主义时期到20世纪(下册)》由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
第二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
重点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
第三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一)钢琴
重点作曲家:门德尔松、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
第四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二)室内乐与协奏曲
重点作曲家:舒伯特、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曼、圣一桑
第五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三)管弦乐
重点作曲家:柏辽兹、门德尔松、李斯特、勃拉姆斯
第六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一)德剧
重点作曲家:韦伯
第七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二)意大利歌剧
重点作曲家: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威尔第
第八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三)法剧
重点作曲家:奥芬巴赫、古诺、比才
第九讲 19世纪中叶、下叶之瓦格纳的乐剧
第十讲 19世纪民族主义的音乐风格
第十一讲 19世纪民族主义的歌剧
重点作曲家:格林卡、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
第十二讲 19世纪民族主义的器乐创作
重点作曲家:强力五人集团、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格里格、西贝柳斯
第十三讲 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的声乐交响曲、歌剧
重点作曲家:马勒、理夏德·施特劳斯、普契尼
第十四讲 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的管弦乐
重点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拉赫玛尼诺夫
第十五讲 20世纪的声乐创作——声乐套曲、歌剧
重点作曲家: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
第十六讲 20世纪的器乐创作——舞剧、交响曲、协奏曲
重点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韦伯恩、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布里顿
《西方音乐风格与体裁赏析(下册):从浪漫主义时期到20世纪》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学科认识的基础上,专门针对艺术院校附中或中等音乐师范学校学习音乐的青少年,结合他们特殊的年龄层次和知识储备特点而设计的。教材在西方音乐史风格与体裁演变的主干线索基础上,尽可能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从曲式结构、和声、复调以及与风格紧密相关的音乐要素等方面,加大音乐本体分析的篇幅,帮助青年学生在建立史学视野的同时,增加作曲技术理论的知识。同时,教材还扩展了与音乐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化艺术内容,希望藉此增进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拓宽艺术视野。
《西方音乐风格与体裁赏析(下册):从浪漫主义时期到20世纪》的具体特点如下:
1.强调风格与体裁的演变。力求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包含社会背景、风格特点、重要作曲家、经典作品的音乐“地图”,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2.讲解重要作品。从曲式结构、和声、复调、基本音乐术语等方面讲解作品,使学生掌握作曲技术的一般概念;学习分析音乐本体的基本思路,促进对讲解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3.注重与西方文化史、西方艺术史的融会贯通。通过关联文化史、艺术史来再现音乐产生的社会背景,从而理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曲家、作品和风格流派的衍变。
4.设立课后问题。为了巩固对音乐历史线索的把握,增强音乐分析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思考,教材结合青少年所习惯的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专门设立了课后思考题。
5.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加入了一些据史料可考的作曲家轶事。
关于附赠的学习资源,或者说,书中提及的配套音频材料,其缺失或不便性是另一个让我感到失望的方面。虽然教材中提到了许多重要的曲目范例,但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自行在网上搜索,而且往往找到的版本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这极大地影响了对原著风格的准确把握。一本赏析类的书籍,如果不能提供一个权威、标准化的听觉参照,那么“赏析”的环节就无从谈起。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提供特定乐章的片段化导听标记,清晰指出在某一页分析的某个特定和声进行或对位手法在音频中对应的大致时间点,但很遗憾,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支持几乎为零。这使得教学和自学都必须依赖外部资源,增加了学习的门槛和不确定性。对于依赖听觉输入来理解音乐概念的学习者来说,这种对视听结合的忽视,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更像是一本纯粹的文字参考书,而非一个完整的学习工具包。
评分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对音乐史的把握明显偏向于时间轴的简单罗列,而非对风格演变的深刻洞察。例如,在讨论文艺复兴晚期向巴洛克早期的转变时,它只是简单地提到了蒙特威尔第的名字,但对于音乐语言中,从众调性到早期调性系统的复杂演化过程,缺乏细致的语汇分析。我期望看到更多关于和声语言、织体变化、以及不同地区音乐中心(如威尼斯与罗马)之间风格差异的对比论述,但这些内容在书中几乎找不到。更别提它对“赏析”的解读了,充其量就是对作品结构的大致描述,而完全忽略了音乐背后的社会、哲学背景对风格塑造的影响。读完关于莫扎特的章节后,我仍然无法清晰地理解,为什么他的音乐听起来比海顿更具“歌唱性”和“戏剧张力”,书中没有提供任何有效的工具来帮助我从结构和音响层面去捕捉和理解这些微妙的差异。这本书在学术深度上欠缺火候,对于有一定基础,希望进一步探究音乐本体论和风格哲学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价值非常有限,更像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入门速查手册,但即便是入门书,其逻辑结构也显得不够严谨和完整。
评分这本乐理教材的排版简直是灾难,我得承认,我是在非常不情愿的情况下翻开它的。首先,字体选择让人眼花缭乱,从粗体到斜体,再到那种古老的衬线体,混杂在一起,看得我头疼欲裂。更糟糕的是,插图和文字的对应关系极其混乱,常常看到一个乐理术语,却找不到对应的五线谱例子,或者乐谱的页码提示完全是错误的,害得我不得不来回翻找,效率低得令人发指。而且,编辑在处理历史时期过渡的时候,衔接得非常生硬,前一章还在讲巴赫的对位法,下一章突然跳到了海顿的奏鸣曲式,中间缺乏必要的铺垫和分析,让人感觉知识点是零散堆砌起来的,根本无法形成一个流畅的认知体系。这本书在试图覆盖从中世纪到古典主义的广阔领域时,显得力不从心地,很多重要的风格特征和代表作品的深入解析都被一笔带过,流于表面,根本无法满足我对“赏析”这个词的期待。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弥补这些缺失的逻辑和深度,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结构松散的迷宫里摸索,而不是在一个有清晰路线的知识殿堂中学习。这本书的质量,坦白说,对初学者是极不友好的,它更像是一份未经充分打磨的、略显粗糙的资料汇编,而不是一本精心编纂的教学用书。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安排,尤其是对“体裁”的划分,让我感到困惑不已。它似乎试图在不同的音乐时期之间建立清晰的界限,但现实中的音乐发展是流动的、相互渗透的,这种僵硬的划分反而阻碍了对历史连续性的理解。比如,当讲到赋格这一体裁时,它被简单地放在巴洛克时期的末尾,随后便几乎不再提及。然而,赋格的技法在古典主义时期,尤其是在海顿和贝多芬的作品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书中对此的衔接处理得极为草率。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动态的视角,即如何看待某种音乐“语言”或“技巧”在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直至古典主义的不同语境下的变异和应用。这本书更像是把各个时期的“流行曲目”强行塞进了对应的章节里,而非真正解析了不同体裁如何随着时代的要求而自我革新和演化。这种静态、割裂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削弱了对音乐史发展脉络的宏观把握能力,让我感觉自己只是在背诵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理解一个不断成长的音乐文化。
评分装帧和纸张的质量也让人十分不悦。这本书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但内页的纸张却非常薄,且略带那种廉价的黄色调,长时间阅读后眼睛非常容易疲劳。更令人恼火的是,印刷的清晰度很不稳定,有些地方的五线谱线条模糊不清,音符的准确性都成了问题,这对于学习乐谱阅读和分析的读者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我怀疑质检环节是否存在疏漏,因为有些页面的墨水似乎还有轻微的洇开现象,尤其是在标注指法或演奏提示的地方,更显杂乱无章。考虑到它作为高校教材的定位,这种低劣的制作工艺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一本关于艺术的教材,其物质载体本身就应该体现出对艺术的尊重,但这本册子完全没有做到这一点。它的触感和视觉体验,都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不愉快的摩擦感,让人每次拿起它都像是完成一项任务,而非享受一次知识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