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种曲(1-12)(套装共12册) 毛晋中华书局正版全新9787101006896

六十种曲(1-12)(套装共12册) 毛晋中华书局正版全新978710100689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晋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诗词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毛晋
  • 中华书局
  • 六十种曲
  • 传统文化
  • 戏曲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6896
商品编码:29684818287
页数:7548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六十种曲全(全十二册)精装
丛书名:  
作者/主编:  毛晋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号: 9787101006896 
出版年份: 2013年7月1日    
 
版次:  第2 版
总页数:  7548
开本:  32
图书定价:  880
实际重量:  8.34k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六十种曲:第1册(原套) 
01 琵琶记 
02 荆钗记 
03 香囊记 
04 浣纱记 
05 寻亲记 

六十种曲:第2册 
06 千金记 
07 精忠记 
08 鸣凤记 
09 八义记 
10 三元记 

六十种曲:第3册(原第二套) 
11 南西厢 
12 幽闺记 
13 明珠记 
14 玉簪记 
15 红拂记 

六十种曲:第4册 
16 还魂记 
17 紫钗记 
18 邯郸记 
19 南柯记 
20 北西厢 

六十种曲:第5册(原第三套) 
21 春芜记 
22 琴心记 
23 玉镜记 
24 怀香记 
25 彩毫记 

六十种曲:第6册 
26 运甓记 
27 鸾鎞记 
28 玉合记 
29 金莲记 
30 四喜记 

六十种曲:第7册(原第四套) 
31 绣襦记 
32 青衫记 
33 红梨记 
34 焚香记 
35 霞笺记 

六十种曲:第8册 
36 西楼记 
37 投梭记 
38 玉环记 
39 金雀记 
40 赠书记 

六十种曲:第9册(原第五套) 
41 锦笺记 
42 蕉帕记 
43 紫箫记 
44 水浒记 
45 玉玦记 

六十种曲:第10册 
46 灌园记 
47 种玉记 
48 双烈记 
49 狮吼记 
50 义侠记 
51 白兔记 

六十种曲:第11册(原第六套) 
52 杀狗记 
53 昙花记 
54 龙膏记 
55 飞丸记 

六十种曲:第12册 
56 东郭记 
57 节侠记 
58 双珠记 
59 四贤记 
60 牡丹亭




《六十种曲(套装全12册)》编于崇祯年间,分6帙,在3年内陆续出齐。初印本没有总名称,而是在每帙第1种的扉页上题“绣刻演剧十本”,每一种又题“绣刻某某记定本”,所以有人称这部书为《绣刻演剧十本》,或《绣刻演剧》。 
  《六十种曲(套装全12册)》是中国戏曲史上*早的传奇总集,也是规模大的戏曲总集。它集中了元明两代一些的作家作品,选录了如《琵琶记》、《荆钗记》、《幽闺记》、《精忠记》、《鸣凤记》、《玉簪记》和汤显祖“四梦”等思想上、艺术上有较高成就的剧本,反映了编选者思想、艺术上的鉴别力。在版本上,编选者注意采用善本、稿本和抄本加以刊刻。《琵琶》、《荆钗》用的是所见到的善本,《精忠》、《八义》、《三元》、《春芜》、《怀香》、《彩毫》、《运甓》、《鸾□》、《四喜》、《投梭》、《赠书》、《双烈》、《龙膏》、《双珠》、《四贤》、《牡丹》(硕园改本)等16种都据抄本或稿本,这些未刊剧本因之得以保存和流传,可见这部总集的刊行在戏曲文献上也有重要意义。 
  《六十种曲(套装全12册)》的不足之处有:它漏选了另外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却选了一些次要的作品;它选了一些案头之作,却不注意它们在舞台上有无生命力;它对“杂调”剧本的选录也不重视;全书无总序,每种传奇也无序跋,版本依据不清楚;传奇选集中,收入了杂剧;一部剧本,收不同版本,使体例显得杂乱。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部收罗宏富、版本较精、流传很广的传奇戏曲选集。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六十种曲(1-12)(套装共12册)》。 --- 中华古典文学经典选读系列:唐宋诗词选注 总览与价值 本书精选了唐代至宋代最具代表性、艺术成就最高的诗词作品,旨在为现代读者提供一份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黄金时代的指南。唐诗的雄浑与宋词的婉约,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两座高峰。本书不仅是文学鉴赏的入门读物,更是深入研究唐宋文学发展脉络的重要参考资料。 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盛唐气象——李、杜、王、孟的恢弘世界 本部分聚焦于唐代诗歌的巅峰时期,特别是“开元盛世”及其后的转型。 一、李白:诗仙的浪漫与自由 收录了李白最具代表性的乐府诗、歌行体及绝句,如《蜀道难》《将进酒》《静夜思》等。重点解析了李白诗歌中对浪漫主义精神的极致追求,对自由的向往,以及他如何将神话传说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注释详尽地解释了诗中涉及的典故、地理名词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特别是对“斗酒诗百篇”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考证。 二、杜甫:诗史的沉郁与担当 本书选取了杜甫“三吏三别”、描写安史之乱时期民生疾苦的作品,以及其晚年的田园诗。对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其如何以诗言志,担负起“诗史”的使命。对《春望》《登高》等格律严谨的作品,进行了格律平仄的细致标注与讲解。 三、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的禅意 集中展现了盛唐田园诗派的艺术特色。王维的诗重在以画入诗,营造空灵静谧的意境,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构建。孟浩然的诗则更显自然冲淡。本书通过对禅宗思想与山水意象的结合分析,阐释了这类诗歌如何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禅”的境界。 第二部分:中晚唐的嬗变与创新 本部分关注唐诗从鼎盛走向精微的转变,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一、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重点呈现了白居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批判时弊的作品,如《长恨歌》和《琵琶行》。分析了其如何继承杜甫的社会关怀,但又采取了更易于流传的叙事性诗体,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实践。 二、晚唐的唯美与感伤 收录了李商隐与杜牧的精品。李商隐的无题诗因其朦胧隐晦的艺术手法而备受推崇,本书提供了多角度的考证和解读。杜牧则以其俊爽的七言绝句见长,尤其是在咏史和写景方面,展现出宋人诗风的端倪。 第三部分:宋词的兴盛与风格流变 本书的下半部分转向宋代,重点解析词这一文体的成熟与繁荣。 一、婉约派的极致——柳永与李清照 柳永的慢词铺叙见长,对都市生活和男女情爱描摹细腻,本书选取了其大量“曲子词”,并对照当时的燕乐曲牌进行考证。李清照的作品则体现了女性词人独特的细腻情感和对家国沦亡的悲痛,特别分析了其晚期词作的苍凉基调。 二、豪放派的开创与发展——苏轼与辛弃疾 苏轼将诗的议论、哲理引入词中,极大地拓宽了词的意境与题材,本书详细解析了其“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辛弃疾的作品则充满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恢复中原的壮志,其“用事用典”的特点和拗句的运用是解析的重点。 三、宋末的余韵 简要介绍了姜夔、周密等对词的格律和意境的进一步雕琢,特别是姜夔对音乐性的追求。 注释与导读体系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选篇的权威性,更在于其严谨的注释体系: 1. 字词句释义: 对古语、通假字、生僻典故进行详尽的现代汉语解释。 2. 出处考证: 每一首诗词都标注了其首次出现于哪部诗集或词集,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3. 格律分析(诗部分): 对律诗、绝句的平仄、对仗要求进行清晰的图示说明。 4. 词牌考证(词部分): 对词牌名、过片、换头等词体结构要素进行专门的解释。 5. 艺术手法剖析: 提炼出每位大家的核心艺术成就,如杜甫的“法度森严”,李白的“清新俊逸”,苏轼的“旷达洒脱”。 装帧与版本 本书采用高质量的纸张印刷,确保墨色清晰,便于长时间阅读。排版上采用古典与现代结合的风格,正文清晰易读,注释分栏清晰,便于对照查阅。本套书共分四卷,便于携带与分阶段学习。它不仅是学者的案头必备,更是每一个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值得珍藏的优秀版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原本是抱着“凑齐一套”的心态买下这十二册的,没想到它带来的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我主要关注的是里头那些社会讽刺剧的部分,比如那些揭露官场黑暗和婚姻不公的剧目。这些作品的犀利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同时期的“话本”或小说。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某部剧目中,作者通过一个市井小人物的视角,把上层社会的虚伪和腐朽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夹叙夹议的唱腔,听着像是嬉笑怒骂,实则句句戳中要害。阅读这些曲本,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强烈的表演性。不同于小说家可以娓娓道来,曲本的结构是为舞台服务的,它的情感爆发点和情节转折都非常集中和凝练,常常是一句词,就将人物的命运和心境交代得清清楚楚。毛晋的编选眼光确实独到,他没有被那些“雅”的东西束缚,而是尽可能地展现了“六十种曲”所涵盖的民间娱乐的广阔光谱。这套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但其真正的魅力,在于你翻开它,就能听到来自四百年前舞台上的锣鼓声和演员的呐喊。

评分

这套《六十种曲》,拿到手沉甸甸的,中华书局的排版和用纸真是没得挑,古籍的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我前段时间正好在研究明清传奇的兴衰,尤其是对“曲”这种文学形式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投射特别感兴趣。翻开第一册,那密密麻麻的判词和楔子,一下子就把我拽回了那个戏台上灯火辉煌的时代。我尤其欣赏这部选本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大部头”,更难得的是,它把一些散佚的、流传不广的民间小戏也纳入其中,这对于我们理解当时市民阶层的情感需求和审美趣味提供了绝佳的窗口。比如其中一出讲述书生赶考途中遇到狐妖的剧目,情节设置精巧,唱词里头那种带着吴侬软语的婉转和忧思,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听一出原汁原味的昆曲。而且,中华书局的版本在校勘上向来严谨,那些繁复的注释和句读,极大地降低了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阅读古白话剧本的门槛。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文本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明清两代文人与市井文化交织互动的那扇厚重的木门。光是研究不同剧种在同一题材上的表现手法差异,就能让我沉浸进去好几个下午。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考古”。我是一个对古典戏曲的声腔理论非常感兴趣的人,而这套汇编恰好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语料。不同于后世整理的演出脚本,这套“六十种曲”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早期文人抄本的韵味和某些地方声腔的痕迹。我特意对比了几部同题材的剧作,发现不同剧种在处理同一个情绪段落时,用词和句法上的差异非常显著,这对于研究不同地域戏曲声腔的演变路径至关重要。而且,中华书局这个版本,在印刷细节上做得很到位,比如有些剧目中出现的生僻字或者特殊的科仪指示,都做了清晰的标注,让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坦白讲,过去要研究这些,得跑遍各大图书馆去查阅孤本,费时费力。现在能有这样一套系统、权威的汇编,无疑是给研究工作按下了快进键。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戏曲文学如何从文人雅玩走向民间普及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是绕不开的宝库。

评分

对于非专业人士,光是把这十二册从头到尾读完,也是一次漫长但充实的旅程。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跳着看的,专挑那些名字听起来比较“野”的剧目下手。我发现,这些“野”剧目往往最能反映市井百态,里头的俚语、俗语运用得极其生动传神,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晦涩。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典雅,米黄色的纸张配上经典的黑色宋体字,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累,这对于像我这样需要花很多时间在书本上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那种硬壳精装的质感,握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它不像某些流行的通俗读物,读完即弃,这套书是那种你会忍不住一遍遍翻阅,每次都会发现新东西的“常备书”。我甚至会把其中一些精妙的对白抄录下来,用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沉浸体验,毛晋的选择,让六十种曲的精神得到了完美的延续和弘扬。

评分

我得说,这十二册书里头有几部作品的女性角色塑造,简直是神来之笔。我通常对传统戏曲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有些抵触,但在这套选本里头,我发现了不少性格极其复杂、命运极其悲怆的女性形象。她们不仅仅是才子佳人的陪衬,而是拥有独立思考和强烈反抗意识的个体。比如其中一部讲述官宦小姐抗婚的剧目,女主角的台词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礼教的嘲讽,她的智慧和勇气,即便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让人肃然起敬。阅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忍不住在脑海中自动“配乐”,想象着当时舞台上青衣水袖的婉转和做派。这套书的优点之一在于它收录的剧目跨度很大,既有宋元南戏的遗风,也有明代中后期成熟的昆腔风格,这种风格上的交替和碰撞,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文学史缩影。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在那个时代,文学是如何成为普通人宣泄情绪、表达不满和寄托理想的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