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美学新论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王次昭 |
| 出版社: | 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10960137 |
| 出版年份: | 2003年12月 |
| 版次: | 第 1 版 |
| 总页数: | 281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8元 |
| 实际重量: | 0.962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王次炤,1949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83年毕业于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1986年任音乐学系音乐美学教研室副主任,1990年任音乐学系副主任、副教授,1992年任音乐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与科研,1994年主持学院行政工作,1995年晋升教授,1998年任音乐学院院长。
1983年以来,先后在音乐学院开设《音乐美学基础》、《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与传统音乐思想》、《音乐与各门艺术比较》、《音乐与文学比较研究》等课程。主要论文有《音乐的结构和功能》、《价值论的音乐美学探讨》、《论音乐传统的多层结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论音乐与文学》等四十余篇;发表音乐学其他各类文章及评论文章一百余篇;出版的著作(译著、文集)、教材有《音乐美学基础》(与张前合著)、《音乐美学》(主编)、《音乐美学新论》、《歌剧艺术的改革者》、《含着眼泪的歌唱》、《音乐家、文艺家、美学家论音乐与各门艺术之比较》(资料集、与他人合编)、《蒙特威尔牧歌》(与常罡合译)等。
1991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成果奖,1992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获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1994年获文化部专家称号,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文化部第三届部属高等艺术学院教材二等奖,1998年获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99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0年至1998年多次应邀赴日本、香港、、澳门等地讲学和参加学术活动。先后赴奥地利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萨尔斯堡音乐学院、格拉兹音乐学院,英国伦敦音乐学院、苏格兰音乐学院、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京都艺术大学、大阪艺术大学、桐棚音乐大学、东京国立音乐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大学、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音乐、艺术院校及综合大学音乐教育机构考察海外音乐教育。
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肖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会长,中国学位及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
音乐的结构和功能
价值论的音乐美学探讨
略论音乐传统的多层结构
论音乐的感性材料
音乐形式的构成及其存在方式
论音乐性的内容
音乐创作的本质及其过程
论音乐创作过程中的想象
论音乐的表演
关于文学和音乐比较研究的设想
论音乐与文学
音乐与文学的艺术类同性
音乐与文学在媒介材料、表现对象及结构方面之比较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
论音乐欣赏
物我同一、情景相即的审美情趣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
原版后记
《音乐美学新论》收集了作者自1986年至1996年十年间撰写发表的十五篇论文,分别从结构主义和论的角度、价值哲学的角度,以及比较文学的角度,对有关音乐美学的问题作出研究探讨。
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出版社对这本书的投入是显而易见的,纸张的触感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但抛开物质层面,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和学术野心才是最值得称道的。它展现了一种跨学科的宏大气魄,不仅仅局限于音乐理论本身,还大量引入了心理学、认知科学乃至语言学的视角来佐证观点。举例来说,作者在解释“和声的张力与释放”时,竟然巧妙地引用了叙事学的结构模型,将一段奏鸣曲的展开部比作一个精心设计的戏剧冲突,这视角之新颖,让我拍案叫绝。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向导,穿梭在一个结构复杂但又无比壮丽的知识迷宫中。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比一般的科普读物要高,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乐理常识和对哲学思考的兴趣,但对于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求知者来说,它提供的回报是超乎想象的丰厚。每读完一章,我都需要花时间整理笔记,因为它提供的知识点密度实在太大了,稍不留神就会漏掉一个关键的逻辑跳跃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深邃而又充满活力的感觉,那种色彩的搭配和字体选择,仿佛预示着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思想之旅。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初次翻开它时,那种墨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气味,让人心神为之一振。它不像那些过于学院派的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内心世界。作者在阐述那些复杂的理论时,总是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生活中的小片段或者艺术史上的精彩瞬间,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关于“听觉体验的建构”那一部分,我读得格外仔细,仿佛作者正在耳边低语,解析着每一次心跳和旋律交织时,大脑中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这本书真的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探讨与普通听众的情感共鸣结合了起来,让人读完后,再去听任何一段音乐,都会带着一种全新的、被点亮了的耳朵去感受。它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美”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期待,毕竟“新论”这个词往往意味着对既有框架的颠覆,但这种颠覆往往伴随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然而,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论证结构。作者似乎遵循着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逻辑,从最基础的听觉生理学出发,逐步攀升到宏大的文化哲学层面。每一次的理论推进都建立在前文坚实的基础之上,即便是涉及深奥的现象学分析,作者也能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将我牢牢锁住,不至于迷失在概念的迷宫里。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时间性”在音乐美学中的作用的探讨,那种对瞬间与永恒的辩证思考,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是如何度过生命中的每一秒钟,而音乐又如何为这些时间赋予了重量和色彩。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合上书本,走到窗边,让自己的思绪沉淀一下,才能真正消化掉作者抛出的每一个论点。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小说,更像是一坛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老酒,每一次的品尝都有新的回甘。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将音乐美学变成一套僵硬的、不可侵犯的教条,而是把它呈现为一个持续演进、充满辩论和可能性的开放场域。作者的语气是谦逊而又坚定的,他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但同时也毫不保留地展现了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和批判性继承。这种平衡感在学术著作中是极其难得的。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对于“技术进步对音乐感知的影响”的探讨,从留声机到数字流媒体,技术迭代是如何潜移默化地重塑了我们对“完美录音”的定义,进而影响了我们对音乐本体的理解,这部分内容让我深思了很久。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的听歌习惯,思考那些被压缩的音质是否也带走了音乐中本应存在的“呼吸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解释了“美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如何被教导去理解美”,并且鼓励我们重新夺回定义自身审美体验的权利。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声音的容器,而是一个积极参与声音构建过程的思考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美学中对“客观标准”的执着。作者似乎在温柔地鼓励我们,不必过于拘泥于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审美教条,而应该更勇敢地去探索和拥抱个体差异化的聆听经验。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并非只是枯燥地罗列作品名录,而是深入到特定时代背景下,音乐如何回应社会思潮,以及作曲家个体心理如何投射到音符之中的过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沉默的意义”的章节,在那个篇幅里,作者成功地将“无声”提升到了与“有声”同等重要的哲学地位。这让我回想起有一次在音乐厅里,当最后的一个音符消散后,那短暂却又仿佛永恒的寂静,原来那片刻的空无,才是音乐真正完成闭环的关键。这本书教会我,聆听不仅仅是接收声音,更是一种主动的、充满创造性的行为。它极大地解放了我的审美态度,让我敢于承认自己对某些传统上被推崇的作品的疏离感,同时也让我更深地爱上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更贴近我内心深处的旋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