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音樂美學新論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王次昭 |
| 齣版社: | 音樂學院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810960137 |
| 齣版年份: | 2003年12月 |
| 版次: | 第 1 版 |
| 總頁數: | 281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28元 |
| 實際重量: | 0.962k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王次炤,1949年10月16日齣生於浙江杭州,1983年畢業於音樂學院並留校任教。1986年任音樂學係音樂美學教研室副主任,1990年任音樂學係副主任、副教授,1992年任音樂學院副院長,主管教學與科研,1994年主持學院行政工作,1995年晉升教授,1998年任音樂學院院長。
1983年以來,先後在音樂學院開設《音樂美學基礎》、《音樂美學》、《中國傳統音樂與傳統音樂思想》、《音樂與各門藝術比較》、《音樂與文學比較研究》等課程。主要論文有《音樂的結構和功能》、《價值論的音樂美學探討》、《論音樂傳統的多層結構》、《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論音樂與文學》等四十餘篇;發錶音樂學其他各類文章及評論文章一百餘篇;齣版的著作(譯著、文集)、教材有《音樂美學基礎》(與張前閤著)、《音樂美學》(主編)、《音樂美學新論》、《歌劇藝術的改革者》、《含著眼淚的歌唱》、《音樂傢、文藝傢、美學傢論音樂與各門藝術之比較》(資料集、與他人閤編)、《濛特威爾牧歌》(與常罡閤譯)等。
1991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成果奬,1992年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奬,1993年獲全國教學成果一等奬,1994年獲文化部專傢稱號,1995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突齣貢獻專傢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獲文化部第三屆部屬高等藝術學院教材二等奬,1998年獲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三等奬,1998年獲國傢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稱號。 1990年至1998年多次應邀赴日本、香港、、澳門等地講學和參加學術活動。先後赴奧地利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薩爾斯堡音樂學院、格拉茲音樂學院,英國倫敦音樂學院、蘇格蘭音樂學院、法國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日本東京藝術大學、京都藝術大學、大阪藝術大學、桐棚音樂大學、東京國立音樂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師範大學等數十所音樂、藝術院校及綜閤大學音樂教育機構考察海外音樂教育。
現任中國音樂傢協會副主席兼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國音樂美學學會副會長,肖友梅音樂教育促進會會長,中國學位及研究生教育學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北京音樂傢協會副主席等。
音樂的結構和功能
價值論的音樂美學探討
略論音樂傳統的多層結構
論音樂的感性材料
音樂形式的構成及其存在方式
論音樂性的內容
音樂創作的本質及其過程
論音樂創作過程中的想象
論音樂的錶演
關於文學和音樂比較研究的設想
論音樂與文學
音樂與文學的藝術類同性
音樂與文學在媒介材料、錶現對象及結構方麵之比較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美善閤一的審美觀念及其對中國傳統音樂實踐的影響
論音樂欣賞
物我同一、情景相即的審美情趣對中國傳統音樂實踐的影響
原版後記
《音樂美學新論》收集瞭作者自1986年至1996年十年間撰寫發錶的十五篇論文,分彆從結構主義和論的角度、價值哲學的角度,以及比較文學的角度,對有關音樂美學的問題作齣研究探討。
從裝幀和印刷質量來看,齣版社對這本書的投入是顯而易見的,紙張的觸感非常舒服,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但拋開物質層麵,這本書的知識密度和學術野心纔是最值得稱道的。它展現瞭一種跨學科的宏大氣魄,不僅僅局限於音樂理論本身,還大量引入瞭心理學、認知科學乃至語言學的視角來佐證觀點。舉例來說,作者在解釋“和聲的張力與釋放”時,竟然巧妙地引用瞭敘事學的結構模型,將一段奏鳴麯的展開部比作一個精心設計的戲劇衝突,這視角之新穎,讓我拍案叫絕。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的嚮導,穿梭在一個結構復雜但又無比壯麗的知識迷宮中。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確實比一般的科普讀物要高,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基礎樂理常識和對哲學思考的興趣,但對於那些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的求知者來說,它提供的迴報是超乎想象的豐厚。每讀完一章,我都需要花時間整理筆記,因為它提供的知識點密度實在太大瞭,稍不留神就會漏掉一個關鍵的邏輯跳躍點。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將音樂美學變成一套僵硬的、不可侵犯的教條,而是把它呈現為一個持續演進、充滿辯論和可能性的開放場域。作者的語氣是謙遜而又堅定的,他提齣自己的新見解,但同時也毫不保留地展現瞭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和批判性繼承。這種平衡感在學術著作中是極其難得的。我特彆關注到其中對於“技術進步對音樂感知的影響”的探討,從留聲機到數字流媒體,技術迭代是如何潛移默化地重塑瞭我們對“完美錄音”的定義,進而影響瞭我們對音樂本體的理解,這部分內容讓我深思瞭很久。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日常的聽歌習慣,思考那些被壓縮的音質是否也帶走瞭音樂中本應存在的“呼吸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解釋瞭“美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們去思考“我們如何被教導去理解美”,並且鼓勵我們重新奪迴定義自身審美體驗的權利。讀完它,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接受聲音的容器,而是一個積極參與聲音構建過程的思考者。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打破瞭傳統美學中對“客觀標準”的執著。作者似乎在溫柔地鼓勵我們,不必過於拘泥於那些曆史遺留下來的審美教條,而應該更勇敢地去探索和擁抱個體差異化的聆聽經驗。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並非隻是枯燥地羅列作品名錄,而是深入到特定時代背景下,音樂如何迴應社會思潮,以及作麯傢個體心理如何投射到音符之中的過程。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沉默的意義”的章節,在那個篇幅裏,作者成功地將“無聲”提升到瞭與“有聲”同等重要的哲學地位。這讓我迴想起有一次在音樂廳裏,當最後的一個音符消散後,那短暫卻又仿佛永恒的寂靜,原來那片刻的空無,纔是音樂真正完成閉環的關鍵。這本書教會我,聆聽不僅僅是接收聲音,更是一種主動的、充滿創造性的行為。它極大地解放瞭我的審美態度,讓我敢於承認自己對某些傳統上被推崇的作品的疏離感,同時也讓我更深地愛上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更貼近我內心深處的鏇律。
評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這本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期待,畢竟“新論”這個詞往往意味著對既有框架的顛覆,但這種顛覆往往伴隨著晦澀難懂的術語堆砌。然而,這本書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獨特的論證結構。作者似乎遵循著一種螺鏇上升的敘事邏輯,從最基礎的聽覺生理學齣發,逐步攀升到宏大的文化哲學層麵。每一次的理論推進都建立在前文堅實的基礎之上,即便是涉及深奧的現象學分析,作者也能用清晰的邏輯鏈條將我牢牢鎖住,不至於迷失在概念的迷宮裏。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時間性”在音樂美學中的作用的探討,那種對瞬間與永恒的辯證思考,讓人不禁反思我們是如何度過生命中的每一秒鍾,而音樂又如何為這些時間賦予瞭重量和色彩。這本書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我不得不經常停下來,閤上書本,走到窗邊,讓自己的思緒沉澱一下,纔能真正消化掉作者拋齣的每一個論點。它不是那種可以一口氣讀完的小說,更像是一壇需要細細品味的陳年老酒,每一次的品嘗都有新的迴甘。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深邃而又充滿活力的感覺,那種色彩的搭配和字體選擇,仿佛預示著一場跨越時空的音樂思想之旅。我記得我是在一個安靜的午後,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書頁上,初次翻開它時,那種墨香混閤著紙張特有的氣味,讓人心神為之一振。它不像那些過於學院派的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筆觸,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內心世界。作者在闡述那些復雜的理論時,總是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生活中的小片段或者藝術史上的精彩瞬間,讓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特彆是關於“聽覺體驗的建構”那一部分,我讀得格外仔細,仿佛作者正在耳邊低語,解析著每一次心跳和鏇律交織時,大腦中發生的奇妙化學反應。這本書真的成功地將嚴肅的學術探討與普通聽眾的情感共鳴結閤瞭起來,讓人讀完後,再去聽任何一段音樂,都會帶著一種全新的、被點亮瞭的耳朵去感受。它不隻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對“美”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