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和声学教程(音乐卷) |
| 丛书名: |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重点教材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 |
| 作者/主编: | 桑桐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5539539 |
| 出版年份: | 2001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554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95.00元 |
| 实际重量: | 92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和声学教程(音乐卷)》上编在每章后均附有写作习题,教师在教学中可择用或增补相关习题。下编的内容,不适宜于采用旋律题或低音题的指定写作,更适宜于应用小型乐曲创作性的、实用写作性的练习。故教师可在讲授某一章节后,根据所授内容,要求学生写作数首4至8小节或更长一些的创作性写作练习。另外,可指定分析一些相关作品。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斯克里亚宾、巴托克、勋伯格等人的作品或片断,可作为分析的重点。另外可选择一些与所授内容相关的中外作曲家的作品进行分析。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和声学教程(音乐卷)》由桑桐著,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传统和声”,其中大部分内容选自拙著《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但稍加削减。由于大部分作曲、理论在音乐中学或校外已学习过基础的和声知识,故本教程将調内和声材料归纳为部分“自然音和声的复习”。下编为“近代和声”,是本教程新编的部分,试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和声以后的一些近代和声的应用方法。从四个方面讲授、分析近代和声的一些处理方法。它们的范围限于十二平均律的和声手法,一般不涉及非十二平均律基础的处理方法,亦不涉及旋律、节奏以及作曲法等方面。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过度地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来故作高深。虽然内容本身是极其专业的,但作者的语言风格却保持了一种令人感到亲切的克制。它更像是一个耐心且充满激情的专业人士,在向一个渴望学习的听众解释乐理的奥秘。比如,它在讲解到一些特定的和弦色彩时,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那种听觉感受,比如把某个增和弦比作“悬而未决的张力”,把七和弦的解决比作“如释重负的呼吸”。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畏难情绪。我甚至发现,我之前感到困惑的一些旋律进行问题,在读完这部分内容后,豁然开朗,感觉自己像是在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指路的明灯,那种“原来如此”的满足感,是其他任何学习资料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深沉的蓝与金色的点缀,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严谨而又充满美感的音乐世界。我本来是抱着“应试”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考研的压力山大,但一上手就被它的排版和逻辑深深吸引了。它不像很多教材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娓娓道来。特别是对于一些非常抽象的和声概念,作者总能用非常直观的例子来解释,比如用建筑学的结构来比喻和弦的连接,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些复杂的导音进行到底在追求什么。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理解功能和声的色彩变化,我对着书上的谱例听了不下十遍,书上的分析线条清晰得简直像手术刀一样精准,把每一个声部的运动轨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种精细度是我之前看其他资料时完全没有体验到的。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审美的启蒙,让我开始真正“听见”了音乐背后的骨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印刷细节也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作为一本长期使用的参考书,纸张的厚度和韧性非常重要,这本书的纸张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能保证长时间翻阅不易损坏,也不会因为反光而影响阅读体验。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的乐谱排版清晰规范,五线谱的行距和字号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即便是标注了复杂指法的段落,看起来也不会显得拥挤不堪。而且,我在翻阅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现印刷错误或错漏,这在厚重的专业教材中是相当难得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潜移默化地也塑造了我对待音乐学习的态度——只有尊重和严谨对待每一个音符和符号,才能真正达到艺术的殿堂。这本书在物质层面上给予读者的尊重,也反过来激励着我们更加认真地对待其中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特别体现在它对“如何分析”的指导上。很多教材只是告诉你“是什么”,但这本书重点在于“怎么做”。它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化的分析框架,从宏观的调性布局到微观的声部进行,每一步骤都有一套明确的步骤和检查点。我记得上次做模拟考试的分析题时,我完全是按照书上教的步骤一步步拆解,原本觉得无从下手的复杂乐段,在有了解构的工具后,瞬间变得清晰明了。更绝的是,它还穿插了一些音乐实例片段,这些片段往往是教科书里很少涉及的“冷门”精品,但恰恰是这些片段,最能体现理论在实际创作中的弹性边界。这让我的考试准备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学会了如何运用和声语言去解读音乐的“密语”,这种实战指导价值无可替代。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砖头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深度和广度。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基础理论表面的入门读物,而是直插核心的“硬核”教材。书中对晚期浪漫主义乃至印象主义的和声处理着墨不少,这对于我这种想在专业上有所突破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尤其欣赏它在对比分析部分的处理方式,它会毫不避讳地指出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在解决和声冲突时的哲学差异。例如,当它对比巴赫的对位法与瓦格纳的和声进行时,那种时代背景下的创作思想冲突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思考,究竟是“规则”更重要,还是“表达”更重要。读完相关章节后,我甚至开始尝试用更具历史眼光去重新审视自己平时练习的练习曲,总觉得以前的理解太表面化了,这本书强迫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自我挑战,那种被知识的深度所震撼的感觉,是非常难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