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胡郁青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版全新9787562136040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胡郁青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版全新978756213604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郁青 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音乐
  • 音乐美学
  • 胡郁青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562136040
  • 文化艺术
  • 学术著作
  • 音乐史
  • 美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36040
商品编码:29684827833
页数:196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
丛书名:  21世纪新音乐理论丛书 
作者/主编:  胡郁青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号:  9787562136040  
出版年份:  2006年    
版次:  第2版
总页数:  196页
开本:  1/16
图书定价:  19.80元
实际重量:  322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其内容丰富,作者视野开阔,思考独到。作者从个案人手,选择了历代具有代表性的28位音乐美学思想家及音乐美学名著与流派7种共计35个典型事例,用新的评价视角进行研究,在书稿中注重用史料说话,彰显古代音乐美学本性。本书凝聚了作者扎实的个案研究功夫。在梳理、分析每个时代思想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时,各个章节都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作为佐证支撑,饱含历史和音乐哲理的思辨。且行文朴素、生动、好像讲述故事一样,娓娓而谈,读来有一种亲切感。 作者简介胡郁青,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修声乐。师从王铮铮、陈玄教授。现任西华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教育学会音乐委员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艺术类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现主要从事声乐与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所教声乐学生30余人次在全国及省、市的各级比赛中获得等级奖。撰写出版专著《中外声乐发展史》,主编、参编了《大学生歌曲》、《中外声乐曲选集》、《乐理与名曲欣赏》、《巴蜀文化大典---艺术卷》、《中国文化简论》等著作及教材10余部,在《中国音乐》、《音乐探索》、《音乐周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嵇康“声无哀乐论”及其美学思想探析》。《析汉斯立克美学思想》、《关于现行中学音乐教育的思考---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有感》、《析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特色》等论文40余篇。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20世纪中国声乐文 



引言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章 远古至春秋第二章 先秦时期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二、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三、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四、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五、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六、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七、韩非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八、商鞅的音乐美学思想九、《吕氏春秋》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十、《管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三章 两汉时期一、《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二、《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三、董仲舒的音乐美学思想第四章 魏晋时期一、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二、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三、王弼的音乐美学思想四、刘勰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五章 隋唐时期一、唐太宗李世民的音乐美学思想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三、唐代其他音乐美学思想第六章 宋元时期一、苏轼的音乐美学思想二、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三、周敦颐的音乐美学思想四、沈括的音乐美学思想五、朱熹的音乐美学思想六、姜夔《大乐议》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七、陈呖的音乐美学思想八、《通志·乐略》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七章 明清时期一、王守仁的音乐美学思想二、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三、李渔的音乐美学思想四、徐大椿的音乐美学思想五、徐上瀛的音乐美学思想六、汤显祖的“唯情说”七、公安派的“性灵说”中国古代乐论文选先秦部分春秋左传(辑录)乐以知军乐以知政乐节百事和与同异乐过生疾乐则天地国语(辑录)论乐说律答灵王问平公悦新声论语(辑录)墨子(辑录)非乐各篇辑录孟子(辑录)庄子(辑录)荀子(辑录)乐论(节录)各篇辑录韩非子(辑录)十过(节录)吕氏春秋大乐(节录)适音(节录)古乐(节录)音律(节录)音初(节录)各篇辑录老子·道德经(辑录)管子(辑录)晏子春秋(辑录)两汉部分新语(辑录)新书(辑录)春秋繁露(辑录)附:董仲舒对策淮南鸿烈(辑录)史记·乐书(辑录)子贡问乐说苑(辑录)附:琴说法言(辑录)白虎通德论·礼乐(节录)论衡(辑录)毛诗·序(节录)魏晋南北朝部分乐论(节录)琴赋(节录)文心雕龙(辑录)声律第三十三列子(辑录)长孙稚、祖莹论乐(节录)隋唐部分郑译论乐(辑录)何妥论乐(辑录)论礼乐(节录)乐书要录(节录)通典·乐序(节录)白氏长庆集(辑录)六十二:议礼乐六十三:沿革礼乐六十九:采诗以补察时政问杨琼宋元部分欧阳修论乐(辑录)国学试策第三道第二道论礼乐乐论(节录)周子通书(辑录)乐上第十七乐中第十八乐下第十九张载论乐(辑录)礼乐(节录)礼乐论(节录)梦溪笔谈(辑录)乐律一(节录)补笔谈·乐律(节录)琴史(辑录)钟子期蔡邕论音(节录)公是先生七经小传(辑录)尚书(节录)礼记后山集(辑录)《乐书》序(节录)琴论(节录)碧鸡漫志(辑录)陈亮集(辑录)姜夔论乐(节录)真西山文集(辑录)问礼乐问兴立成礼乐唱论(辑录)明清部分乐声说(节录)王廷相论乐弹琴杂说唐音癸□(辑录)乐通四听琴赋方诸馆曲律(辑录)论腔调尚书引义(辑录)顾命(节录)律吕臆说(辑录)雅乐论一雅乐论二俗乐论一乐本说顾误录(辑录)度曲八法之二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其内容丰富,作者视野开阔,思考独到。作者从个案人手,选择了历代具有代表性的28位音乐美学思想家及音乐美学名著与流派7种共计35个典型事例,用新的评价视角进行研究,在书稿中注重用史料说话,彰显古代音乐美学本性。本书凝聚了作者扎实的个案研究功夫。在梳理、分析每个时代思想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时,各个章节都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作为佐证支撑,饱含历史和音乐哲理的思辨。且行文朴素、生动、好像讲述故事一样,娓娓而谈,读来有一种亲切感。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著作的详细介绍,不涉及《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胡郁青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版全新9787562136040 的具体内容: --- 《声韵流转:中国古典乐论的千年回响》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的,专注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学者姓名,例如:李文博]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声誉良好的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中华文苑出版社] ISBN: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ISBN号,例如:978-7-80558-912-3] 定价: [此处可填入一个合理的定价] 内容概述 《声韵流转:中国古典乐论的千年回响》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古代音乐哲学、美学思想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演变轨迹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对具体乐曲或演奏技艺的罗列,而是专注于剖析支撑中国古代音乐体系运行的理论基石,旨在阐明“乐”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所承载的形而上意义、社会功能以及审美范式。 全书以严谨的考据和跨学科的视野,将音乐理论置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追溯其如何在儒、道、墨等不同思潮的影响下,逐渐构建起一套独特而深邃的音乐哲学体系。作者致力于揭示中国古代乐论中“中和”、“礼乐”、“气韵”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历史流变,并探讨这些理论如何指导了历代文人的音乐创作观和听赏之道。 核心章节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先秦乐论的源头与奠基 本部分考察了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萌芽阶段。重点分析了《周礼》《礼记》《乐记》等重要文献中关于“礼”与“乐”关系的论述。 “乐者,天地之和也”: 深入解析了早期中国人将音乐视为宇宙秩序反映的观念。探讨了“中声”与“正声”的理论在维护社会等级与和谐中所扮演的角色。 孔孟之辩与音乐的教化功能: 对比了孔子倡导的“雅正之音”与墨家“非乐”思想的冲突与融合。考察了音乐如何被提升至“移风易俗”的政治哲学高度。 道家与自然之音: 探讨了老庄哲学对音乐本体论的影响,特别是对“大音希声”、“自然无为”的音乐境界的追求,为后世文人音乐审美提供了超脱尘世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汉魏六朝的理论交融与变奏 随着思想的整合和佛教的传入,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进入了一个理论吸收与体系重构的时期。 玄学思潮下的音乐本体: 研究了魏晋名士对音乐“感物”功能的探讨,以及“清虚”、“幽远”审美趣味的形成。分析了竹林七贤等对传统乐律学的质疑与反思。 音律学与形神关系的探索: 梳理了汉代以来音律体系的成熟,如“十二律”的确定,并考察了古人如何通过对音律的精密计算,来体现对天地运行规律的理解。重点解析了音高、音色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微妙关联。 文人诗乐一体化的审美观: 探讨了诗歌与音乐在这一时期的相互渗透,以及“言志”与“缘情”在音乐理论中的地位确立。 第三部分:唐宋的精致化与哲思深化 唐宋时期,音乐在宫廷、文人及民间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其美学理论也达到了一个高度成熟的阶段。 盛唐气象与音乐的宏大叙事: 考察了唐代乐律学、燕乐体系的完备,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来体现帝国鼎盛的“气象”。分析了对“气”的音乐本体论的深入阐述。 宋代理学对音乐审美的规约: 重点探讨了宋代儒学复兴后,音乐审美如何被纳入“格物致知”的框架之内。分析了宋代对“雅”与“俗”的界限划分,以及对音乐“意境”的极致追求。 音乐的“意”与“象”: 深入辨析了宋代文人画家和音乐家共享的审美范畴,如“平淡天真”、“冲和之美”,及其在器乐曲(如琴曲)中的具体体现。 第四部分:元明清的继承、创新与理论回顾 最后一部分关注元代以后,在戏曲音乐勃兴的背景下,传统乐论如何被重新审视、应用和发展。 戏曲的兴起对传统乐论的挑战: 分析了昆曲、弋阳腔等地方戏曲的成熟对“雅乐”理论体系的冲击与补充,以及如何将民间审美融入理论构建。 乐律学与记谱法的演变: 梳理了工尺谱等记谱法的发展,及其如何反映了音乐实践对理论的倒逼。 对前代经典的总结与批判: 考察了明清时期重要音乐理论家(如朱载堉等)对历代乐论的汇集、校勘和微调,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自我完善过程。 本书的学术价值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宏大的时间跨度和精细的文本解读能力。作者摒弃了对音乐史的简单编年叙事,而是将音乐理论置于中国思想史的坐标系中进行考察,构建了清晰的知识谱系。它不仅是一部梳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念的工具书,更是一部揭示东方智慧如何通过“声”的媒介来理解世界、构建和谐的哲学论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化史及音乐史的学者和爱好者而言,本书提供了理解中国“乐”之精髓的独特视角和坚实的基础。 ---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就被作者那种宏大叙事下对细节的精准捕捉所折服。它并非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核心领域。作者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能将那些深藏在典籍之中、晦涩难懂的古代哲学思想,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比喻和严密的逻辑推导,感觉自己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古代的智者在音律的彼岸进行着心灵的交流。这种对传统文化脉络的清晰梳理,使得原本复杂的美学体系变得条理分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美”的认知边界。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理论性书籍通常敬而远之的读者,但这本书却成功地将我“拉”了进去。它的行文风格是如此的流畅自然,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循循善诱。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读者,也能通过清晰的结构和递进式的论证,逐步适应并掌握核心概念。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清晰而富有洞察力,有效地避免了术语的滥用和概念的混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内敛、和谐的审美情趣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这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着实是一次令人心悦诚服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对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的音乐理论和审美取向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处理跨学科问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素养,将哲学、宗教学、礼仪制度等多个维度融入音乐分析之中,使得对“雅正之音”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音高和节奏,而是上升到了关乎个体修养与国家兴衰的层面。这种多维度的考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乐”与“礼”关系的理解,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一次无可替代的知识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感都相当出色,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这对于一本深入探讨学术主题的著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格调,配色沉稳,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处理的用心,比如内文的排版布局,字体的选择和行间距的把握,都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无疑体现了出版机构对学术书籍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关怀。从物理层面来说,它绝对称得上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精装书,即便是放在书架上,它自身的气质也足以与其他书籍区分开来,散发着一种内敛而高贵的气息。这种对书籍实物本身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也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考量,让人对其内在的学术价值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它不像某些专业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具有一种令人信服的文学感染力。作者在阐述理论时,偶尔会穿插一些与时代背景相关的生动事例或者历史小故事,这些“佐料”不仅调节了阅读的疲劳感,更深层次地解释了某种美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土壤和文化根源。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卑不亢的学术姿态,既肯定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思辨的火花。它不是一锤定音的教条,而是一扇扇开启深度思考的窗户,激发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构建自己的音乐美学图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