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音乐社会学:音乐的理性基础与社会学基础 |
| 作者/主编: | [德] 马克斯·韦伯 著;李彦频 译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62728 |
| 出版年份: | 2014年5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57页 |
| 开本: | 32 |
| 图书定价: | 28元 |
| 实际重量: | 48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作者:(德国)马克斯·韦伯 译者:李彦频
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现时代杰出的社会学家,被视为20世纪伟大的头脑之一。他在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等若干领域的建树,他的方法论体系,他的大规模比较研究,至今仍是无与伦比。德国的韦伯成为世界的韦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学文集》和《经济与社会》的广泛影响,而《社会学文集》自20世纪问世以来,对于初步但比较全面地了解韦伯思想就一直是公认的读本。
德文版序
章 音乐理性化中的和声与旋律因素
1.和弦体系的基本事实
2.属七和弦的非理性属性
3.和弦进行的旋律确定性
第二章 音乐理性化的基础:前自然音阶和西方音阶体系
1.C大调音阶
2.整数7或较大质数的理性化
3.数字2、3的理性化
4.五声性
5.五声音阶和半音问题
6.三度音程在原始音乐中的使用情况
7.五声音阶的基础:四度
8.旋律音程基础上的音阶形式
9.音乐改革和乐器对音阶形式的影响
第三章 调性及其在古代旋律中的对应物
1.旋律移调而产生的音阶与音程的均等化
2.赫尔姆霍尔茨的调性理论
3.调性的原始对应物
4.语言对古代旋律的影响
5.原始旋律范围内的魔法因素和宗教因素
6.扩大的世俗民乐音域
7.与原始魔法形式不同的乐音序列
8.音乐的理性化、表现化和化
9.现代调性的古代对应物
第四章 以五度和四度为基础的音阶理性化:近代调性的基础
1.旋律移调过程中四度和五度的作用
2.旋律形式理性化的调式起源
3.其他音乐的平行发展
4.西方音乐发展中唱名法的作用
5.C大调音阶的主音、属音和下属音
第五章 西方音乐的多声性演化
1.多声性的意义与形式
2.多音性
3.对位复调
4.和声一单旋律音乐
5.记谱法是和声一单旋律音乐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六章 乐音与律制的理性化
1.西方音乐向严格的自然音体系发展
2.对纯自然音体系的态度
3.任意等音手段所实现的理性化
4.乐音体系中的理性化:乐律
5.西方乐律的特性
第七章 近代音乐与乐器之间的技术、经济、社会关系
1.弦乐器的起源
2.游吟诗人影响下的弦乐器改革
3.伟大的乐器制作者和近代管弦乐
4.乐器的社会地位
5.键盘乐器:管风琴
6.宗教的变化与管风琴功能的转变
7.钢琴
8.钢琴的解放及其作为中产阶级乐器的兴起
附 英文版原文
附录一 人名索引
附录二 术语及其他用语索引
中译本后记
《音乐社会学:音乐的理性基础与社会学基础》是引进的一本音乐社会学著作,为音乐社会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分为七章,依次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证:与旋律有关的和声检验、与其他地区比较的西方音乐音阶体制研究、对解决音乐体系中的多音性和多响性方案的评论、检验乐器作为音乐理性化载体的角色。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我得说,是极其克制和精准的。它很少使用那种煽情的、口语化的表达,一切都建立在严谨的论证和清晰的逻辑链条之上。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消化那些关于“音乐本体论”的章节,坦白讲,初读时会感到一定的认知负荷,因为它涉及到一些哲学思辨,比如音乐的时间性、空间性如何被人类感知,以及节奏如何与生物节律发生关联。但一旦跟上作者的思路,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其实都是试图捕捉音乐最本质属性的努力。作者的叙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手术医生,精确地切割、分离,然后重新组合,让你看到隐藏在旋律之下的“骨架”。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守,使得这本书的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也意味着它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专注度。它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本需要你带着笔和笔记本,反复咀嚼才能真正领悟其深意的案头宝典。
评分再者,这本书的学术引用和参考文献部分,做得非常扎实,这对于任何希望进行后续研究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明显是建立在一系列重要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注意到,它不仅涵盖了音乐学院派的经典理论,也兼顾了当代音乐学界对于非西方音乐体系的探讨,虽然篇幅不占主体,但这种包容性显示出作者的学术视野的开阔。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个论断而引发连锁反应,促使我立刻去查找书中提及的某位理论家的原著,这是一种非常高效且愉悦的知识滚雪球过程。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并且成功地将硬核的理论分析与宏大的社会文化观察相结合的重量级作品,它无疑是音乐学领域内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传统的“技法分析”,它很巧妙地将视角转向了音乐的“社会建构性”。这种跳脱出乐谱本身,去审视音乐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角色转变,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例如,书中探讨巴赫时代的“为上帝而作乐”的审美范式,如何与启蒙运动时期“为理性服务”的市民音乐需求产生碰撞,这部分分析得极其入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具体的作品实例,展示了社会思潮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听众的接受美学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一部分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们没有将任何一种音乐形态浪漫化或神圣化,而是将其置于其产生的特定历史土壤中进行考察。这种社会学视野的引入,使得原本冰冷的音乐结构分析,突然鲜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性和历史的张力。对于那些渴望理解“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人们会欣赏这样的音乐”的思考者来说,这部分内容提供了极其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广阔的思维空间。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纸张的质感和排版都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我本来是带着一种探索音乐本质的好奇心来的,想看看那些看似玄妙的音符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一套可以被逻辑拆解的框架。这本书的开篇部分,对于西方音乐理论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详尽。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近乎数学推导的方式,把和声、对位这些核心概念掰开揉碎了讲。特别是它对调式演变的历史脉络梳理,让人清晰地看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十二平均律,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一路摸索、冲突与妥协的产物。我记得特别清楚,书中关于“纯律”和“平均律”的辩证分析,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物理学原理,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亲自参与了那场跨越几个世纪的音乐“信仰”之争。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叙述结构,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让人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书,而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智力攀登。对于任何想系统构建自己音乐知识体系的初学者或进阶者来说,光是前几章对基础理论的夯实,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我尝试着从一个纯粹的“欣赏者”角度来评价它。过去听音乐,很多时候是凭着感觉走,觉得某个段落好听,某个旋律动人,但往往说不出“所以然”。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成熟的工具箱,让你能够“看见”音乐的构造,进而深化欣赏体验。比如,书中对奏鸣曲式发展部处理手法的细致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交响乐片段,理解了作曲家是如何通过主题的变形、冲突的激化,最终达成情感的高潮与和解。这不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一种基于理解的敬佩。更难得的是,它并未将听众塑造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到音乐的“解码”过程中来。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拿出旧的唱片或播放器,重新去听那些分析过的乐段,那种“茅塞顿开”的体验,是任何其他形式的音乐普及读物都难以提供的。它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