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论中国现代音乐名家名作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苏夏 |
| 出版社: | 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10960830 |
| 出版年份: | 2005年3月 |
| 版次: | 第 1 版 |
| 总页数: | 424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8元 |
| 实际重量: | 0.44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苏夏,广东东莞县人,1948年于国立音乐学院作曲修毕后赴沪参加新音乐社活动。1949年8月参加音乐学院建院筹建工作,先后任该院作曲系教员、讲师、副教授、作曲教研室主任、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作曲及作曲理论博士生导师。
苏夏已出版的作品集有《新民歌集》、《苏夏钢琴曲选》、《苏夏艺术歌典集》、《苏夏合唱作品集》等,主要作品尚有《小交响曲——献给边疆青年建设者》、,舞剧音乐《东郭先生》、《有情人终成眷属》、歌剧音乐《阿诗玛》、电影音乐《水上春秋》等。
已出版的作曲与作曲理论著作有《歌曲写作》、《和声的技巧》、《实用对位法》、《复对位法》和《卡农曲写作法》等。
自序
辑一
马思聪的音乐风格与内涵
——1988年10月4日马思聪音乐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弦上的歌
——《马思聪小提琴曲集》跋
论马思聪的器乐套曲音乐
神鬼事业非人工
——写在舞剧《晚霞》演出之前
马思聪的演奏艺术和音乐创作
——在马思聪诞辰85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马思聪论艺术和音乐活动
辑二
论江文也
江文也与中国大陆的作曲界
江文也部分乐队音乐作品评价
——在台北市研究院史研究所江文也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年的发言
辑三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
简论吕文成的部分音乐创作
丁善德中青年时期的钢琴音乐
施光南和他的音乐
苍劲之树 长于沃土
——《王竹林交响音乐作品集》序
闲话苏聪
辑四
与荷兰电影导演谈中国青年作曲家
你的手伸向哪儿?
——关于作曲及其教学的论述
解读与质疑
浅论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
——中国交响乐团征集作品音乐会听后随想
辑五
我国民间的多声部音乐
和声民族化的历史和现状
学习民间音乐与音乐创作
——由《乌苏里船歌》署名之争引发的思考
辑六
要创作新时代的歌
诗的音乐
——关于艺术歌曲与歌曲的讨论
让旋律从歌词中跃出、飞翔!
本书里面写的多是作者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长者、同事、友人和学生辈,他们已是音乐界大师级或卓念;对生者,除表达敬意外,也有建议或忠告,为的是事业。 这是一本评论作曲家及其作品的论文集,谈论他们的个性、人品、艺德,研究他们的创作方法并对其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作者的职业是作曲教学,副业是作曲,音乐评论是票友。作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者研究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作品,以便在上个别课时,结合学生创作上的问题以实例解说,有时也需要对习作动笔修改。 此文论集是作者近年学术行程的记录,篇幅有限,只选印了部分文论。为保存历史真实,原文均没有改动。
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中国现代音乐的走向,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土壤来谈创作。因此,我非常关注这本书在宏观背景分析上的力度。我期望看到作者能够将音乐的发展与同期中国文学、哲学乃至政治思想的演变进行交叉比对。例如,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戏曲音乐的冲击,或者在特定历史时期,音乐是如何被“简化”以适应大众传播的需求,这种取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权衡?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音乐家个人才华的颂扬,更是对整个时代文化选择的深刻反思。如果书中能巧妙地将这些宏大的社会议题融入到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之中,使读者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体悟到历史的复杂性与必然性,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超越音乐专业领域,成为一部极具洞察力的社会文化史著作,真正实现“以小见大”的学术抱负。
评分说实话,我平时阅读学术类书籍的耐心不算太好,很容易被冗长枯燥的理论陈述劝退。因此,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衷心希望作者能够运用富有画面感的文学笔触来描绘音乐家的生平,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清单和获奖记录。比如,当描述某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诞生时,我希望能读到关于创作现场的氛围,创作者当时的心境,甚至是早期听众的即时反应。这种“情景再现”的手法,能极大地拉近读者与历史人物的距离。此外,如果书中能够探讨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之间的张力与对话,比如南方音乐学派与北方学派在创作理念上的碰撞,那将使整本书的结构更加立体和充满戏剧性。一本好的音乐史著作,不应该只是历史的记录者,更应该是艺术精神的引路人,引导我们去聆听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的书皮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看就觉得是本有分量的学术著作。我是在一家老旧的书店里偶然发现它的,当时我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翻开扉页,那些清晰的排版和严谨的目录结构,让人对作者的专业态度肃然起敬。尽管我不是专门研究音乐史的科班出身,但光是目录里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上世纪中国音乐界那些风云人物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摸索前行,他们的创作心路历程究竟是怎样一番波澜壮阔。比如,对于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音乐如何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载体,是如何被创作和传播的,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作者细致入微的考证和独到的见解。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值得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每一个章节所蕴含的深意。
评分拿到书后,我最先关注的是引言部分,因为它往往是作者定调子和阐述研究方法的地方。这本书的序言部分显得尤为恳切,仿佛作者在向读者坦诚他多年来收集资料的心血。我注意到其中提到对“名家”的界定非常审慎,这让我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很多音乐史著作在名人效应下,容易流于表面赞美。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那些虽未被广为传颂,但对音乐发展路径产生关键性影响的“隐形推手”的挖掘。例如,那些默默无闻的配器师、理论家,他们对现代音乐体系的构建功不可没。这本书如果能把焦点放在这些“幕后英雄”身上,并详尽阐述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推动了整体音乐生态的现代化,那将是一次巨大的突破。我深信,真正的史学深度,往往藏在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里,这本书似乎具备了探究这种深度的潜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虽然典雅,但真正让我心动的还是它所蕴含的学术精神。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艺术,就必须深入到那个时代最核心的创造者群体中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不同于主流教科书的视角,比如,它是否能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创作背景,或者对某位音乐家晚年创作风格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做出令人信服的解读?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关于“声音的革命”的探讨,即在技术和思想都相对受限的年代,先行者们是如何突破传统,构筑起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音乐语汇的。那种筚路蓝缕的探索过程,往往比最终的成品更具研究价值。倘若书中能加入一些当年乐谱的影印件或者当事人的书信片段,那无疑会大大增强其史料价值,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个时代音乐家们对艺术的执着与挣扎。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能够引领学界新一轮研究方向的开山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