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流:為長笛、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瑪林巴和鋼琴而作 |
| 叢書名: | 中國現代室內樂作品係列 |
| 作者/主編: | 劉莊 |
| 齣版社: | 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806922781 |
| 齣版年份: | 2007年7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總頁數: | 30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32元 |
| 實際重量: | 200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劉莊,1932年生。中國女作典傢,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1958年起任教於上海音樂學字及音樂學院,1969年調到樂團任駐團作典傢,國傢一級作麯,1989-1991年作為富艷賴特亞洲訪問學者在美國锡拉丘斯大學教授中國音樂及音樂理論課程,1992年後,繼續在該校任教至2003。劉莊及電影音樂等,其中許多曾獲奬。1999年創作的《風入鬆》曾獲美國紐約個人藝術奬。
此典錶現作者以曆史的眼光看中國,Ⅰ.數韆年曆史的中國經過漫長的封建社會,不像曆史長河流淌;Ⅱ.善良的人性和被扭典瞭的人性;Ⅲ.充滿矛盾的社會似濁流一般;前進的潮流不可阻擋。
作為一名對當代音樂語匯比較敏感的聽眾,我發現這部作品在和聲處理上非常大膽卻又極其內斂。它似乎遊走在調性與無調性的邊緣地帶,偶爾齣現的非功能性和聲,總能以一種齣人意料卻又“理所當然”的方式融入整體。這種對傳統功能和聲的解構,並非為瞭追求怪誕,而是為瞭拓寬聲音的錶達範圍。我尤其留意瞭樂麯中一些長時間保持的固定音型或持續音,它們如同背景中的低頻震動,支撐著上層結構不斷變化的鏇律綫條。這種處理手法,極大地考驗瞭演奏者對長音的控製力和呼吸的持久性,任何一絲顫抖或音高的偏差,都會被這種極其透明的織體暴露無遺。閱讀這些樂譜時,我仿佛能聽到作麯傢在精確計算每一個音符的時值和強弱,追求一種數學般的美感與音樂情感的完美結閤。
評分從演奏技巧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無疑是一部“炫技”與“內涵”並重的挑戰書。它對六件樂器的要求幾乎都達到瞭各自領域的巔峰。比如,小提琴部分高把位的十六分音符跑動和對弓弦的極細微控製,需要演奏者擁有頂尖的敏捷度和細膩度;而單簧管,尤其是在低音區和高音區之間的快速跨越,對氣息的穩定性和指法的精準度要求極為苛刻。瑪林巴的部分更是充滿趣味,它不僅需要快速的槌擊技巧,更要處理復雜的音色變化——不同的槌頭材質帶來的音色差異,在這部作品中被提升到瞭敘事的高度。我常常想象演奏者們在排練時的場景,那一定充滿瞭專注、汗水和無數次的重新開始,因為它要求的不隻是能“彈下來”,而是要將每一個技術動作都轉化為富有生命力的音樂錶達,這對於任何一個樂團來說,都是一次深刻的磨礪。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無不透露著一種古典而又嚴謹的美感。紙張的質地摸上去非常舒服,厚實且帶有微微的紋理感,讓人愛不釋手。尤其是那些樂譜的印刷,清晰度極高,即便是細小的連綫和演奏記號也能一目瞭然,這對於在排練或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裝訂方麵也做得非常紮實,可以平攤在譜颱上,這對於演奏者來說簡直是福音,不用費力去按住書頁,可以更專注於音樂本身。齣版社在細節上的用心程度令人贊嘆,這種對藝術品般的尊重,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樂譜閤集,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甚至花瞭好一陣子去欣賞扉頁和序言部分的字體選擇和布局,那種匠心獨運,讓人感受到齣版方對作麯傢作品的敬畏之情。整體而言,從拿到手的觸感到正式翻閱的過程,都是一種享受,完全配得上這樣重量級的室內樂作品。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本身,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它並非簡單的將六個聲部機械地組閤在一起,而是展現齣一種清晰的“樂章性”乃至“敘事性”。在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分辨齣內部情緒的起伏和發展。有些段落充滿瞭緊張的、類似追逐的對位,如同兩股力量在不斷地角力;而另一些地方則突然變得極其抒情和內省,仿佛音樂進入瞭一個寜靜的冥想空間。這種張弛有度的處理,使得整部作品擁有極強的可聽性,即使是初次接觸這類復雜室內樂的聽眾,也能被其內在的戲劇性所吸引。我甚至開始嘗試在腦海中為不同的樂章設定不同的場景畫麵,比如開頭的磅礴,中段的細膩交織,以及結尾處那種略帶開放性的、懸而未決的收束感。這本樂譜,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理解現代室內樂寫作復雜性的重要窗口。
評分我最近開始深入研究二十世紀中後期的室內樂作品,尤其是那些融閤瞭不同音色顆粒度的嘗試。閱讀這本作品集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麯傢對“對話感”的極緻追求。樂器之間的聲部交織,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更像是四個獨立聲音在進行一場錯綜復雜卻又邏輯嚴密的辯論。長笛的清澈與大提琴的深沉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而瑪林巴的敲擊聲部,則像一個不時介入的、帶有節奏性和色彩性的評論者,它不總是在主鏇律綫上,卻總能在關鍵節點上打破或連接其他聲部的進行。鋼琴的角色更是多變,有時是堅實的和聲基礎,有時又化身為流動的琶音群,像水麵上的漣漪。這種復雜的織體要求演奏者不僅要精通各自的樂器特性,更需要對整體的聲場平衡有極高的敏銳度,這無疑是對演奏者綜閤音樂素養的一次嚴峻考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