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和声分析教程音乐卷 |
| 丛书名: |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 |
| 作者/主编: | 杨通八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6676639 |
| 出版年份: | 2005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59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50.00元 |
| 实际重量: | 38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和声分析教程(音乐卷)》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该书为“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丛书之一,是依据文化部1995年颁布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教学方案》,以艺术本科教育为主,兼顾普通艺术教育的教材。是文化部“九五”规划的重点工程。本教程不仅为作曲、理论和指挥的和声分析而编写,而且也为范围更广的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给他们提供诠释、理解多声部音乐作品的技术支持。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力,主要体现在它对“传统”的坚守上。它非常忠实地遵循了十九世纪末期和声理论体系构建的范式,对于和声的“功能性”有着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对于追求稳健、注重基础功训练的学者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定海神针”。然而,在当代音乐语境下,这种过于强调传统框架的分析方法,有时候会显得有些脱节。例如,在分析一些近现代作品时,书中的工具箱似乎有些捉襟见肘,它提供的分析视角往往会把音乐“拉回”到传统调性的轨道上来,从而忽略了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和声实验。我阅读时常常产生这样的疑惑:如果某个作曲家故意打破了某个规则,这本书会如何解释?它更倾向于将其归类为“错误”或“例外”,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新的可能性。对于我们这些希望理解音乐发展脉络的人来说,这种“一元论”的分析方法略显局限,我更期待看到对和声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评分要评价这本书,就绕不开它在结构上的安排。它像是一部精心设计的迷宫,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指引,你必须按部就班地前进,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开篇对基本要素的界定,如同奠基石一般,非常扎实。但是,随着章节的深入,我发现讲解的节奏感掌握得并不理想。有些地方,作者会用大篇幅去解释一个相对次要的概念,而在另一些至关重要的、容易混淆的难点上,却一带而过,仿佛认为读者应该“自然而然”地理解其中的奥秘。这种讲解上的不均衡,使得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那些看似基础,实则包含深层学理的内容,而真正需要花费心思去实践的部分,却给得不够充分。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部为专业人士准备的参考手册,而非一本为广大学生量身打造的学习指南。如果能重新组织内容的呈现顺序,让理论的引入更符合认知规律,那它的学习价值无疑会大大提升。
评分坦白说,对于一个备考艺术考研的学生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它几乎涵盖了和声分析中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从最基本的和弦功能到复杂的半音进行,都做了详细的论述。但是,这种全面性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信息的密度太大了。很多章节读起来非常吃力,需要反复研读,甚至需要借助其他辅助资料来理解其中的逻辑推演。我感觉作者在力求“无遗漏”的过程中,牺牲了部分内容的“可读性”。特别是那些涉及到高等理论推导的部分,感觉更像是写给已经有深厚基础的学者看的,而不是面向广大考研群体。阅读体验上,纸张的质量和排版尚可,但图例和谱例的清晰度有时不够高,这对于视觉学习者来说是个不小的障碍。总而言之,它是一份非常详尽的“知识清单”,但“教学方法”上略显保守和刻板,缺乏那种能让人茅塞顿开的“点拨”。我更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耐心地引导我,而不是直接把整座图书馆的书都堆在我面前。
评分这本教材,说实话,我抱着极大的期望去翻阅的,毕竟是杨通先生的著作,又是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的,冲着这个名头,总觉得内容肯定扎实得没话说。然而,真正上手之后,才发现这玩意儿简直是理论的海洋,我感觉自己像个学徒,拿着一把小铲子,想去挖出知识的宝藏,结果挖了半天,光顾着看工具介绍和挖掘技巧的理论分析,实际的实践指导却少得可怜。比如,当我们讲到某个和声进行时,书上总是一板一眼地给出规范的解释,仿佛所有的音乐创作都必须遵循这套铁律。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不同风格背景下,这些“规范”是如何被打破、如何被创新的,毕竟音乐是活的,不是一本死板的说明书。书中大量的篇幅似乎都在致力于构建一个完美无缺的理论体系,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堵高耸入云的墙。它要求读者必须先具备相当的理论基础,才能真正理解它想要传达的精髓,否则,可能连入门的门槛都摸不着。我个人更倾向于那种能够结合大量实例,深入剖析不同作曲家处理和声手法的教材,那样学起来会更有代入感和启发性。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精密的手册,而不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教程”。
评分拿到书的那一刻,那种厚重感和油墨的清香,确实让人心头一振,仿佛握住了通往专业殿堂的钥匙。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基础概念梳理上的严谨性,每一个术语的定义都如同刻在石头上一般,不容置疑。然而,当我试图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钢琴演奏或作品分析中时,那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就显现出来了。比如,书中对三和弦的转位、七和弦的构成做了详尽的分解,但对于如何在实际的织体中处理这些和声的色彩变化,如何让它们听起来“对味”,描述得就显得有些单薄了。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记忆那些枯燥的规则,却发现当面对一首真实的乐曲时,我更像是一个被规则束缚的工匠,而不是一个自由的音乐表达者。我期待的“教程”是那种能带着我“走”一遍作品的,指出哪个和弦的连接是巧妙的,哪个进行是充满张力的。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字典”,它告诉你每一个词的精确含义,但没有告诉你如何用这些词语去写一首动人的诗歌。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增加更多跨越时代的、不同流派的案例分析,来佐证或挑战书中所陈述的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