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1840-1949) |
| 丛书名: |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36259 |
| 出版年份: | 2009年7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569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48元 |
| 实际重量: | 499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1840-1949)》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 封建皇朝的没落——鸦片战争拉开中国近代历史帷幕 3
2 自西徂东——西方传教士纷纷踏上中国国土 7
3 我决心将生命献给中国——传教士狄考文夫妇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贡献 11
4 中国近代早期的“学堂乐歌”——山东登州《文会馆志》中的“唱歌选抄” 16
5 洋洋之声触耳皆是——近代西式军乐队的传人 21
6 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学堂乐歌响彻中国大地 27
7 吾国乐界开幕人——学堂乐歌先驱者沈心工 32
8 云滃水涌一泻千里——近代音乐期刊创始人李叔同 37
9 输入文明而不制造文明,此文明仍非我家物——近代早期音乐理论家曾志志 42
10 “候亭”三迎梅兰芳——张謇创办“伶工学社” 48
11 欲救今乐之失,复古袭西当并进——近代早期音乐创作 51
12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史学大师王国维的音乐论著 56
13 徽汉融合 三甲鼎立——京剧的成熟期 61
14 传统音乐后一片肥沃土壤——嬗变繁衍的传统音乐乐种 66
15 改弦更张 何去何从——近代早期音乐思潮 73
16 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近代音乐教育领军人物蔡元培 77
第二编 20年代音乐(1920—1929)
17 科学与民主的洗礼——五四新文化运动开辟的音乐道路 83
18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萧友梅早期音乐教育活动与音乐创作 86
19 言有易,言无难——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歌曲创作 93
20 皓月当空 千里共婵娟——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与时代曲 99
21 采取本国精粹 容纳外来潮流——刘天华的民族器乐曲创作 106
22 登昆仑之巅 吹黄钟之律——王光祈对中国现代音乐学的贡献 113
23 搜集传统曲牌 改良记谱方法——李华萱搜集、整理传统音乐业绩 119
24 质疑军阀,挺身而出——维护教育尊严的音乐教育家杨仲子 125
25 提倡美育 以西衡中——柯政和与“北京爱美乐社” 131
26古今之变通达乎君子之情——王露与“诸城琴派” 135
27全国为音乐教师者十九皆其薪传——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与艺术师范教育 141
28 我国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的肇始——郑觐文与“大同乐会” 147
29 四大名旦 粉墨登场——京剧的鼎盛期 154
30 西洋管弦乐队的一颗东方明珠——悔百器与“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 162
31 书香四溢 竞放异彩——“五四”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 168
32 国粹西化 各抒其见——“五四”时期的音乐文化思潮 173
33 以乐治军 声壮军威——从“冯玉祥军歌”到“根据地歌曲” 179
第三编 30年代音乐(1930—1940)
34 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抗日救亡初期的歌曲创作 187
……
第四编 40年代音乐(1941—1949)
特选谱例 519
参考文献 542
本书引用中国当代音乐学家文献人名索引 548
图片索引 556
音响资料目录 562
后记 567
读完此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其文字的凝练和对核心议题的聚焦。它没有陷入冗长繁琐的细节纠缠,而是精准地抓住了中国近代音乐发展中的几个核心矛盾和发展主线,比如传统与西方的冲突与融合、精英文化与大众传播的张力。作者的笔触相当客观冷静,对于某些争议性事件或艺术流派的评价,也多采用多角度引述和谨慎的分析,避免了单一价值判断的武断。这种严谨的态度在学术著作中尤为可贵。在探讨特定音乐形式,例如早期话剧、歌剧的萌芽和发展时,作者非常善于将音乐本体的演变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去考察,使得音乐的“功能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平衡的呈现。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帮助我修正了一些对近代音乐史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关于“西方影响”这一概念的理解,它展示了本土知识分子在吸纳外来养分时所展现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绝非简单的模仿与复制,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
评分这本书在讨论20世纪前半叶中国音乐的社会功能时,展现了非常深刻的洞察力。它没有将音乐仅仅视为纯粹的艺术活动,而是着重探讨了它在民族救亡、启蒙教育以及社会动员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这种将音乐置于社会肌理中考察的视角,让我对那个时期音乐作品的价值判断有了更宏观的认识。特别是关于“新歌剧”和“民众音乐”的探讨部分,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艺术如何试图渗透到最广大的群体中去,实现其文化使命的过程。文字行文间流露出一种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关怀,使得严肃的学术论述多了一层人文的温度。总的来说,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历史脉络、细致的音乐分析与深厚的人文关怀熔于一炉,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有阅读趣味的近代音乐史入门与进阶的优秀读本。
评分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体例设计也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索引和重要术语的解释部分做得非常到位,为我们这些需要反复查阅资料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论述中对于一手史料的引用和注释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规范性,使得读者可以追溯其观点的来源,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一些尚未完全定论的历史问题时,会十分坦诚地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值得后学者继续深挖的方向,这种开放的学术态度令人敬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像是引人入胜的向导,激发了读者想要进一步探寻更多相关文献的欲望。对于任何想系统了解这段历史的严肃学习者来说,它的参考价值和引证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堪称一部扎实的学术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教材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作者似乎深谙如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传递复杂的历史信息。例如,书中对某些标志性音乐作品诞生的历史背景的描述,常常带有画面感,仿佛能让人听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旋律和音色。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时所使用的连接词和总结句,它们如同导航灯塔,总能清晰地指引读者从一个历史阶段平稳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有效避免了知识点的跳跃感。在介绍不同地域(如上海、北京等音乐中心)音乐发展的差异性时,作者的笔法也显示出极强的地域敏感性,展现了近代音乐发展的多中心格局。这种兼顾宏大叙事与鲜活细节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使得原本看似遥远的百年历史变得鲜活可触,对提升非专业读者的学习兴趣方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评分这部作品的整体架构非常清晰,作者在梳理中国近代音乐史脉络时,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史料的精准把握。我尤其欣赏它在关键历史转折点上对音乐思潮变迁的细致描摹。比如,从晚清的“开眼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对西方音乐的引入与本土化探索,再到抗战时期音乐所承担的民族精神鼓舞的重任,每一个阶段的叙事都如同剥茧抽丝,层层深入,让人对那个动荡时代中音乐人所处的复杂境遇和他们的艺术抉择有了更为立体的认知。书中对早期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重要音乐社团的兴衰,以及关键音乐家群体(如早期留洋者与本土的革新派)的介绍,都提供了扎实的史实支撑。读者在阅读时,很容易被带入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感受到音乐是如何与社会变革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它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史的罗列,更是一部关于文化认同与艺术自觉的历史侧写。这种叙述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学习者,也能建立起一个完整且富有逻辑性的知识框架,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