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沿海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战略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刘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71000442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作为该项目的次课题,“沿海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略”,旨在研究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征的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与优化途径,为国家制定加速该地区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战略,全面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逐步实现区域空间的有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书即是在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著的。
本书主要从“状态-要素-动力”的角度对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化的历程与影响因素进行一个综合性的战略性研究。本书部分着重从宏观总体的角度对沿海地区建国50年来人地关系的总体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描述与分析,力求提供一个以时间和空间为分析尺度的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态势的总体框架;第二部分对沿海地区人地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基准条件、状态和演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的描述;第三部分从动力和影响要素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演进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等未来20年影响沿海地区人地关系的要素的作用机理和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前言
章 人地关系历史演化的历程与驱动力
节 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人地关系演进及其驱动力分析
第三节 人地关系演化的定量评价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 预设目标下的人地关系发展趋势与对策
节 全面小康进程中人地关系演进的主导因素
第二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三节 人地关系调整的基本途径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第三章 环境基础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节 沿海地区的资源环境及其特点
第二节 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第三节 资源环境基础总体评价及经济一环境协调性分析
第四节 海洋系统的开发与保护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土地集约利用与人地关系调整
节 土地利用状况的历史变化
第二节 食物安全与耕地资源储备
第三节 城市化与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第四节 重点地区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方向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矿产资源基础与人地关系调整
节 能源及矿产资源保障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矿产资源消费的环境代价
第三节 矿产资源的未来变化趋势评价
第四节 发展模式及对策
第六章 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人地关系调整
节 水资源利用的基本评价
第二节 水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趋势分析
第三节 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途径与模式
第四节 重点地区水资源的利用与调整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的资源环境影响
节 经济全球化的资源环境效应机制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下的发展定位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 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节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 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第三节 2020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预测
第四节 后工业化时代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
第九章 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节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与作用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评价
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态
第四节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与途径
第五节 沿海地区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第六节 结论
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它对“人地关系”这一核心概念的解构和重塑。很多关于区域发展的研究往往会偏向于强调技术进步或制度创新,将自然环境视为一个被动的、可被征服的“客体”。然而,这本书似乎采取了一种更为人文主义和系统论的视角。作者似乎在强调,沿海地区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地理位置,更在于其长期的、嵌入式的历史进程——渔猎文化、海洋贸易的兴衰、移民的涌入等等,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当前人们对土地和海洋的认知与使用方式。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文化景观”与“资源禀赋”之间相互作用的论述,它不将两者视为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探讨它们如何在一个动态的反馈回路中共同演化。这种深层次的、带有文化人类学色彩的切入点,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区域规划复杂性的理解,让我认识到,任何试图“一刀切”的政策干预,都可能因为忽略了地方性的历史惰性和文化惯性而遭遇失败。
评分从出版市场和学术影响力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和内敛,它没有采用那些能吸引大众眼球的标题党策略,甚至在宣传上也显得相当低调。这或许也是它在更广泛的读者群中普及度不高的原因之一。然而,对于那些真正从事海洋经济、区域地理或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参考资料。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可以立即复制粘贴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一个可以帮助决策者系统性地解构沿海复杂人地系统的思维工具箱。我个人认为,它成功地弥合了纯粹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政策落地之间的鸿沟。整本书的论证过程严谨得近乎苛刻,很少有感情色彩的渲染,完全依靠事实、逻辑和模型来支撑其宏大的战略构想,这使得它的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可验证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朴实,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米白色纸张,标题的字体选用了一种沉稳的宋体,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严谨和学术性。我是在一个学术会议后,偶然在书店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我对“协调发展”这个概念特别感兴趣,想找一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案例来深入学习。初翻目录,发现它将研究范围聚焦于特定的地理单元,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因为我原本期待的是更宏观的区域规划理论。内容结构上,它似乎采取了一种“问题导向”的叙事方式,先是剖析了沿海地区在资源消耗、环境承载力以及社会公平等方面遇到的核心矛盾,然后才逐步过渡到提出具体的战略框架。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从前几章的论述中,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数据收集和案例分析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尤其是在描述不同发展阶段下,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张力的那几段文字,语言凝练,观点鲜明,不像某些同类书籍那样空泛地喊口号,而是真正扎根于现实的复杂性之中。这为我理解区域经济学中的“均衡”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有些挑战,但绝对是值得的。它不是那种适合在通勤路上快速翻阅的休闲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摊开放在大桌上,旁边备着笔记本和高亮笔的案头工具书。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专业化,充满了术语和复杂的模型构建,对于非地理学或城市规划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某些章节的数学推导和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部分需要反复琢磨。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在沿海带开发决策中的权重分配,那部分的论述极其细致,涉及到复杂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坦白讲,我个人对纯粹的理论推导不是特别擅长,但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案例——比如某个特定海湾的渔业资源衰退与后续的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联——这些微观的、带有地方色彩的故事,为抽象的理论提供了绝佳的锚点,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公式鲜活了起来。它强迫你跳出传统的“效率优先”的思维定势,去思考时间维度上的可持续性。
评分读罢全书,我感到一种深刻的“去中心化”的启示。在当下的区域发展叙事中,焦点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核心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上,而像沿海腹地、边缘化的港口小镇这类区域,常常被简化为资源的提供者或人口的疏散地。这本书则给予了这些“次级节点”足够的关注和理论上的尊重。它详尽地分析了这些地区在面对全球化浪潮和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如何试图构建自身的“韧性”。书中提及的“基于社区的资源管理模式”的案例分析,让我对基层治理的潜力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思路,与当前自上而下的宏观规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通过对比分析了两种治理模式在应对突发环境危机时的反应速度和资源调配效率,有力地支持了发展战略应更加注重“颗粒度”和地方参与度的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