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企业家的反思:私营企业批判
:30.00元
售价:21.9元,便宜8.1元,折扣73
作者:汤顺利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01
ISBN:97878016942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企业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管理人员常常习惯性地认为只要坚持过去的成功经验,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可是,人们却忘了一句名谚:“当你想把宝藏挖出洞时,你却把陷阱越挖越深。”为什么许多企业突然变得危机重重呢?
目前,私营企业组织结构模式很多,主要有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矩阵制、多维制,等等。其实,上述种种结构模式之间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血缘关系。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组织结构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组合和翻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企业追求新的组织模式提供了理论根据。网络型组织开始为企业所青睐,灵活的工作小组成为新组织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批判之一:缺乏现代企业制度,一大就死
1 组织结构误区
2 迷途的激励约束机制
3 员工持股——频频流产的“培养百万富翁”计划
4 私营企业体制病及其对策
批判之二:战略迷惘,企业找不着北
1 企业无战略,打一抢换一个地方
2 投机不是战略——扭曲的商务模式
3 目光短浅,心浮气躁——短视战略
4 冒进战略
5 走出战略误区
批判之三:管理一团糟,企业陷入困境
1 组织涣散,缺乏沟通
2 出力不讨好的老板——家长式管理
3 一管就死,一不管就乱——能叫管理吗
4 畸形之管理模式
批判之四:职业经理人不职业,企业根基不稳
1 大权独揽,管的越多越出问题
2 不会学习,只能被市场淘汰
3 私企经理人为何败走麦城
4 不重视培养人才,企业后继无人
批判之五:盲目多元化,左右逢源变成腹背受敌
1 被动多元化——小心被逼入绝境
2 盈利的陷阱——盲目、过度的多元化
3 规模未必经济
4 企业家的反思
批判之六:盲目贪快,无异于拔苗助长
1 锅里的没捞到,碗里的也丢了
2 赌徒心理,只能一败涂地
3 泡沫总是要灭的
4 解读私企扩张
批判之七: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等于战士没有武器
1 没有核心,何谈竞争力
2 盲目自发的核心竞争力急需改变
3 拙劣的竞争手段
4 揭开企业短命的神秘面纱
5 国际排名说明了什么?
批判之八:营销失败——市场不买帐
……
批判之九:创新不力,企业裹足不前
批判之十:盲目资本运作
批判之十一:家族企业众叛亲离
批判之十二:不会理财,陷入财务危机
批判之十三:内部矛盾复杂,没有人和,空谈天时地利
批判之十四:企业没有文化可不可以
批判之十五:WTO——关前徘徊
批判之十六:遭遇灾难——脆弱的危机管理能力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商业经验,还要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但一旦你进入了作者构建的思维框架,你会发现自己对整个商业世界的认知都被重塑了。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商业新闻和财报的全新透镜。以前那些模糊不清的“市场情绪”和“行业回调”,现在都可以在作者建立的批判性框架下找到清晰的解释。书中对“创新”一词的解构尤为精彩,它将我们习以为常的“颠覆式创新”放在了社会成本和伦理考量的天平上进行衡量。这不再是关于技术有多酷炫,而是关于这种酷炫背后的社会代价是否合理。这本书让我对那些高调宣称要“改变世界”的科技大佬们保持了一份审慎的怀疑。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变革往往是缓慢的、反直觉的,而且常常发生在那些不那么引人注目的角落,而不是那些铺天盖地的融资发布会上。这是一本需要被推荐给每一位严肃思考自己职业意义的商界人士的“反圣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多年,却总感觉有些不对劲的人准备的一剂清醒剂。我读完后,第一感受是作者似乎把我们这些创业者内心的那些隐秘的挣扎和自我怀疑都赤裸裸地剖析出来了。它没有提供那种俗套的“成功学”口号,反而更像是一场深入骨髓的对话,探讨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以及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尤其是关于“增长的陷阱”那部分,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总是被要求不停地扩张、吞并,仿佛不增长就意味着死亡。但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这种无休止的扩张是如何腐蚀企业文化,最终异化了最初的创业愿景。书中对“效率至上”的警惕也很有启发性,它提醒我们,一个高效但缺乏人性的系统,最终会变成一座冰冷的机器,把所有参与者都变成零件。这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信心爆棚的书,而是让你停下来,重新审视你正在建造的这个“帝国”是否值得你付出一切的书。它迫使你去直面那些你平时选择逃避的问题: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你真的比那些你曾经鄙视的大公司更“道德”吗?这种坦诚,在这个充斥着过度包装和空洞承诺的商业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相当独特,它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理论分析,更像是一系列高质量的深度访谈录,但所有声音都经过了高度的提炼和整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精准。比如,它深入探讨了“企业家精神”这个词汇是如何被过度神圣化的。在主流叙事中,企业家往往被描绘成无所不能的救世主,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引擎。然而,这本书却毫不留情地撕开了这层神圣的面纱,展示了在光鲜的业绩背后,有多少决策是基于短视的投机,有多少创新是以牺牲长期稳定性和社会责任为代价的。作者没有直接指责“资本主义”,而是聚焦于个体在特定结构下的选择困境。这种视角让我感到非常真实,因为它承认了环境的巨大压力,但同时也要求个体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读到最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对“商业的本质”的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单纯的利润最大化,而是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生态系统中找到一个可持续、有意义的位置。那些对企业社会责任(CSR)持怀疑态度的读者,也许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更深刻的、非公关式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教科书级别。它巧妙地避开了直接的“抨击”,而是通过一系列精致的逻辑推导,让你自己得出那个令人不安的结论。它更像是一台精密的仪器,在层层剥离商业行为的表象后,暴露出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心理驱动力。我被其中对“企业家群体内部的异化”这一部分的论述所震撼。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创始人逐渐被管理层和董事会稀释,最终从一个创造者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或者更糟——一个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束缚的囚徒。书中对“控制感”的丧失这一主题的探讨,精准地击中了许多资深CEO的心病。他们拥有了外界想象不到的资源和权力,但内在的自由度和创造力却在不断萎缩,被各种合规性、市场预期和股东压力所裹挟。这种从外在的成功光环到内在的结构性困境的转变,被作者描绘得入木三分,充满了悲剧色彩,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所追求的这份自由,是否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悖论。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智力挑战,需要我不断地去修正我过去几十年里被灌输的商业常识。它的行文风格非常学术化,但又不失文学性,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好,总能在你快要感到疲惫时,抛出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案例或洞察来重新抓住你的注意力。我尤其被其中关于“退出机制”的讨论所吸引。我们总在谈论如何进入市场,如何做大,却很少有人深入讨论一个企业应该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体面地结束,或者如何避免因为盲目的追求“独角兽”地位而导致最终的崩盘。作者对“退出”的描绘,不是失败,而是一种对生命周期的尊重,这在崇尚永恒增长的文化中显得如此反叛。它让我开始思考,对于一个初创公司而言,设定一个“完美谢幕”的条件,是否比设定一个遥不可及的估值目标更为重要。这种对终结的思考,反而赋予了正在进行中的努力一种更清晰的意义和紧迫感。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未来商业决策时需要反复翻阅的参考书,尤其是在面对关键的战略转折点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