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旅游心理学
定价:29.80元
售价:20.3元,便宜9.5元,折扣68
作者:和湛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111426486
字数:331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旅游心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本书在借鉴国内外旅游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科研与实践经验,打破传统的结构体系,从实践出发,根据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安排内容,以案例引出,讲解理论,再由理论来指导实践的方法构建体系,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旅游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旅游实践中有关心理学问题的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以供相关旅游工作者及对心理学感兴趣者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拿到这本书时,本想快速翻阅一下,了解一下现代旅行者的新趋势,结果却一头扎了进去,直到深夜才放下。它的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风险感知”的探讨。作者不仅讨论了生理上的安全风险,更深入地分析了“社会风险”——比如害怕做出“游客式”的愚蠢行为、害怕与当地文化产生摩擦而带来的心理压力。这种对旅行中“非物质风险”的关注,是我以前从未在其他旅游书籍中见过的。此外,书中对“慢旅行”和“正念”在心理恢复上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佐证,它用数据和理论告诉你,为什么放慢脚步,真正专注于呼吸和环境的细节,比高效地打卡十个景点更能有效地缓解现代生活的倦怠感。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增加,而是一种对生活节奏的重新校准,它温柔地提醒我: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往往发生在那些你本打算略过的地方。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让我有些敬畏。它没有落入那些泛泛而谈的“世界那么大,你应该去看看”的空洞口号中,而是深入挖掘了旅行背后那些复杂且常常被忽略的心理机制。让我尤其着迷的是其中关于“文化挪用”与“文化欣赏”的边界讨论,作者以一种极其审慎和尊重的态度,分析了游客在面对异域文化符号时,如何平衡好奇心与伦理责任。这种细腻的视角,迫使读者反思自己作为“外部观察者”的角色定位。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还涉猎了不同人格特质(比如内向型和外向型)在旅行偏好上的显著差异,这让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有些朋友痴迷于喧闹的集市,而我却更倾向于独自在山林中冥想。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箱,让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最重要的是,能更清晰地理解我们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和我们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从中提炼出新东西的宝藏之作。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旅行和内心世界的全新视角,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干巴巴的、充满了理论术语的学术著作,没想到作者的笔触如此生动,仿佛每一个章节都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特别是关于“旅途中的焦虑与释放”那一部分,它精准地捕捉到了我在异国他乡初到新环境时那种微妙的不安感,那种既兴奋又有点不知所措的复杂情绪,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放松”之类的口号,而是用心理学的框架,剖析了这种情绪产生的根源,比如对失控感的恐惧,以及文化冲击带来的认知失调。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沉浸式体验”与“走马观花”之间的心理差异,它让我反思自己过去那些仅仅为了打卡留影的旅行,真正收获了什么。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旅行者的“心理解剖刀”,它不教你如何规划路线或预订便宜机票,而是教会你如何更好地与那个在路上、在陌生环境中的自己相处,如何最大化地从每一次迁徙中汲取养分,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洗涤和重塑。读完后,我对于下一次出行充满了期待,不再只是期待美景,更期待与那个更成熟、更懂得接纳自己的“新我”相遇。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叙事结构上真是独具匠心,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理论A、理论B”的堆砌方式,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心理学实验的引述,使得原本晦涩的心理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书中对“怀旧”在旅行体验中扮演角色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怀旧只是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但作者指出,很多时候,我们对目的地的“向往”,其实是投射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某种理想生活状态的渴望,是对“时间停滞”的一种补偿心理。这种深层次的挖掘,让我对那些反复去同一个地方的“执念”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幽默且富有洞察力,读起来丝毫没有负担,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时不时还会冒出几句让你会心一笑的精准比喻。它让我意识到,旅行的终极意义,可能不在于你去了多远的地方,而在于你对那些寻常事物,是否能产生不寻常的心理感应。这本书,绝对是献给所有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深度探索者的必备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那些长期在旅游业从业,却对游客的内在驱动力感到困惑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盏明灯。我从事导游工作十多年,见过形形色色的游客,从一掷千金的奢华团到精打细算的背包客,他们的行为逻辑常常让我摸不着头脑。这本书详尽地分析了“身份构建”在旅游消费中的作用——人们选择特定目的地或旅行方式,往往是为了向外界和自己证明“我是谁”或者“我想成为谁”。书中关于“共享体验”与“个体体验”冲突的论述尤其精彩,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网红打卡地,人们明明人山人海,却依然感到孤独和被剥夺感。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框架,让我们能够超越表面的行程安排,去理解游客内心深处的动机和期待的落差。我可以想象,如果将书中的理论应用于导游培训,将会极大地提升服务质量,因为我们不再是简单地讲解景点历史,而是能够“读懂”游客此刻的心理需求,从而提供更具共情性的服务。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于一本普通的旅游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